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男生袁喬楚畢業(yè)于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學歷背景足以讓他在畢業(yè)后找到優(yōu)秀的平臺展現(xiàn)自我。出乎意料的是,這位MIT學霸至今仍靠著父母的接濟“家里蹲”3年。意識到自己“墮落”,袁喬楚連發(fā)35條推特指責父母的過度包辦讓自己成了“巨嬰”。事實上,袁喬楚的經(jīng)歷絕非個例,當下的雞娃熱潮正在摧毀孩子未來的生存力。
一位名叫袁喬楚(Qiaochu Yuan,音譯)的亞裔男生,麻省理工畢業(yè)三年后都沒有上班,至今靠父母養(yǎng)著。
不久前收到母親十萬美元的生日禮物,他連發(fā)35條推特,憤怒指責父母給與他太多的經(jīng)濟支持。
袁喬楚(已打碼)
讓我們看看他具體說了些什么:
“我的父母用金錢為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保護我不受傷害,不讓我做家務,我被寵壞了?,F(xiàn)在回想起來,這對我并沒有什么好處?!?/p>
“我的生活狀態(tài)很糟糕:沒有工作、沒有女朋友、沒有朋友、沒有歸屬的社區(qū)、沒有人生目標、也沒有宗教信仰。”
“我已經(jīng)認識到社會生存法則是通過勞動謀生,但是我從來沒有做到這一點,我感到無比羞愧。我一直在回避父母就是經(jīng)濟支柱這個事實,我爸因為我要推遲退休,而我媽還給我10萬美元生日禮物。他們是在向我提醒這個事實,所以我很憤怒。”
“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靠金錢來維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別讓我爸媽不高興,這樣我就一直不會缺錢花。”
“我想去看心理醫(yī)生,我想確定‘爸媽給我錢是因為他們愛我’”
這位袁同學的言論驚呆了眾人,網(wǎng)絡上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凡爾賽式炫耀,有人勸他去看心理醫(yī)生,也有人認為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袁喬楚的相關推特
長不大的“媽寶男”
人們對這位袁同學的疑惑有兩點:
一是為什么麻省理工學霸會失業(yè)?當今社會,在家“啃老”的大學生是不少,而世界頂級名校學生的就業(yè)會成問題嗎?但是,袁同學看起來似乎不是不想工作,而是沒有能力找到工作。
二是他為什么會懷疑父母不愛他?父母為他支付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甚至因為他要推遲退休,但是他一面享受著父母的經(jīng)濟支持,一面抱怨父母用金錢操控他,對父母沒有絲毫的感恩之情。
這是一名典型的“媽寶男”,雖然學業(yè)有成,心理上卻還沒有成年。他沒有能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害怕進入真實的世界,怨恨父母過分控制和保護自己,又沒有能力掙脫這樣的關系,長期的糾結(jié)和懦弱甚至引發(fā)心理疾病。
在這個“雞娃”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媽寶男”和“嬌嬌女”,這是“雞娃”的副作用造成的。
按照斯坦福大學前教導主任Julie Lythcott-Haims的說法,就算“雞娃”成功,孩子順利進入哈佛和斯坦福,身上還是會帶著“雞娃”的傷痕,因為他們沒有最低限度的成人生活技能。
Julie Lythcott-Haims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雞娃”式育兒下長大的孩子,對于從學校過渡到“現(xiàn)實世界”常常會感到恐懼和害怕,他們不知道如何獨立應對,他們更容易面臨焦慮或抑郁。
“雞娃”的實質(zhì)是什么?就是拿孩子的心理成長換取學業(yè)上的競爭優(yōu)勢,以孩子學業(yè)為中心,聚集一家之人力物力財力來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
通過控制和保護孩子,達到父母想要的成功,付出的代價是孩子的獨立自主。而且越是資源豐富的家庭,父母給與孩子的越多,孩子的獨立性越差。
