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連跳三級,六年課程三年讀完。
15歲高考,以全省前二十的成績同時獲得清華、北大拋來的橄欖枝。
19歲清華電子系本科畢業(yè),同時獲得清華、微軟亞洲研究院聯(lián)培博士offer,師從最頂尖學者,學習最前沿的計算機科學。
2016年博士畢業(yè),進入人大附中,負責信息學競賽和人大附中超常兒童培養(yǎng)試驗項目(以下稱為“早培”)。
這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的耀眼履歷,但梁霄老師卻稱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那些看上去一帆風順的人生旅途,只有她知道哪里曾出現(xiàn)過危機,也只有經歷過的人知道應該怎樣抵御。
梁霄
危機來自傳統(tǒng)教育帶給她的“硬傷”,這導致她在博士期間對自我產生了疑惑,進而是迷茫、痛苦。
危機亦是轉機,她及時反思和梳理問題的癥結所在,并重新認識自己,構建對自我的新認知,這也讓她找到了兼具熱愛和擅長的基礎教育領域。
危機過后,有一種千帆閱盡的平靜感和充實感,梁霄不再只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人生很長,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對于整個人生來說,好好地認識自己比學霸標簽更重要。
傳統(tǒng)教育就像開“盲盒”,到了博士階段徹底不靈了
在博士開題之前,梁霄老師的人生可以用一帆風順來形容,從小到大,她乖巧、聽話、懂事,成績出類拔萃,在家里她是父母的乖乖女,在學校她是老師夸贊的對象。
15歲以高分進入清華電子系這個老牌強系之后,即使面對來自全國成績最頂尖的同班同學,她依然可以拔得頭籌,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
可在博士開題之后,問題來了。
第一篇論文“難產”,遲遲無法發(fā)表,她第一次感受到一種在教育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挫敗感?!盀槭裁磸膫鹘y(tǒng)教育中獲得的學習方式在博士階段對我不靈了?”她第一次反思過去二十年所接受的教育,在她身上留下的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是在博士寫論文期間呢?”這是梁霄老師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她發(fā)現(xiàn)基礎教育和本科高等教育階段看上去的一路“順風順水”,從博士教育階段回溯卻能看到“不堪一擊”的另一面。
十二年基礎教育,“一考定輸贏”,即使到了本科的高等教育階段,“考試”依然是主要評價方式。
可是博士沒有標準考試,它需要在海量的、扎實的知識積累基礎之上開啟知識創(chuàng)新,這是從考試能力要求到科研能力要求的轉換,并且最終以論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創(chuàng)新需要具有對知識的反思批判能力、發(fā)散性思維,而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的是學生“考試”的能力,并非是學習、創(chuàng)新、反思能力。
于是傳統(tǒng)教育階段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機制,在博士階段才暴露出極大的弊端?!翱几叻帧蹦芰o法轉換為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論文的“難產”側面反映的就是“創(chuàng)新力”的問題。
“比起創(chuàng)新,我獲取知識的能力要更強?!绷合隼蠋熣f,這是傳統(tǒng)教育留在她身上幾乎不可逆的思維特征,這也是導致她無法適應博士教育的主要因素。
談到傳統(tǒng)教育特點與博士教育要求之間的錯位,梁霄老師還提到一個非常具體的細節(jié)。
時間回到高考那一年,對15歲的梁霄來說,她手握高分,卻對自己所要選擇的專業(yè)十分茫然,清華大學招生辦的老師建議她報考電子系,因為即使是在清華,當年的電子系也是“強中之強”,對高考分數(shù)要求比其他系還要高出一截。
“那時候我對自己的認知是我喜歡理科,理科也是我的強項,但對電子計算機一點都不了解,再加上當年的電子信息也不像今天這樣發(fā)達,可以說我對即將學習的專業(yè)一所無知,就像‘開盲盒’?!?/p>
梁霄老師坦言,如果她當年可以像今天她教的學生那樣,在高中,甚至初中階段就可以早早了解和接觸到計算機科學,她也許會在更早的階段開啟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學習和培養(yǎng),而這樣的回溯本身就反映了在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過程中,錯過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結果往往是不可逆的。
梁霄(前排右二)與自己的mentor微軟公司前執(zhí)行副總裁沈向洋(右一)、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百寧(左二)、楊振寧教授(中)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們
梁霄喜歡計算機,她用傳統(tǒng)教育的方式獲得了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進入到博士教育階段時,卻陡然發(fā)現(xiàn)在最高等的教育中,學生需要的不再是“學”——這種她通過接受了二十年的教育才習得的能力。
