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源:pixabay)
芥末堆 東瓜 10月1日
【回顧】是國慶期間芥末堆為讀者們策劃的一檔欄目,16年是教育產業(yè)不平靜的一年,讓大家在休假之余,能夠每天閱讀一些教育領域在16年這半年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
國慶假期到了,首先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在這個為祖國母親慶生的歡樂假日里,東瓜接到上級通知,要談點輕松的,關于我看的領域,關于感受和心得,關于堆里的八卦與撕逼。
我所看的領域與分數關系不是很大,是早幼教,興趣教育,素質教育這幾類,其中,后兩類可以合并,因為我私以為樂器藝術學習和科創(chuàng)類學習有一定區(qū)別,所以將其分開。在這一年,我輾轉多地,與不少從業(yè)者探討這類市場的趨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門檻降低了,學習變得更有趣。
這不是創(chuàng)業(yè)者促成的,而是消費者、使用者促成的?;蛟S是大家對于教育這個詞的理解變得更寬泛,更包容。是消費者開放的態(tài)度造成市場的轉變,是消費者的選擇。
具體表現為:
藝術類的產品,慢慢不再強調“練好一首曲子“,更強調“感知藝術的美”;
輕學習產品(教育綜合體)或以活動形式(早幼教)來學習的產品無論to b 還是to c都越來越多;
涵蓋技術作為教學手段(VR\AR\體感),或教學內容(STEM)的教育產品,逐漸從有,到優(yōu)化,內容更體系化,硬件產品也越來越優(yōu)質。
從“練好曲子的匠才”到“感知藝術美的普通人”
這件事要從我和堆里兩位小伙伴的一次寫稿計劃說起。此前,芥末堆曾發(fā)布文章《【42號實驗室】用科技改變鋼琴學習方式,是對是錯?》,雖然稿件并不長,但這篇稿件卻寫了長達三周之久,差點“難產”,追究原因,就是因為我和怡彭,墨墨吵了太多的架,起碼有三四個晚上,我們仨把堆里所有的人都吵走了,還沒有爭個對錯出來。
我們爭論的點就在于:鋼琴是用來玩兒的,感知音樂的美的,還是一定要按部就班先學樂理,知道自己在彈什么。
再究深一點:學習鋼琴的過程,鋼琴是人與音樂的媒介,我們使用鋼琴來感知音樂,乃至駕馭音樂;還是說學習鋼琴是人與鋼琴的互動,一定要把這門樂器做到精通,成為鋼琴家乃至藝術家?
我們的“撕逼”是從the one鋼琴上的指示燈開始的。
我體驗了傳統(tǒng)鋼琴教學的線下第一堂課,課堂上,老師從指法和琴鍵教起,她告訴我一定要慢慢記住指法才能彈好,并且不要記順序,須記住自己彈的樂音。我慢慢嘗試,練了兩三天,彈曲子還是很慢。
然而,此時墨墨依靠指示燈已經可以徒手彈《天空之城》了。
怡彭:“我就覺得這種APP,就是教你彈曲子,但是,你離開指示燈,就沒辦法彈了。”
墨墨:“沒有啊,我彈多了,就記得了,就可以離開指示燈了,而且這樣不是更快上手,讓我避免之前枯燥的學習,更快喜歡上音樂嗎?”