這位袁同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要考上麻省理工這樣的精英大學,學業(yè)規(guī)劃、課外活動、升學咨詢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他的父母付出的金錢和精力遠遠超過普通家庭。
但是,父母的這些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生活的一敗涂地,這位袁同學沒有工作和朋友,也沒有人生目標。
Julie Lythcott-Haims也曾經(jīng)指出,在父母大學畢業(yè)、經(jīng)濟條件富裕和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中,“媽寶男”和“嬌嬌女”的現(xiàn)象更為普遍。
朋友夫妻倆都是大學教授,孩子是一名超級學霸,因為拿過全國奧數(shù)大獎而保送進北大。
這孩子本科畢業(yè)后每天宅家打游戲,不愿意去找工作,也沒有興趣找女朋友,更不愿意出門。最后在父母切斷經(jīng)濟來源的威脅下,不得已考了清華碩士,不知道碩士畢業(yè)后會不會有勇氣踏入社會。
越來越多專家的研究指出,“雞娃”式育兒正在養(yǎng)育一大批失業(yè)的孩子,他們?nèi)狈M入社會和職場所需的技能、意志和性格優(yōu)勢:
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心都很低,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獨立生活和工作;
他們依賴性很強,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更沒有自我決定能力,
他們在勞動力市場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如果我們把他的成長過程再復盤一下,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生存能力是如何一點一滴地被剝奪掉的。
學習之外的事情都不重要
麻省理工畢業(yè)生應該是躊躇滿志,我們大概很難想象他們會沒有自尊和自信,但袁同學確實是對找工作沒有任何信心,他認為自己會讓任何聘用他的人大失所望。
在“雞娃”時代,社會和父母都在告訴一個孩子,學習之外的事情都不重要,學業(yè)優(yōu)秀才有尊嚴。
當一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是建立在考試成績上的時候,那么,當他離開擅長的學習領域,自尊和自信自然會崩塌。
在我們的親朋好友聚會或是各種社交場合,只要有孩子在場,人們首先會問的就是: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在班上排第幾名?在哪個學校學習?
大家不太會關心這個孩子是否每天做家務,是否會照顧弟弟或者妹妹,是否尊重老人和關心父母。
有兩個從小看著長大的男孩子,父母都是人大和北大畢業(yè)的博士,兩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好孩子。
男孩A從小各種早學培優(yōu),奧數(shù)、鋼琴、寫作獲獎無數(shù);男孩B佛系養(yǎng)成,成績中等偏上。
在每一次的朋友聚會中,男孩A永遠是眾星捧月的明星,人們不停夸獎,圍著他的父母取經(jīng)。
其實男孩B性格活潑,待人接物更加得體和成熟,還會幫著大人準備食物和照顧聚會中的小弟弟妹妹們,但人們似乎沒有注意到他身上的閃光點。
哈佛心理學家Richard Weissbourd做過一項研究,他們分別詢問了父母和青少年一個問題:父母最看重孩子的什么?是關心他人還是學業(yè)有成?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表示孩子善良最重要,然而80%的青少年說父母把成就看得最重要。
并不是父母覺得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品格培養(yǎng)不重要,只是因為競爭是如此的激烈,為了確保學業(yè)成功,孩子成長中的其他部分都被犧牲了。
而且家長會暗自希望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事了,但是,這種教育的缺失,生活是不會給你自動補上。
在這樣一種教育理念下,孩子從小在心中打下的烙印就是:只要學習好就行,別的什么都不用去干。
像袁同學這種學霸就是考場上的優(yōu)勝者,他知道怎樣在學習領域競爭和獲勝,他也為此獲得的無數(shù)的榮譽和掌聲。
