圖片來源:Pexels
大學同屋,也是當年我們學校辯論隊的隊長前陣子聯(lián)系到了我,這位曾經(jīng)的風云人物,如今的電臺主播兼暖心奶爸,他的苦惱諸位一定想不到——
他3歲的孩子至今不愛張口,而且據(jù)他說,“詞匯量少得可憐”。會說的話本就不多,每天翻來覆去就那幾句,這可給同學愁懷了!
他自己強大的語言基因就不提了,光說打胎教開始,他就經(jīng)常給寶寶講故事、編笑話,如今積累了3年零9個月了,按說這語言輸入量跟普通家庭比,不管是質(zhì)還是量,都一點兒不可能輸啊,怎么孩子語言發(fā)育還能落后了?
遇上這等頭疼問題,當然不能放過小馬君??尚●R把一個更大的困惑拋給了我:
“可能是你朋友太愛說話了吧?”
什么?
不是說,父母和孩子多說話,能讓孩子學得更多嗎?
難道要父母閉嘴,孩子才能學得更多嗎?
為了解釋我滿滿的困惑,小馬特地寫了篇文,看看他怎么解釋的?
我特別理解常爸口中的這位爸爸,別說辯論隊隊長兼電臺主播了,就是我們普通的父母,都知道這樣的道理:
小孩子學習語言沒捷徑,就是多和孩子說話,盡可能地多浸入語言環(huán)境里。
研究結(jié)果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一直都鼓勵和孩子多說話,但效果卻只能說人各有異。有的孩子很明顯,差不多每天都能吐出新的詞匯。但有的孩子,卻進步緩慢。
所以問題出在哪里呢?
1、你是這樣和孩子“說說說”的嗎?
前段時間,我在美國幼教協(xié)會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下子點醒了我。文章的標題就已經(jīng)把觀點說得很明白了——《沉默,可以促進孩子的詞匯發(fā)展》。
通俗點兒說,想讓孩子學好語言,父母必須要學會閉嘴。這是為什么呢?
解釋之前,我先介紹一下觀點的提出者Amanda Holliday。
她曾經(jīng)是一個美國幼兒園一線老師,主要在嬰兒班級工作。她發(fā)現(xiàn),成人和孩子互動的時候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問題:
只關(guān)注不停地輸出,卻幾乎沒有停頓等待的時候。
這個和我自己的觀察不謀而合。時常能看到家長自顧自地說話,根本沒有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讓常爸轉(zhuǎn)述給他的朋友,反饋果然如此——其實這個爸爸當時自己還不覺得,是媽媽在旁邊補充道:“你一張嘴誰還插得進去話???!”
可能會有人有疑問:“這時候的小孩不會說話,甚至可能都聽不懂,干嘛等他回應(yīng)?”
Amanda Holliday就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看看父母的等待是否有意義。
一個媽媽抱著不到一歲的孩子,問了一個超級無厘頭的問題:“你怎么看這一屆的總統(tǒng)選舉?”
可以看到,孩子認真地聽完了媽媽的提問。
在接下來5秒鐘內(nèi),媽媽保持沉默,孩子似乎在思考著什么?
媽媽繼續(xù)保持沉默,接著神奇的事情就發(fā)生了。這個不會說話的寶寶用了17秒的時間回答了媽媽的問題。
雖然是一片“啊啊啊啊啊”聲,但完全可以感到孩子想要表達的欲望。
看到孩子回答完畢后,媽媽又問了孩子其他問題。想看寶寶如何回答的,可以戳下方視頻,非常有趣。
“大家都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試試,然后你就知道沉默的力量了!”Amanda說。
此刻,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她會如此強調(diào)“沉默”的重要性了。
交流,不是一方不停地說,而是雙方互動、有去有回的過程。
而語言的留白,恰恰給了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雖然他們可能還說不清楚,但至少有了回應(yīng)的習慣。
Amanda是從一個一線教師的角度發(fā)現(xiàn)了沉默的重要性,那么在其他學術(shù)研究中有沒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呢?
2、多說話很重要,多交流更重要
最近BBC一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火了。
里面也有一系列關(guān)于孩子語言發(fā)展的實驗,我們來看看這個“沉默”的觀點是否會被支持?
