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參加了教育部相關的一些工作,對各地中高考命題改革相對有所了解。
我簡單概括下命題改革的幾點大趨勢。
首先,會發(fā)現(xiàn)這幾年中高考命題主要有兩大變化:命題的結構性變化和命題的功能性變化。
第一,命題的結構性變化。
從重考查有什么到重考查能怎么。
過去我們的考題主要是知識立意,主要考知識,關注的是學生有什么,學生學了3年、6年,最后學生到底學了什么?記住了什么?理解了什么?現(xiàn)在考察的重點是考察學生能怎么樣,最后能干成哪些事情,能不能實實在在解決問題,考試命題的落腳點在學生能怎么。
從重考察知識回憶到重考察思維過程。
過去,教給學生的更多是拿到題,能馬上在記憶深處找到知識的答案?,F(xiàn)在中考也好,高考也好,不是考學生記住了哪些知識點,而是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學生的思維。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無法再適應現(xiàn)在中高考的新要求。
從重定量測量到兼顧定性評價。
過去我們依據(jù)測量理論,認為考試必須是定量、準確的,所以客觀性的試題非常多,都是標準化的。最近幾年,客觀性試題越來越少,主觀性試題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越來越關注定性評價。
從答卷取向到作品取向。
過去中考、高考試卷主要是ABCD標準答案,是答卷取向,現(xiàn)在許多主觀題不是讓你回答問題,是讓你解決問題。比如說作文,就是一份作品,而不是回答問題。這一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第二,命題的功能性變化——強化以標命題,教學導向。
過去中高考,更多關注的是選拔功能,是從高校的需求來選拔高中生。中考,過去是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畢業(yè)考試分開的,是為高中選拔學生?,F(xiàn)在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功能明顯增加,中考兩考合一,既是畢業(yè)考試,也是選拔考試。高考盡管以選拔為主,除語數(shù)外三科外,其他學科和學業(yè)水平考試也逐漸走向一起了。
它反映了命題功能的變化,就是強化以標命題,強化教學導向。
最近幾年我們參加中考命題,評價各地的中考命題對教學的導向,是正向?qū)蜻€是負導向?背后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國家課程標準。
其次,中高考命題改革還呈現(xiàn)以下幾點變化:
第一個變化,改進知識測試方式,扭轉(zhuǎn)死記硬背現(xiàn)象。
比如:
1)知識性試題比例和難度的調(diào)整,降低比例,降低難度。
2)減少對考試熟練度的要求,題量合理,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
我們在評估各地試題的時候,有些題目提得很碎,問題很多,學生在考場上幾乎沒有思考的時間,拿起筆就快速寫,這種導向就是學生要刷題,要熟練。最近幾年也在扭轉(zhuǎn)這種趨勢。
3)客觀性內(nèi)容的主觀化測試。題是客觀性的,但測試形式是主觀性的,把客觀性知識放在特定情境中考,而不是孤立地考學生的某一點知識。
第二個變化,改進情景化命題,推進情境化教學。
在教育改革中,情境化教學也是一大趨勢。
最近幾年中高考命題中越來越重視情境化,在情境中考察學生。
主要表現(xiàn)在:
1)減少裸考知識,客觀性試題的情境化測試。孤立的、問答型、選擇性的題越來越少了,更多是一種情境化。
2)提高情境設置水平,讓問題生長在情境中。有些情境設置水平低和最后的考察內(nèi)容沒有多少關系,把這些內(nèi)容切掉,完全可以。最近幾年各地命題情境化水平越來越高了,要考的問題都扎在情境里面。
3)豐富全景內(nèi)涵,多角度使用,分層次使用(做中考)。每一個情境,從多層面多角度來考慮,這種題最近幾年呈現(xiàn)增長的趨勢,表面上看題量少了,但題的角度,問的層次越來越多。
第三個變化,增加開放性試題,推進深度學習。
這也是最近幾年中高考命題的趨勢,逐漸增加開放性的試題,它的宗旨就是要落實課程標準,引導學生的深度學習。
具體講,核心有這么幾點。
第一,讓學生評價、改進,解讀已有的結論。
很多題不是考學生知不知道某一種知識,而是把這種知識擺出來,了解學生如何評價這種知識,認為這種知識有沒有改進的空間?如何改進?學生對結論的理解是什么?以類似深度、開放性的特點,來考察學生的思考能力。
第二,面對問題,提供問題解決方案。
最近幾年,理科文科都在采用這種辦法,不是讓學生直接回答問題,而是把問題擺出來,讓學生提供解決方案。比如,描述一種現(xiàn)象,讓學生根據(jù)現(xiàn)象來設計一種物理實驗。通過這樣的方式,測試學生深度學習的情況。
第三,對學生活動的個性化測試,如閱讀,地理考查地方史。
我參加的一次會議上,有老師對高考這一考題做了評價。我也借這個機會做個分析。
這道題是典型的開放性試題,同時也是非常個性化的一道題。它的題干是給出有關宋代歷史研究的三本書名,之后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就中國古代任何一段歷史,像題干模擬書名一樣,做一個說明。
這種題開放性很強,學生只要熟悉任何一段歷史,都可以來做。這道題也能考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情況。
我們?yōu)槭裁匆叨汝P注開放性測試、評價形式?
第一,它符合生活與生產(chǎn)的實際。生活也好,生產(chǎn)也好,本來就是多元的,復雜的,也應該是開放的。
第二,它符合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假想,通過碰撞,通過不斷的改進來形成最后的固定結構。開放性實際上是把知識形成過程也作為考試的內(nèi)容。
第三,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
第四,對教學有積極的導向。鼓勵探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課堂上各種想法的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最后的結果性、結論性的知識或者答案。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談的最近幾年中高考命題改革的主要趨勢。
來源:教學評價改革和育人模式創(chuàng)新校長專場論壇
分享:張卓玉,教育部基礎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題改革專家組副組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本文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中小學老師參考”(ID:gh_490c523b3446),作者張卓玉。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