每一個年輕人都渴望能靠自己的實力生存,但是,現(xiàn)實世界的評價規(guī)則、運行規(guī)則和生存規(guī)則和學校是完全不同的。
進入勞動力市場,需要具備成年人的社交能力,需要處理問題的能力還有自主決定的能力,對這些只知道學習的孩子來說,進入現(xiàn)實世界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他們真的對此缺乏信心。
不能讓孩子犯錯
也許有人會不太理解,既然這位袁同學認識到要自食其力,感覺一直依靠父母有傷自尊,那他為什么只是抱怨而不付諸行動呢?雖然對現(xiàn)實世界沒有十足的把握,至少也應該去嘗試一下啊。
因為他缺乏解決問題、應對挫折這樣的生活技能,所以他采取的辦法是逃避,不愿意直面靠父母養(yǎng)活的事實。
袁同學是一直被父母很好地保護中長大的,除了學習壓力,他的生活應該是一帆風順的,沒經(jīng)歷過失敗和困難。就像他自己說的,我的父母用金錢為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保護我不受傷害。
“雞娃”時代的父母最害怕孩子的學業(yè)失敗,直升機媽媽時刻監(jiān)控并且隨時準備救火,掃雪機父母干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人脈和金錢,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
父母們從事無巨細的日常生活照顧,到孩子的學習和交朋友,乃至學區(qū)房和擇校競爭,生怕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或者任何一點小小的失誤影響孩子學業(yè)。
我們竭盡全力保證不讓孩子犯錯誤,不讓孩子搞砸任何事情,力求孩子在學校內(nèi)外都達到完美,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我女兒讀小學的時候,校長曾經(jīng)給全體家長寫了封郵件,要求讓孩子自己負責每日帶到學校的午餐和外套,如果孩子忘記了,家長不要送到學校去,學校保證不讓孩子餓著和凍著,校長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小學會負責任。
就這么一件小事情,很多家長都做不到,因為不希望孩子因為犯錯而受處罰或者難過,我也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我女兒忘記帶午餐和外套了,送還是不送?我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擔心的是女兒會不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老師會不會認為她是個沒有責任心的小孩,從此對她印象不好。
女兒是學校游泳隊的,經(jīng)常會有游泳比賽,可她常常會忘記帶游泳衣,每一次我開車送泳衣到現(xiàn)場,我都在想以后不送了,可是一想到她沒法參加比賽,會影響整個賽季的比賽成績,而且教練和隊友也會怪她,我還是下不了決心。
父母想盡辦法防止孩子犯錯,幫孩子擺脫困境,可以收獲短期收益,即孩子不用因為錯誤而承擔不利后果。
但是,我們卻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孩子,我比你強大,沒有我,你實際上無法做任何事情。
孩子們通過嘗試、犯錯來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應對挑戰(zhàn),在這個過程建立了信心和能力,也鍛煉了抗挫能力,而這些都是職場最為看重的基本技能。
但是,我們卻剝奪了孩子在錯誤中成長的機會。
一個在生活中沒有太多失敗經(jīng)歷的孩子,對挫折耐受力是極其有限的,面對一無所知的現(xiàn)實世界,他們根本沒有去嘗試的勇氣,因為他們承受不了失敗的結(jié)果。
要給孩子最好的
讓人悲哀的是,袁同學經(jīng)過一番抱怨和自責后,最后還是決定縮回到父母的懷抱。為了拯救他的自尊心,他決定找心理醫(yī)生確認父母給他錢是出于愛,他說:“當一個人能愛你的時候,他是會給你錢的?!?/p>
“媽寶男”和“嬌嬌女”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他們一方面覺得自己已經(jīng)長大成人,討厭父母的安排和給與。
另一方面,自己又不知道怎么獨立,因為他們沒有主決定能力,不敢對自己的決定承擔后果。
曾有朋友委托我照顧在京讀書的孩子,一個從小品學兼優(yōu)的乖乖女,時常憤憤不平地跟我抱怨父母干涉她:我聽他們的還不夠多嗎?他們還要我怎么樣???
