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 霍思伊
剛剛過去的9月經(jīng)歷了首批“強基生”入學。但人們發(fā)現(xiàn),“強基計劃”的首屆招生大范圍“遇冷”,在全國36所試點高校中,除北大、清華等頂尖名校外,很多高校遇到了招錄不滿的情況。
例如,計劃招收210名“強基生”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補招9個專業(yè)共46人,補招比例達到21.9%,北京理工大學補招4個專業(yè)67人,補招占比44.6%,西部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學和蘭州大學,補招比也居高不下,分別為33.8%和30.9%。
“遇冷”表現(xiàn)出兩個突出特點:其一、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區(qū)首輪招生都不太理想,連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這種老牌名校都沒有招滿;其二、在北京,“清北”以外的其他高校,很多也要補招。名校的“掐尖效應”愈發(fā)凸顯。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感慨說:“招錄之前,很多高校的招辦就預測今年會招不滿,但沒想到比多數(shù)人的預期還要夸張?!?/p>
多位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從目前情況看,政策沒有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國家從戰(zhàn)略上考慮,希望各高校發(fā)展自己的基礎學科,但無論自招還是強基,都是高校和學生之間的一種博弈,高校想招更優(yōu)秀的學生,學生想去更好的高校,這種考慮是第一位的。因此,高校只是把強基當成了自主招生2.0。在后自招時代,人才選拔在功利主義和價值取向之間的錯位難題仍然未解。
“遇冷是必然的,而且還會持續(xù)存在,”劉海峰說。
選學校還是選專業(yè)?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啟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簡稱“強基計劃”。
與自主招生相比,“強基計劃”將招生專業(yè)局限在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且探索本碩博連讀,大部分試點高校都有本科不能轉專業(yè)的限定,其意圖非常明確?!兑庖姟分赋觯撚媱澲荚谡惺找慌兄鞠?、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yǎng),為國家重大戰(zhàn)略領域輸送后備人才。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強基班的大一新生王雪覓在填報強基志愿時,有過糾結。她從小就對心理學感興趣,也有志于此,但“強基計劃”中沒有心理學。因此她計劃先在本科階段學習生物學,通過生物學的分支,比如神經(jīng)科學等領域“交叉”到心理學。與她統(tǒng)招第一志愿填報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相比,強基顯然是一種“迂回”的方式。
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決定是否報名強基時,她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要看強基的培養(yǎng)方案和自己的理想是否匹配;另一方面,從比較功利的角度說,強基生錄取的分數(shù)線會比北大錄取分數(shù)線低一些。
“高中班主任也勸我報名,像我們這種裸分上北大有點懸的學生,老師們都勸我們去報,他們說,既然有機會上北大,一定要抓住。最后,大多數(shù)排名靠前、有希望上‘清北’的同學都報名強基了。少數(shù)同學覺得志不在此,就沒有報,”她說。
王雪覓坦言,強基就是高考的備用方案,相當于給自己留的一個退路。在名校與專業(yè)之間,她選擇了名校。
報考“強基計劃”的學生心態(tài)呈兩極分化。由于強基的專業(yè)限于基礎學科,一部分對未來方向明確的學生確實被篩選出來。但同時,也有很多考生和王雪覓的心態(tài)一樣,把強基當成名校的敲門磚。
清華探微書院的強基生詩詩認為,“強基計劃”對她來說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她在了解清華的“強基計劃”時,生物醫(yī)學工程進入她的視線,這個工科專業(yè)與核酸檢測、人工肺等都關系密切,對剛度過“抗疫”艱難期的中國而言,這些都屬于關鍵領域。在她看來,在全世界都面臨巨大危機的當下,她選擇強基是生逢其時。詩詩認為,如果對自己未來的科研方向很明確,也有熱情,輕易不考慮轉行,“強基計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在實用主義的大環(huán)境下,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選名校還是選專業(yè),問題的回答是顯而易見的。
