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掛著“學院”名號的高校有些狂。
高考過后的志愿填報,宛如即將開閘的賽馬場,那些搶不到好賽道的學院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shù),以期曲線救國。
比如,上個月與杭州市政府、浙江大學達成合作的浙大城市學院,擬用100億在10年時間內,借力浙大資源,一步跨進全國百強大學榜。
更多的學院則希望通過改名,直接擠入“大學”行列。無奈政府的審批流程總是慢性子,這不僅焦躁了即將開展招生工作高校的心,也讓畢業(yè)季的應屆學子們倍感頭痛。
近日,在人民網(wǎng)領導留言板上,有自稱合肥學院2020屆畢業(yè)生的網(wǎng)友表示,他們十分關注在7月畢業(yè)之前,校名能否正式更名為“合肥大學”的問題。
有人為學校擺脫“學院”晉升“大學”的事抓破腦筋,但處在金字塔頂端的雙一流名校,卻盡把自己的名號往“學院”等詞上揶揄。
諸如將復旦大學戲稱為“五角場文秘職業(yè)技術學院”、廈門大學叫作“艾利斯頓商學院”的江湖梗,這種地理坐標搭配學校特色,最后再以“學院”二字收尾的鄉(xiāng)村風起名方式,這么多年來,各大高校學子依舊玩得樂此不疲。
一邊是拿“學院”自嘲的知名高校,一邊是努力擺脫“學院”頭銜來給簡歷潤色的應屆學子,“學院”一詞似乎成了不受重視卻又被拿來尋開心的小丑角色。
它難道真就那么被人嫌棄嗎?
學院很low?回看歷史,這真有點冤
說起那些實力強勁但又披著“學院”名號的學校,不少人想到的可能是國外一眾的xx皇家學院。
國外的學院大多貴族裝潢與典雅氣質兼?zhèn)?,諸如拉斐爾筆下圣賢輩出的雅典學院。
雖然是虛構的,但往現(xiàn)實里說,從當下各種機構發(fā)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來看,前十當中就有好幾所名校頂著“學院”頭銜。
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素有“理工科瘋子天才奧斯維辛集中營”之稱的麻省理工學院。
《雅典學院》,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最著名的壁畫之一。/圖蟲創(chuàng)意
“學院”作為文化舶來品,它從誕生開始,受到的歧視遠沒有國內嚴重。
索邦神學院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建立于13世紀。
最初的它與當時的其他學院一樣,只是作為接濟外地學生的客棧,后來由于規(guī)模擴張,不久之后,索邦神學院便與巴黎大學神學院合并,成為了早期的巴黎大學。
當時巴黎大學的生源遍布歐洲各地,同一地區(qū)的學生回到家鄉(xiāng)后建立了自己的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便應運而生。
因此,從歷史源流來看,雖然如今的索邦神學院已不被大多數(shù)人所知,但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它面前,即使是享譽全球的牛津劍橋,也該尊稱它一聲前輩。
當年從巴黎求學歸來的英國學者聚集牛津,并成立了如今的牛津大學,圖為牛津郡。/圖蟲創(chuàng)意
國外的“學院”一開始作為“大學”的附屬物,發(fā)展到后來,它憑借單科專長,也能與“大學”并駕齊驅。然而,回顧中國對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由于時局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學”“學院”在時代巨變之下的發(fā)展有了明顯優(yōu)劣之分。
1914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草案主張“大學校單科制與綜合制并行”;
1952年中國學習蘇聯(lián),進行院系大調整,綜合性大學被拆分成實用性強、以單科專業(yè)為主的學院。
比如,當時總共有35個系的南京大學,除文理學院以外的其他34個院系或被抽調成獨立學院,或被合并到別的大學當中。
曾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的南京大學 /圖蟲創(chuàng)意
然而,這種管理模式就如同將人體相似功能的器官組織機械地合并同類,難以適應學術發(fā)展需求;
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重新向西方學習,單科制學院重新整合為綜合性大學,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仍有不少實力強勁的學院保留了下來。
比如產出了大半個娛樂圈的北京電影學院,它在50年代院系調整時,曾與其他三所電影動畫類學校合并,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間依舊保留著完整個體。
現(xiàn)如今的北影不僅只是“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還是當代互聯(lián)網(wǎng)弄潮兒們的精神瓜田育苗地。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古今中外藝術大家代表作及歷屆學生優(yōu)秀作品。/圖蟲創(chuàng)意
再如中央美術學院,它也和北影一樣經歷了不斷合并卻仍屹立不倒的過程,并且還在2017年9月成功入圍國家首批雙一流高校名單。
與國外各種勇攀人類智商巔峰的理工學院、商學院不同,國內知名的高校學院大多屬于藝術類,它們除了不易被其他綜合性大學合并的專業(yè)特殊性之外,影視、演藝等經?;钴S于大眾視野的行業(yè)也一并讓這些高校的知名度迅速上漲。
此外,在學院與大學之間,國家教育部也有著明確區(qū)分。
大學通常比學院要求高,而“學院”一詞從普通本科到不具備高等教育條件的教學機構都有存在,不少學院因此摻雜了經濟利益成分,它們以教育為外殼,實質卻用錢來推動學院運作,這也難免讓人產生學院很low的刻板印象。
