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三篇分述后,再來重新梳理互聯(lián)網語言學習產品的幾個基本要素,以及其間的關系。
語言學習的內容,是以圖文、音頻、視頻、Flash等各種載體形式呈現的教材和練習素材。
語言學習的工具,是對輔助記憶、檢索、閱讀、聽與復讀、語音分析評價等需求的解決方案。
語言學習的系統(tǒng),是通過對內容和工具的封裝,引導學習者按某種路徑完成特定區(qū)間內的任務,最終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語言學習的社區(qū),是在為分享、問答、批改、討論、互動任務等行為搭建的線上環(huán)境基礎上,所形成的特定關系形態(tài)與氛圍。
但實在很難有一種東西,天然叫做語言學習的平臺。
幾乎所有后來具備了或可能具備某種平臺屬性的東西,都是先將一個層面做透,再逐步演進而來的。
平臺不是簡單連接供求的臺子,而是被構建成多層的生態(tài)圈。在構建過程中,強勢的參與者逐漸將某些核心層固化了下來,形成了特定的標準,具備了相應的規(guī)模,最終將上層開放給更多參與者共同構建。打個通俗的比方——撲克牌,核心層是一套道具,上層是以這套道具為基礎,衍生出的無數玩法,經過歷代演進,不論在游戲圈也好,在魔術圈也好,都早已成為了縱橫世界的超級平臺。
固化的核心層是關鍵要素。怎么設計玩法都好,但不能憑空弄出7種花色,每種花色8張牌。
然而,別人憑什么要用你這套核心層呢?
答案通常是:你基于這套核心層,做出過用戶倍加認可的東西,用讓人嘆服的實例,給出最有力的驗證。當你將上層開放出來的時候,別人能在此基礎上,更容易地做出不錯的成品。就像好的詞牌會被無數詞作填寫,好的歌曲會被無數歌手翻唱,就像第1代iOS將自帶的核心程序展現到極致,讓用戶為之瘋狂,才會有無數開發(fā)者涌入,讓這個生態(tài)圈愈加繁盛。
以下分別在社區(qū)、系統(tǒng)、工具、內容四類產品中各選一例。他們的平臺化嘗試雖也未必成功,但對于那些只想搭臺卻不屑于踏實做好任何一層的人,總歸算有點參考價值吧。
從社區(qū)到平臺
國內主流語言學習網站大多是泛社區(qū)。除了討論主題定為學習以外,單從產品形態(tài)上看,與其它社區(qū)幾乎沒有任何本質差別?;径际菑腂BS和垂直門戶玩起,陸續(xù)跟進互聯(lián)網新生的其它形態(tài),做自己站內的博客、站內的播客、站內的SNS空間、站內的問答、站內的微博、站內的IM、站內的電商……
而語言交換(Language Exchange,和語伴互助學習)則是語言學習特有的形態(tài)?;诰W絡的語言交換最早是交筆友,互通郵件。在信息閉塞的時代,合適的語伴往往不太好找,于是以MyLanguage Exchange為代表的早期語伴平臺應運而生,這類平臺所起的作用很像婚戀網站,任何人都可以免費檢索數據庫里的語伴信息,但只有年付24美元成為黃金會員,才能順利與其他人通過電郵取得聯(lián)系。
早期語伴平臺的問題是形式單一,主要作用就是牽線搭橋,沒有針對語伴間交流學習的具體特點,提供比電郵、IM、BBS等通用工具更貼切的產品化方案。這通常會造成兩點后果:1.很多人找語伴非常積極,但大部分人還沒有自由互動的能力,找到后往往不知道該怎樣互動,最終不了了之。2.找到語伴后,對網站的依附性迅速減弱。網站只是找人的地方,很難成為活躍的場所。
直到2007年,隨著Web2.0的進一步爆發(fā),italki、Livemocha、Busuu等眾多語言學習社交網站蜂擁而起。這三個網站分別代表著三種類型:Busuu的主體是人機交互的學習系統(tǒng),作業(yè)、對話等社交功能是學習過程中的組成環(huán)節(jié)和重要補充;Livemocha是人機交互學習系統(tǒng)與語言交換平臺并重,它的學習系統(tǒng)極像Rosetta Stone軟件的在線簡化版,入門學習者可免費使用,而在上面找母語人士作為教師則需通過平臺付費;而italki則是與前兩者不同的純社區(qū),不提供任何人機互動的學習系統(tǒng),只是將批改、問答、討論這幾個語言交換學習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產品化,讓互為語伴的用戶能在社區(qū)內獲得比電郵等通用工具更貼合學習需求的交流體驗。
純社區(qū)的蓬勃發(fā)展,給italki帶來了大量有明確學習需求的高粘性用戶。正是在擁有以不同語言為母語的海量用戶的基礎上,italki在創(chuàng)建兩年后開始平臺化,與使用培生線上ELLIS系統(tǒng)的Eleutian合作推出了Eleutian SpeakENG。用戶可以選擇不同類型和價格的課程包,通過網站交易,用信用卡、PAYPAL等方式付款,最小的課程包售價只有1.5美元。
除了這類合作視頻課程以外,italki在實時授課平臺方向走得更遠。與很多純電商平臺相比,italki最值得稱道的是明確區(qū)分了正式課程、口語陪練、即時輔導這幾個經常被商家混淆的基本概念。正式課程必須定制出系統(tǒng)的學習計劃,教師必須專業(yè)并具備豐富教學經驗;口語陪練則很自由,只需要是有教學熱情的母語人士,能和學習者對話練習,幫助糾正作業(yè)中的錯誤;即時輔導更側重臨時的答疑解惑和即興練習,強調服務的及時性。