名校的盤算
高考成績公布后,山東考生劉青得知自己入圍了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但北大的招生組老師主動勸他棄考,“因為我的高考裸分也夠上北大,”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北京大學一位招生老師對《中國新聞周刊》明確指出,對于報名強基計劃但高考裸分夠上北大的,沒必要再來參加強基???。
在他招收的學生中,只有極少數(shù)人在分數(shù)過線后,仍會參加考試。一種是單憑高考分數(shù)去不了自己想去的專業(yè),想通過強基再“沖一下”,由于強基錄取時高考分數(shù)占85%,因此高分生有一定優(yōu)勢。另一種是對未來規(guī)劃很明確,就想讀基礎學科,他們認為通過這個計劃,在培養(yǎng)方案上,強基生比普通生有一定的優(yōu)勢,比如保研機會更大,科研資源上也會有適度的傾斜。“但這部分群體占極少數(shù),”他坦言。
事實上,對大部分學生,他都會建議不要考強基,因為如果最終還是錄不進自己的理想專業(yè),又沒辦法轉專業(yè),風險更大。
學生和招生老師在這時達成了某種“共謀”。在此背后,高校在招生時主要考慮的并非尋找真正有志于基礎學科研究的拔尖人才,而是盡可能把所有高分生收入囊中。從這一點來看,改革后的高考錄取過程與自招時代依然沒有實質差別,高校的人才選拔最后仍淪為搶人大戰(zhàn)。
此外,據(jù)劉青回憶,他所在的高中對“尖子生”報名強基近似于“一種強制的鼓勵”。學校要求年級前5、6名都要報“清北”的強基,前100名都要報這個計劃。
王雪覓還記得,雖然理論上所有學生都可以報名強基,但清華、北大來高中宣講時每次只針對年級前20名的學生?!爱敃r給我的感覺是,國家想通過‘強基計劃’培養(yǎng)有志于基礎學科研究的人才,但‘清北’想把它當作自主招生的替代品,”她說。
“強基就是自招,”多位招生老師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總結。市場也反映了這一點。在“強基計劃”出臺后,各種教育培訓機構在短時間內就推出了“強基班”,只不過把原有的“自招班”換了個名字,師資和培養(yǎng)內容都沒有任何變化。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閻鳳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今年是第一年施行“強基計劃”,在機制方面,難免受到過去自主招生的影響,學校還是會側重于從自我角度考慮,聚焦于能否招到好的生源。在高校選拔人才的使命和有明確戰(zhàn)略傾向的國家政策之間,存在一些張力。這是使得這個政策的目標沒有完全達到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首屆招生結果看,很多“自招時代”的突出特點在“強基時代”仍然存在。除了名校的“掐尖效應”以外,非名校招生“遇冷”現(xiàn)象更加突出。
劉海峰指出,“遇冷”的原因有兩個。首先,“高分棄考”現(xiàn)象明顯。按教育部規(guī)定,強基生錄取標準以綜合成績(滿分100)為依據(jù),其中高考成績(折算成百分制)占85%,高校組織的考核測試(??迹┏煽冋?5%。與自主招生相比,強基招錄時高考分數(shù)占比很高。因此,報名強基的學生一般是預估裸分與所報學?!安吝叀钡膶W生。很多高分入圍考生發(fā)現(xiàn)成績可以上更好的學校,或選擇強基所報校更熱門的專業(yè),自然選擇棄考。這是屬于“不考”。另一方面,很多考生擔心基礎學科就業(yè)前景不好,入校后無法轉專業(yè)限制太多,在最初就選擇“不報”。他表示,高分生棄考在自招時也很普遍,只不過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遇冷”還帶來了一個奇特現(xiàn)象,很多高校的強基入圍分數(shù)線比本科一批錄取的分數(shù)線還高,形成倒掛。
“強基計劃”入圍分數(shù)線是高校根據(jù)所在省的招生指標按照一定入圍比例(一般是4~5倍)劃定入圍名單后,最后一名入圍者的分數(shù)即為入圍分數(shù)線。例如,某校在某省計劃招收強基生20人,那么共有80人有資格獲得校考資格,這80人的高考成績從高到低往下排,最低的分數(shù)就是某校在該省的強基入圍分數(shù)線。但由于報考人數(shù)太少,再加上部分學生棄考,最后真正入圍的學生可能只有少數(shù)幾個,也因此把最低分數(shù)線拉得很高。
例如,中山大學在廣東省的理科強基入圍線為671分,但其在廣東正常的理科投檔線為629分,足足比強基低了42分。四川大學在四川的“本一批”理科調檔線是638分,但對應的理科強基入圍線是 666分,還高了28分。蘭州大學也是如此,在甘肅的強基理科入圍線比投檔線高了39分。
“原本是作為降分錄取的替代方案,結果強基入圍線比統(tǒng)招的分數(shù)線還高,對很多學校而言,強基就成了雞肋,”多位招生老師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
在閻鳳橋看來,“遇冷”根本的原因,在于整個社會缺乏鼓勵與推崇基礎學科研究的氛圍,也不具備“學習就是出于愛好”的條件,更多人仍是偏向實用主義,在選專業(yè)時側重于就業(yè)和未來的發(fā)展前景。
高考+競賽=強基?