就像開到了喜歡的盲盒,卻無法用一直以來所學的方式讀懂說明書,教育的錯位,在知識獲取轉換為知識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顯現(xiàn)地淋漓盡致。
真正認識自己,才能打敗精神上的“空心病”
除了學習上挫敗感帶來的痛苦,對學習熱愛度的消退也讓梁霄陷入對自我的懷疑。
其實,對于處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高等教育階段的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這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普遍的“價值懷疑”或者“價值缺失”現(xiàn)象。
在一個心理學統(tǒng)計實驗中,有心理學家對北大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更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
這種被心理學家稱為“空心病”的現(xiàn)象,是典型的精神危機,是自我認知失調的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教育中,“乖巧、聽話、孝順”是父母和老師經常教育孩子的“準則”,殊不知這也是在教孩子要“順從”。
長此以往,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被安排好”,學生按部就班,一旦被安排的秩序消失了,所有與認知有關的問題便都出現(xiàn)了。加上學校教育中缺失了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很多時候“迷茫、孤單、懷疑,甚至痛苦”便會伴隨著以上問題一起出現(xiàn)。
自我是一個被挖掘和被主體塑造的過程,這其中需要對自我的反思,才能形成準確的自我認知,個體才不會出現(xiàn)“空心”化的“隨波逐流”。
在人生的“危機”時刻,梁霄老師及時停下來梳理自己,她把自己喜歡和自己擅長的列在同一張單子上,重新尋找自己、定位自己。
在她對自己的剖析中,她發(fā)現(xiàn),比起“科學家”,“教師”是更適合她的職業(yè)。
在本科和博士階段,梁霄老師一直是學生干部,她喜歡學生工作、為學生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也是她擅長的事情。而且教師這個職業(yè)更強調非常扎實的知識和學習能力,這都是她從教育中持續(xù)獲得的,能將自己所學用于教育學生,也是一種學以致用。
另一方面,讀博期間發(fā)生的一件事對她觸動頗深,也讓她更加深刻地感知到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以學生為本。
同樣作為清華大學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聯(lián)培博士,梁霄老師的一個學弟經過慎重的考慮,決定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從圖形學轉換到邏輯學,而當時聯(lián)培項目中并沒有邏輯學研究方向。
梁霄(右二)與自己的mentor微軟公司前執(zhí)行副總裁沈向洋(右三)及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二十周年慶典合影
無論是清華高研院還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都給予了這個學生非常大的支持和幫助。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通過自己的學術資源為學生找到了當時在該領域最權威的國外學者,并且把他推薦到該學者的大學繼續(xù)學習;而高研院也秉承教育理念,盡量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理想,為學生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讓他最終順利轉學。
“他們對學生真的是發(fā)自內心的照顧,不僅相信學生的選擇,尊重他們的學術理想,而且非常無私地為學生提供他們所能給予的一切。我也想像我的老師們一樣。”
于是,梁霄在博士畢業(yè)之后,選擇了基礎教育領域,她說,“雖然我不能當一個科學家,但是我可以用畢生所學,無私、友愛地去培養(yǎng)下一代科學家?!?/p>
變化也隨之發(fā)生了,她對學習的熱情又回來了。為了帶學生在競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也為了早培學生能獲得更前沿、多元的計算機科學知識,她笑言自己在備課中寫的代碼,比在本科、博士期間還多。
同時,作為投身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女性,她還積極鼓勵更多女學生投入到計算機領域中——例如參與到由微軟亞洲研究院與中國計算機學會女計算機工作者委員會(CCF女工委)共同舉辦的“計算之美” Ada Workshop 2021中,通過分享自身成長故事“現(xiàn)身說法”,為更多女生的成長提供切實的幫助。
梁霄老師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發(fā)起的Ada Workshop上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該活動旨在激勵與幫助心懷科技夢想的高校女生
對于這份工作,梁霄老師已經超出了“喜歡”的程度。