別罵了,再罵就考不上這些“野雞學院”了
有不少實力強勁的高校,雖然在小圈子里人人稱道,但因其知名度不高,常常被人誤以為是“野雞學院”。
部分特殊的中央部署高校,如外交學院,從名字來看,這類學校將整個專業(yè)往自己頭上套,也不給自己掛靠個“華東”“東南”之類的大片區(qū)名號,讓人深感霸氣側漏。
實際上,從這些學校走出來的多半是政界重量級人物。
外交部國民男神王毅便來自外交學院。/外交學院官網(wǎng)
有報告顯示稱,在當前活躍于一線的外交官中,平均每6人就有1人畢業(yè)于外交學院,有超過一半的外交部英語高級翻譯屬該校畢業(yè)生。
在今年年初剛發(fā)布的《外交學院2019年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報告》中,2019年外交學院畢業(yè)生考入外交部的人數(shù)比例高達51%,長期保持全國高校前列。
這類型與中央政府部門直接相關的院校,分數(shù)線一年比一年高,但由于他們既非985也不是211,學校規(guī)模小,招生數(shù)量有限,對生源身體素質、政治背景等要求高,知名度因此受限。
雖然有著不明覺厲的名字,但也常常被人誤以為是什么雷聲大雨點小的野雞學校。
除了藝術類院校之外,還有不少專業(yè)型高校,他們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校友資源,在就業(yè)方面完全不輸部分雙一流高校的冷門專業(yè),但由于學校檔次等原因,他們也僅僅在小范圍內知名。
當?shù)厝朔Q作“羅馬斗獸場”的上海立信圖書館,是16年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取景地之一。/圖蟲創(chuàng)意
如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從校名“上?!薄敖鹑凇钡茸盅?,便不難推斷出其背后廣闊的發(fā)展平臺與就業(yè)空間。
即使頭頂有上海本土著名高校壓著,但比起同檔次院校絲毫不遜色。正因如此,這所二本學校的錄取分數(shù)時常高出一本線好幾十分。
同樣屬于二本院校,但分數(shù)線直逼一本的,還有位于河北保定的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與上海立信類似,中警院有著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與資源。它直屬國家司法部門,雖然總體配置、綜合水平與一本仍有一定差距,但其涉警專業(yè)就業(yè)率高,就業(yè)出路多為父母輩偏愛的公務員方向,分數(shù)線也水漲船高。
如果說二本院校被誤會成野雞學院還能理解的話,那么這些一本“野雞學院”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浙大雪景 /圖蟲創(chuàng)意
在中山大學南方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與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與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之中,這些學院名字看起來如此相似。
但實際上,只有中大嶺院與浙大竺院沒有從所屬高校中分離出去,他們招生要求往往比校內其他專業(yè)高出許多,匯集了全校最拔尖的人才。
不過,讓人尷尬的是,這樣的學院頭銜一旦被提起,總容易讓不知情的人誤會成是二三本的獨立學院。
就如同地處南京的東南大學總愛自稱為“福建大三本”一樣,這或許就是學霸之間用以自嘲、認親的暗號吧。
自行改名為“學院”,這些學校是怎么想的?
在眾多學院當中,還有一部分高校愿意自降身段,將自己從“大學”改稱為“學院”。
醫(yī)學界首屈一指的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原來叫作“中國首都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但它卻摘掉“國字號”,又換下“大學”稱謂。
這所不屬985/211的頂尖高校,在改成更適合去鄰居家蹭飯的“學院”身份之后,順利地與清華大學開展合作,以清華為平臺,乘著高校福利政策的東風,至今仍是醫(yī)科大學中的龍頭翹楚。
如今的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掛名為清華大學醫(yī)學部。/圖蟲創(chuàng)意
自降身段的方法固然是鋌而走險的孤僻蹊徑,拳頭硬的高校玩得起,走運的學校也多少看點天時地利。對于普通高校而言,中規(guī)中矩的改名,才是它們飛上枝頭的便捷途徑。
其中,更名最為成功的高校,莫過于原本名為淄博學院的山東理工大學。
由地方院校更名為省級大學,從名字上看就排面了不少,這也時常讓人誤會它地處山東省會濟南。
光是這種形式上的包裝升級,山東理工大學的錄取分數(shù)便隨之逐年攀升。從2019年的全國錄取分數(shù)表來看,在現(xiàn)如今一二本合并的情況下,山理工已在不少省份升為本科一批招生。
更名后的山東理工大學,氣質煥然一新。/圖蟲創(chuàng)意
也有不少高校為了擺脫“學院”頭銜而用力過猛。前段時間榮登微博熱搜的山東工商學院,關于其擬更名為“山東財富管理大學”一事,在該校的百度貼吧上,甚至有畢業(yè)八九年的校友跳出來反對。
“學院”“大學”頭銜之下,高校的真實實力被涂上厚厚的濾鏡。有些高校雖名為“大學”,如牡丹江大學、焦作大學,但實質卻只是???;
有些大學起名低調,比如身為雙一流的電子科技大學,卻總被人問起“這是哪里的電子科技大學?”
名字與稱謂,從來都不應成為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古板標準,既可以大而綜合,也可以小而精,才是不同大學應該有的樣子。
參考資料:
[1] 《九百年的離合:不是每一所巴黎的大學,都叫巴黎大學》搜狐文化 2019.09
[2] 《中國教育之我見》陳平原,2007.09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