孩子的學習速度有多驚人
專攻兒童早期語言發(fā)展的英國語言研究者Michelle Peter用數(shù)據(jù)告訴了我們。
在沒有任何干預(yù)的情況下,18個月的孩子,輸出的詞匯量大約是200個。
但僅僅過了6個月后,孩子能說出的詞匯量直接翻倍,差不多450個,也就是說平均一天輸出超過1個新詞匯。
這是孩子自發(fā)的學習行為導(dǎo)致的自然增長。
那么,如果父母增加互動,比如講故事、指認單詞卡片,或者有意識地多說新的詞匯,孩子會不會學得更快呢?
Michelle做了一個對照實驗。她讓寶寶和媽媽都隨身帶著可以用來記錄詞匯輸出數(shù)量的詞匯計數(shù)器,并鼓勵媽媽多說新詞匯。
一天后,實驗結(jié)果出來了。
在有意識的提醒之下,媽媽的詞匯量提升了約5%。
寶寶的詞匯輸出竟然提升了13%。
不難看出,父母改變和孩子的說法方式,的確能促進孩子的語言學習。
可看到這里,似乎還沒和我們之前說的“沉默”扯上關(guān)系。
別急,聽聽Michelle對這個媽媽的表揚:
“有一點你做得很好,就是你和寶寶之間的交流次數(shù)提升了38%,這對孩子學習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說,交流的次數(shù),比單向輸出的詞匯量更重要。
想讓孩子快速學習新的詞匯,不是媽媽一個人叨叨叨,而是要有來有往地溝通。
所以,父母要學會沉默和等待,耐心地聆聽孩子的反饋。
下面是視頻連接,墻裂推薦父母們認真觀看,做筆記。
可能家長會擔心,如果我“沉默”,孩子不明就里地也跟著一言不發(fā),不按理出牌,怎么整?
3、掌握溝通的節(jié)奏,是一種本能
其實,這個問題壓根就不用擔心。
Michelle把一個機器人放在孩子面前。這個機器人一會兒發(fā)出“滴滴滴”的聲音,一會兒保持沉默。
在沉默的時候,孩子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
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有點困惑,不知道該怎么辦。但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就完全掌握了節(jié)奏。
在機器人“滴滴滴”的時候,他們并不會說話。等機器人說完了,他們就開始咿咿呀呀地回應(yīng)。
所以,孩子生來就明白溝通的藝術(shù)。即便他們不會說話,但依然可以把握溝通的節(jié)奏,適當填補空白。
對此,研究者也表示:
刺激孩子表達的不一定是某種語言,也可能是交流回合之間的“留白”時間。
所以,這個實驗再次論證,“沉默”對于孩子主動輸出語言是有很積極的效果的。
那么,問題來了:
平日里和孩子的互動中,我們該怎么“沉默”呢?
4、三個方法,讓孩子詞匯量滿天飛
很簡單,把之前用的方法稍作修改,就可以啦!
1、唱歌——詞不全
唱歌,應(yīng)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了!但大部分都是大人一口氣唱完,讓孩子聽或者跟著哼。
把獨唱變成對唱,就會好很多。
比如唱《小星星》。
媽媽唱“一閃一閃”,
然后停下來,
寶寶接著唱“亮晶晶”。
還可以媽媽哼旋律,讓寶寶自己填歌詞。
總之,就是給寶寶表達的機會。雖然,可能寶寶發(fā)音不準或者歌詞記錯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愿意主動表達了。
2、讀故事——多留白
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可不要一口氣講到底了。
你可以用一些引導(dǎo)句,比如:
“接下來會怎么樣呢?”
“小狗躲在哪里呢?”
把話語權(quán)還給孩子。
或者,讓孩子讀給你聽,自己編故事。
如果孩子說話還不太利索,大人可以用空白的等待或者夸張的表情、期許的眼神,提示孩子表達。
也許你聽不懂他說什么,也許他是亂說的,沒有關(guān)系,享受表達的快樂才是目的。
3、問問題——多等待
在中國的某家幼兒園供職時,我就遇到一個特別好玩兒的事兒。
我全程用英語教學。有個孩子就問了:“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我的回答是:“What do you think?”
孩子跑回去對著伙伴說:“他不是中文老師!”
然后神奇的事情就發(fā)生了,孩子們開始直接找我說英語,
“My name is….”
“How are you?”
家長也可以套用,比如在固定時間和孩子用英語對話。當孩子用中文的時候,你就沉默,然后用英文持續(xù)發(fā)問。
幾次練習,孩子也就理解了。之后你的每一次留白,他都能用英語給你填上。總擔心孩子英語不輸出的爸爸媽媽們不妨試試!
本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常青藤爸爸”,作者小馬君。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guān)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