從社區(qū)到平臺的關鍵點是:社區(qū)預設的線上關系已得到大量用戶認可,但相互間供求達不到自然平衡,而部分用戶還需要更高級的服務。
從系統(tǒng)到平臺
之前說過,系統(tǒng)實際上是通過對內容和工具的結合與封裝。根據封裝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封閉性系統(tǒng)和開放性系統(tǒng)。早期的Rosetta Stone、Tell me more、Efekta都是封閉性系統(tǒng),工具和內容都是自己產出的,用特定的工具承載特定的內容。例如,雖然Rosetta Stone在 V3版本之前各語種完全是基于同一套圖片和同一條學習路徑來設計的,但并未將文本和音軌內容開放出來,不允許合作者利用這套系統(tǒng)來開發(fā)一門新語言的課程。
而Duolingo的Language Incubator則反其道而行,讓更多人參與到開發(fā)新語言課程的過程中。開放性系統(tǒng)的內容層和工具層相對獨立,在基本學習模式不變的的前提下,合作者可以按照規(guī)范流程添加自己的內容,生成新的課程。例如2009年創(chuàng)立的EnglishCentral,首先是將視頻播放、語音識別、閃卡記憶等幾種工具結合,形成一套自主學習系統(tǒng),繼而進行了平臺化。
EnglishCentral的平臺化以B線合作為主。涉及的主要有三方:一是培訓機構,包括線下授課(例如美聯(lián)英語)、線上授課(例如Openenglish)、電話授課的各種類型,用EnglishCentral的形式來輔助教學;二是媒體機構,提供源源不斷的高品質視頻素材,以此為原料生成課程;三是出版機構,真正的教研內容上游把控者,EnglishCentral將他們的優(yōu)質內容多媒體化,為沉默的書本制作具有強互動屬性的配套學習系統(tǒng)。
從系統(tǒng)到平臺的關鍵點是:系統(tǒng)本身非常完備,有較高的研發(fā)壁壘。學習路徑開放,能夠不斷延展??山尤氲膬热輼藴驶潭雀?,存在大量的潛在供應方。
從工具到平臺
這條路線乍看似乎是最近的,從產品形態(tài)上最容易實現;但從運營角度看卻又阻礙重重,純粹的工具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帳號體系,除了社交類型的以外,用戶很少會有注冊的念頭。
有道詞典2013年推出的“云圖書”功能,正是一次這樣的平臺化嘗試。
云圖書實際上并不只是普通的電子書,而是涵蓋了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多種交互類型——閱讀、點讀、播放與復讀、答題、闖關機制。內容由合作機構提供,有道根據每本書的內容編排特點,選擇上述一種或幾種交互形式進行產品化封裝,然后上架到云圖書store里售賣。
從工具到平臺的關鍵點是:工具實現的是某個被反復調用的功能,擁有了龐大的用戶基數?;A服務和衍生服務之間存在緊密相聯(lián)的共同使用場景。
從內容到平臺
這條路線無疑是最曲折的,內容和平臺之間似乎天生就是一對矛盾。
所以,從內容到平臺之間,即使能發(fā)生轉換,也絕不可能一步到位。
以ChinesePod一波三折的發(fā)展歷程為例,可看到如下幾個轉變節(jié)點:
1.Podcast內容制作與發(fā)行:專注于利用專業(yè)的音頻制作優(yōu)勢,大量產出高品質教學節(jié)目。
2.從內容擴展到社區(qū):基于各語種Podcast粉絲群,建立SNS社區(qū),引導用戶之間的互動。
3.將內容組建起體系:將碎片化的內容按照學習階段和側重方向組裝成課程包,形成體系。
4.由內容衍生出服務:在免費內容基礎上,提供抄本、練習、在線語音輔導等付費服務。
5.在內容上疊加工具,形成學習系統(tǒng):2012年新亮相的OpenLanguage對每段對話內容都配上標準化的整句翻譯、逐詞對譯、語法講解、播放與復讀、測驗、作業(yè)、語音評價(近期新增的功能,技術由Nuance提供),并在產品內嵌入了詞典和閃卡工具,囊括了語言學習中用到的各種交互形式。
6.數據分析:追蹤收集用戶的各種學習數據進行分析,精確衡定個人語言能力的方方面面。
7.平臺化:將多年的實踐積累打磨成一套整體解決方案。一方面與個人教學者合作,幫助制作發(fā)行各類語言學習內容,并統(tǒng)一推送給用戶;一方面與學校合作,提供專屬訂制的SaaS服務。
從內容到平臺的關鍵點是:已將某個品類的內容做到非常成熟,針對細分領域的特點有極其豐富的運作經驗。內容生產有專業(yè)的標準化流程,大部分操作環(huán)節(jié)不依賴于個別人。
但這一切并不是充要條件。二者立足的基點相距太遠,即使具備了上述條件,絕大部分內容生產方也不會有向平臺轉型的足夠動力。即使像ChinesePod團隊這樣的特例,也是在構建起周邊的社區(qū)、工具層,經過歷次的并購、調整后,才迂回走到了現今的軌道上。
幸好,平臺化從來不是唯一的道路。將任何一個層面做透的產品,本就已經比無論多大的畫餅都靠譜得多。
推薦閱讀:
互聯(lián)網語言學習產品(一)互聯(lián)網教育產品散談
互聯(lián)網語言學習產品(二)內容和工具的線上演繹
互聯(lián)網語言學習產品(三)工具型應用的分類特點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