中國大學選拔人才的歷史始終圍繞著一件事:考核評價方式改革。
過去的自主招生曾被外界批評“操作空間太大”“存在暗箱操作”。在自招中,特長、論文、專利各種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和高校夏令營都可以成為高校破格錄取的敲門磚。但“強基計劃”的錄取標準更加簡化,也更加公平。高考分數(shù)占85%,??挤謹?shù)占15%,且初審環(huán)節(jié)嚴格按高考分數(shù)排名后設定入圍線。高考成績成為了一條不能逾越的硬線。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強基生王雪覓說,大部分強基生的高考成績處在“卡線”的位置,一般比北大統(tǒng)招錄取線低2~3分,如果是低了6~10分,已經(jīng)算“優(yōu)惠很多”。
北京大學前述招生老師指出,“強基計劃”招收的學生主要有兩類,一種是高考分數(shù)和北大“擦邊”,“沖一沖還是夠得上”的學生;另一種是競賽生。
事實上,首屆強基招生很明顯地傾向于有競賽基礎的學生。據(jù)前述招生老師介紹,以北京大學為例,在入圍的學生中,高考分數(shù)拉不開差距,主要的區(qū)分度體現(xiàn)在校測中的筆試環(huán)節(jié)。北大理科強基生的筆試難度,大體相當于對應學科全國競賽的初試題難度,“按照5倍的入圍比,這個環(huán)節(jié)篩掉了80%的學生,而面試只是走個過場?!?/p>
多位強基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即便沒有在五大學科全國競賽中獲獎金、銀牌,也都有一定的競賽基礎,其中很多都是省級一等獎。
強基生有兩類,“破格生”和“非破格生”。通過“高考—筆試—面試”這個途徑錄取進來的學生是“非破格生”。但強基也為破格錄取留出了口子,即只要成績達到所在省最低錄取線,凡是獲得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二等獎(含)以上成績的學生,也就是拿到了五大學科競賽的金、銀牌即可破格。
這個改革對競賽生的影響很大。多位競賽出身的強基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在進一步將競賽生的通道收窄。最早在自招中,省二、三等獎就可以獲得自主招生資質,2019年進一步限定為省一等獎,且最高只能降20分,現(xiàn)在縮小到金、銀牌。每年,五大學科競賽的金、銀牌人數(shù)幾乎是固定的,只有1000人上下,例如,2019年,五大學科競賽的金、銀牌獲獎者一共是1063人。也就是說,只有1000人才可能被強基破格錄取。從今年的招生看,幾乎全被北大、清華兩所學校瓜分。
“競爭會更加殘酷,為了被強基破格錄取,必須進入有更好競賽資源的高中,在有些競賽弱省,只有省會城市才有1~2所。很多高中在學生高一入學時,就請五大學科競賽的教練輪流來路演,競爭會進一步延續(xù)到初中,甚至是小學。”一位競賽出身的強基生家長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此外,很多高校在分配各省的招生名額時,也以競賽為主要考慮。以北京大學為例,國家給的招生指標是900人,學校依據(jù)各省競賽的強弱程度來分配,競賽弱省的名額就少一些,強省多一些。
在北大的數(shù)學類培養(yǎng)方案中,還專門設置了信息與計算科學方向?!罢猩蠋焷砀咧行v時著重強調了數(shù)學培養(yǎng)方案和計算機培養(yǎng)方案的差別,其實就是為了接收信息競賽的同學,相當于走了一個灰色地帶,雖然掛在數(shù)學學院下面培養(yǎng),但實際上學的是信科的東西,”一位強基生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
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的強基生張鹿還對《中國新聞周刊》反映,破格生后被入選的專業(yè)基本都是競賽學科。“我有個同學是生物競賽入選,但第一志愿填了化學,最后還是被錄進了生科,”她說。
可以發(fā)現(xiàn),強基入圍的密碼是,高考+競賽。
在這套選拔機制下,是否選拔出了少數(shù)有志于學習基礎學科的拔尖人才?是否讓每個人才都能進入自己真正想學的專業(yè)? 這些問題的背后,涉及到更深層的綜合素質考核改革難題。
“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解決,指望通過短期內出臺的一個計劃,找到真正有志于基礎學科研究的拔尖人才,是很難的。我們在招生體系和人才評價體系方面都要做很大的改革,這個路還要走很遠,”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培養(yǎng)委員會主任席南華說。
(文中王雪覓、詩詩、劉青、張鹿為化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聞周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