畢業(yè)前夕,因為想留在北京和父母發(fā)生了爭執(zhí),我對她說:你已經(jīng)成年了,你有權利決定留在北京,那你想找什么樣的工作呢?準備怎么著手呢?她一臉茫然地看著我,她其實不敢冒險自己做主。
他們的決定能力在“雞娃“的過程中已經(jīng)被毀掉了,如果我們看一下孩子每天的日程安排,就可以知道他們對自己根本沒有多少決定權。
正如Julie Lythcott-Haims所說,現(xiàn)在的孩子在 18 歲之前所要做的就是,在指定的時間穿好衣上車,被父母帶到各種課外班。
父母為什么不敢給孩子太多的自主權?因為我們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希望用我們的人生智慧來規(guī)劃孩子的成長之路,希望孩子能夠聽從我們的安排,最后達到我們?yōu)樗麄冊O計的最佳人生。
所以“雞娃”又被稱為強勢的育兒模式,因為不僅僅意味著過度保護,而且還有過度控制。面對強大的父母,弱小的孩子不斷地交出自主權,將他們的人生安排交給父母,從而失去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
他們沒有信心為自己做主,因為他們對人生沒有切身體會,也沒有個人成功的動力,他們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父母。
他們怨恨甚至覺得父母不愛他們,因為感覺自己是任由父母的操控的工具,享受不到人格的尊重和平等。
在他們的眼中,人生中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安排,人生中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依靠父母解決,他們自己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如果對什么事感到害怕,就不應該去做。
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往往演變成袁同學說的,“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靠金錢來維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讓我爸媽不高興,這樣我就一直不會缺錢花?!?/p>
孩子們該做家務了
我們究竟該如何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
我們需要減少保護和控制,授權孩子做更多的事情,讓孩子有更多的決定權。專家們建議讓孩子“做家務”是最好的辦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技能和職業(yè)道德。
躺平三年的袁同學痛定思痛后認為:“父母不讓我做家務,我被寵壞了?,F(xiàn)在回想起來,這對我并沒有什么好處?!?/p>
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說:“今天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把時間花在可以給他們帶來成功的事情上,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已經(jīng)停止做一件已經(jīng)被證明可以預測成功的事情——那就是家務活,”
明尼蘇達大學名譽教授Marty Rossmann長達25年的研究表明,從小就讓孩子做家務有助于建立持久的掌控感、責任感和自力更生感,有利于孩子在學術上、情感上甚至職業(yè)上的成功。
將家務作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們認識到為家庭做出貢獻的重要性,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他人需求的意識,并讓他們在成年后產(chǎn)生同理心,從而更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家務勞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和成功的動力,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調(diào)節(jié),這些都是未來職業(yè)成功的有力預測指標。
雖然很多父母也覺得做家務很重要,但是大部分父母不太想讓孩子做。根據(jù) Braun Research 2014 年的一項調(diào)查,美國只有 28% 的人要求他們的孩子做家務。
其中一個原因是,對父母來說,讓孩子承擔家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父母不僅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教導孩子如何做家務,還要為孩子制定家務時間表,最艱難的部分是督促孩子按時按質(zhì)按量地完成,常常會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爭吵或者戰(zhàn)爭。
兒童教育專家們一再勸告父母,雖然讓孩子做家務需要父母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特別是剛剛開始培養(yǎng)做家務的習慣的時候,但是,父母要相信投入時間會帶來巨大的回報,孩子成年后會感謝我們的。
另外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怕占用孩子太多的時間,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各種課外活動。
美國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這樣勸告家長:“當您的孩子以寫作業(yè)為借口要逃避家務時,請一定要堅定地阻止他們,讓他們忙于學業(yè)競爭而疏忽家務,會向您的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即成績和成就比關心他人更重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信息會累積起來,就固定在一個人的思想中了?!?/p>
讓孩子們開始做家務吧,教育最終的目標是,當孩子長大離開父母的時候,他們可以有信心和動力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可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出最明智的決定,并盡可能地度過各種難關,能夠做到他們?nèi)松淖詈谩?/p>
本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方也,編輯Travis。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