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學習需要競爭嗎——對話教育學家顧明遠

作者:光明日報 發(fā)布時間:

學習需要競爭嗎——對話教育學家顧明遠

作者:光明日報 發(fā)布時間:

摘要:中考高考是一種競爭,但這是學習結果的最后的競爭。學習不能講競爭,學習成績沒有排他性。

微信截圖_20210316093229.png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來源:光明日報,記者:姚曉丹

“考試是一場博弈”;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有沖過去的才是贏家”;

“一分干掉一操場”;

“錯一道選擇題就差一個階層”……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順口溜被一屆屆學生、老師演繹、補充,成了師生們掛在口頭壓在心里的學習箴言。而學習也越來越成為一場不容錯、不容失的競技,以考試分數為指標,分分必爭,你死我活,成就自己,還要打敗別人,搏殺慘烈,方能“爭”得一片天。

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不均衡的情況下,“競爭”的確不可避免。然而,學習本身需要競爭嗎?成長成才的路上,“我”與“你”,“我”與“我們”,究竟是非此即彼勝者唯一,還是美美與共相互促進?

今天,教育方式在變,學習的方式乃至學習的意義也在變。當我們反復強調立德樹人、五育并舉時,學習的生態(tài),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必須發(fā)生改變。

告訴孩子,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爭勝,走出競爭,會得到更多。請看記者與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的對話——

在學習中講競爭,會使學生養(yǎng)成扭曲的心理

記者:合作學習今天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一些專家指出“學習要合作,不要競爭”,在“競爭”隨處可見的今天,如何理解“學習不需要競爭”?您可否談談學習的本質是什么?

顧明遠:當前大家都在討論個性化學習。這是實施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利于發(fā)展每一個兒童的特長和潛能。我們說,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但現在對個性化學習有一種誤解,認為個性化學習就是孤立的個人學習,有的家長把孩子關在家里一個人學,認為那樣才是個性化學習。其實人類學習是一種集體的社會活動,兒童學習也需要在集體中進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發(fā)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指出,“學習可以理解為獲得信息、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tài)度。學習既是過程,也是這個過程的結果;學習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個人行為,也是集體努力。學習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實存在?!?/p>

學習需要在現實的環(huán)境中進行,脫離了現實環(huán)境,學習就變成了死讀書,讀死書了。那樣就會像毛主席批評的“書越多越蠢”。

同時,在集體中學習能夠互相啟發(fā),促進思考,共同受益。不久前聽了浙江省特級教師俞正強老師講“雞兔同籠”的一堂數學課,他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了4種解題的方法。如果一個人學習,恐怕得出一種方法以后就不會思考第2種方法了。

記者:您談到,學習是群體的社會活動,但是在群體中就一定有“位置”的差異。就像從小學到中學,每次考試老師都會給出一個班級平均分,這樣學生在班級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他們需要比別人“位置靠前”,這樣才有好名次,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顧明遠:在現實生活中,中考高考都是以分數為指標的,在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下,就產生了學習競爭。所以要進行教育評價制度的改革,破“唯分數”“唯升學”難題。這里還涉及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的問題,這里先不討論。至于中考高考的競爭,是一種學習結果的競爭,學習的結果還包含著學生的努力程度及其他各種因素。但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講競爭,因為學習過程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在集體學習中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在學習中講競爭,會使學生養(yǎng)成扭曲的心理。有一個小學生考了100分,回家大哭一場。媽媽問他,考了100分應該高興,為什么還要大哭。他說,因為另一個同學也考了100分。這種心態(tài)就是講學習競爭的后果。

如果學生都抱著這種心態(tài),互相妒忌、互相排斥,整個教育水平也無法提高。而且這種因為學習競爭而產生的消極心態(tài),出現了許多不該發(fā)生的事件,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要重視學生社會情緒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開朗的性格,開放的心態(tài),這一點十分重要。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交往頻繁的世界、合作的世界。學生要學會尊重他人、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能力。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作為學生應有的核心素養(yǎng),要從小培養(yǎng)。有了積極的心態(tài),在學習中就能與人合作,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提高學習的效能。

現在學界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力。什么叫領導力?不是說去領導別人,而是先要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與人溝通,與人合作,在與他人溝通合作過程中影響他人。有了這種領導力,學習才能進步,事業(yè)才能成功。

f44d305ea14a216701784d.jpgf44d305ea14a216701784e.jpg

學習成績沒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共同進步

記者:曾經,“一分一操場”是老師們的口頭禪。在集體中的“位置”既是同學們競爭的動因也是他們內生動力的來源。盡管今天分數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但是沒有“比較”,動力何存?

顧明遠:有人說:“學習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在集體學習中怎么體現個人主觀能動性?我認為,集體學習并不排斥個人學習,集體學習更需要每一個人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只有把每個學生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才能互相討論,互相啟發(fā)。在個人學習的基礎上,集體學習,集體討論更能啟發(fā)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fā)思考,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所以集體學習與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是不矛盾的。

現代教育要建立一個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每個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并且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在與同伴討論中會有沖突,會有不同的意見,就可以互相啟發(fā),爆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共同進步。

記者:在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下,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學習的意義和功利的目的之間的矛盾如何平衡?

顧明遠:我們這里談的集體學習,是大概念的學習。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的天賦、特長、愛好都有差異。因此每一個人的學習,都應該結合個人的特長和愛好,設計個人的學習方案,并在相同的學科群體中集體學習,互相切磋。

學習困難的同學,在群體中可以得到優(yōu)秀同學的幫助。集體學習并不妨礙每個人的自主選擇。所以,學習是不能講競爭的,學習要講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改革開放以后,市場講競爭,有人就以為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把競爭引入到學習中,這是極大的誤解。競爭是有的,中考高考就是一種競爭,但這是學習結果的最后的競爭。

學習不能講競爭,學習成績沒有排他性,只有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例如一個乒乓球隊,每個選手都要有競爭意識,都要爭取得冠軍。但這是在競賽的時候,平時訓練的時候就要講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如果訓練的時候誰也不讓誰,恐怕就拿不到世界冠軍。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當今科學技術的發(fā)明,無一不是在合作中產生的。在現實環(huán)境中學習,與同伴合作學習,會獲得豐富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啟發(fā)與力量。

本文轉載自“光明網”,記者姚曉丹。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光明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光明網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學習需要競爭嗎——對話教育學家顧明遠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