她說基礎教育就像“發(fā)宏愿”,喜歡學生才能無私為他們奉獻,有足夠的能力才能帶領他們進入前沿探索,通過自身的教育分析,盡可能幫他們規(guī)避掉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讓他們成長為喜歡科研、擅長科研的未來創(chuàng)新人才。
“以終為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力和自我認知能力
人大附中這塊“試驗田”,為梁霄老師提供了最大的驅動力,讓她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科研人才這個“以終為始”的目標出發(fā),設計多元化且具有連貫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探索和挖掘自己的興趣、潛力,最大限度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力。
信息科學技術是一個廣泛的學科領域,擁有許多分支學科,為此該項目開設了許多側重不同領域的信息科學研修課,例如樂高機器人、無人駕駛、腦機交互、人工智能等,這些研修課的老師和梁霄老師一樣,是來自于不同學科背景的博士出身,他們更注重利用前沿學科知識開發(fā)學生的潛力,讓他們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索。
梁霄老師開設的人工智能研修課,注重學生的興趣開發(fā)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程深度上也更具探索性。
2019年4月,一張黑洞照片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這是由“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拍攝的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之外的黑洞照片,成像拍攝歷時兩年才最終完成。
這看上去是一個直觀的天文物理現(xiàn)象,但也涉及到了梁霄老師的研究領域——信息技術中的圖像學,觀測到黑洞是天文物理現(xiàn)象,但可以讓它成像則是信息學提供的技術幫助。
于是梁老師抓住這個熱點,與物理老師合作,將其設計進研修課中關于算法的教學內容:揭秘黑洞成像的算法原理。
在課程設計中,她先從天文物理學背景引入,來解釋黑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黑洞為什么是黑的,從而引出黑洞的“黑”對成像造成的挑戰(zhàn)。
其次,為了能“成像”,還需要數(shù)學方面的理解,利用數(shù)學對可見光進行電子轉換;最后才是在二者基礎之上,利用計算機進行算法處理,拍攝出“黑洞”。
在一次課程中,學生會體驗到天體物理、數(shù)學和計算機算法之間的互動和緊密連接,為他們看待問題提供了新穎的視角。
課程上多學科的聯(lián)動,讓學生在解決科學的現(xiàn)實問題時,能夠通過跨學科互動、多領域合作產生解決思路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以全球合作的方式打開了學生的視野。
梁霄與學生們
另一方面,她在教育中也非常強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出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從而建立他們的自信。
她提到了自己一位高中學生的例子,這位同學在考試中分數(shù)并不突出,但在研究性學習中非常具有創(chuàng)造力。在長期的考試氛圍中,這位學生總是把自己定位為“中等生”,在學業(yè)表現(xiàn)上沒有那么自信。
但是在梁霄老師的課程中,她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看到學生喜歡的研究題目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師姐所研究的題目相似,便推薦他到微軟實習。
在參與項目過程中,這位學生不僅與科研人員共同發(fā)表了論文,而且能明顯感覺到他內在的自信和能動力更強了。
“他對自我的認知發(fā)生了變化,不再認為自己只是個‘中等學生’了?!绷合隼蠋煂W生的變化感到非常欣慰,并且強調“在基礎教育階段,分數(shù)不應該是學生的唯一追求,通過教育讓他們獲得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維,讓他們能夠自己引領自己的成長,讓他們產生對自我發(fā)自內心的認可,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梁霄老師在教育中的價值感還在于,她用自我作為剖析,找出了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通過她所獲得的知識,最大限度上幫助孩子們在“還未晚”的時候,給予他們教育應該獲得的思維、能力,以及人生應該學會的自我認知。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無法正確地認識自我。”在收集中,梁霄老師反復提及認識自我在探索人生中的重要性。
挖掘自我,遠遠超出了“高考”和“博士”的教育范圍,它應該是一個人最大的人生課題,向內看到自己的興趣,探索自己的內心,認識自己的疑惑,分辨自己的能力,探尋內在的驅動力,才有可能抵御來自外界的迷茫和痛苦,完成自我的重構,獲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吳仲豪,編輯Travis。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