怡彭:“但是之后要彈快的曲子,你一開始就跟不上指示燈了?!?/p>
墨墨:“我可以把曲子的速度先調慢啊,這些APP都有功能的?!?/p>
東瓜:“那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在彈什么音不是嗎,也沒有節(jié)奏感,升調降調這種樂理也不會知道?!?/p>
墨墨:“不是,我并不想成為音樂家啊,我覺得這樣彈,我很開心,就可以了,我想知道,如果我不知道這些知識,會對我以后彈下去有什么影響嗎?況且,如果我想了解,APP里也有這樣的章節(jié)讓我知道樂理知識啊。
我們不得不發(fā)現,墨墨的看法或許是目前更多家長的看法了,即,“我讓孩子學藝術,初衷并不是希望他成為XX家,只是想讓他多接觸,有個音樂啟蒙?!钡鞘虑槭堑胶竺娌虐l(fā)生改變的,家長交了錢,周邊家長有攀比了,學校有競爭了,獎狀,考級才隨之而來。而之后的事情,其實只是家長需要一個情感回饋,而情感回饋并不是孩子一定要成為藝術家的,并不一定需要獲獎,拿到證書,培訓機構開始想越來越多除了競爭之外,其他的辦法讓家長獲得情感回饋,這兩者是可以平衡的。
學音樂的門檻在降低,將樂器作為人與音樂的媒介的概念在慢慢起伏,哪怕是以樂器培訓為主業(yè)的各類培訓機構,慢慢不再如原來一樣強調考級,而更看重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如此前芥末堆報道的以集體鋼琴課教授音樂素養(yǎng)的天使音樂教育,目前已與教育部裝備中心合作作為研究項目,如更像玩兒音樂的the one,又如美術類產品彩翼美術,也在今年推出彩翼盒子,將學習美術的門檻降低。
越來越多藝術類教育開始降低門檻,讓音樂藝術不再看起來高高在上,鼓勵學生玩起來。美術,音樂,樂器等在慢慢變成真正的美育教育。
活動式,體驗式教學正在流行
此前,早幼教產品多為教玩具概念,為孩子準備,或者直接對接為幼兒園。但在今年,越來越多以家庭教育場景,親子共樂的產品面世,并開始慢慢注重期望孩子與家庭互動,減少看電子屏的時間。如以音樂啟蒙為主的么啊寶寶魔紙琴,以及各類虛實結合、AR產品,如葡萄科技,萬趣空間,維兜,夢芽科技等等。今年也涌現出一大批兒童陪伴型機器人,從百度七劍客雷鳴創(chuàng)業(yè)做成的智小樂,到饅頭機器人,小西鏡等等,AI或將成為早幼教領域的下一熱點。
針對幼兒園方,受到《防止幼兒園“小學化”》等政策影響,目前區(qū)角活動,區(qū)角內容類策劃產品正在受到歡迎,但目前來說,依舊為藍海市場。數據方面,如此前報道的億童文教區(qū)角活動設計這一項業(yè)務,目前每年能為其貢獻1億多收入,而以區(qū)角活動策劃作為社交主體的互聯網產品幼師口袋也在今年拿到千萬元融資,在零推廣的情況下,已有20萬幼師用戶。
除卻學習產品變輕,注重親子互動、活動式教學外,體驗式教學也在產業(yè)界中慢慢流行。如在年初被炒得火熱的教育綜合體項目。截至現在為止,在教育領域,新東方百學匯仍然為教育綜合體的孤品,但在房地產界,由于房地產產業(yè)升級,附加值增值等因素,越來越多房地產商正在加入這一領域。除卻大陸的房地產商,臺灣地區(qū)的教育綜合體項目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也已十分成熟,目前也正在尋求進入大陸的契機。
(萬科社區(qū)營地服裝設計,油畫課場地)
(萬科烘焙、咖啡課教學地點)
輕體驗的形式,豐富多彩的課程,優(yōu)質的教學空間都在成為除重教學外吸引消費者的利器,在未來,或許學習本不是一件很“重”的事情。在政策層面,今年首都北京教育未來五年規(guī)劃中已把繼續(xù)教育提上日程,將推進設置社會“學分銀行”,已能看出鼓勵推進的苗頭。教育綜合體在日后或將很有市場。
VR、AR等技術改變教育方式回歸理性,STEM教育內容呈體系化發(fā)展
目前,技術融入教育有兩種方式,其一為技術改變教育方式,如VR教育、體感教育、AR教育等,改變教育手段,其二為技術融入教育內容,如目前很火熱的STE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等等。
在技術改變教育方式方面,這一概念在過去兩年都存在。但在今年,擁有內容的VR教育產品,體感教育產品在慢慢面市,如網龍華漁的VR教室,以及給使用者提供的VR建模工具、VR技術公司諾亦騰跨界教育,為內容方提供技術支持等。體感教育產品新節(jié)奏在今年獲得PRE-A輪1100萬投資,體感教育公司嘿哈科技也在今年5月獲得千萬級A輪融資。
在走訪中,不少從業(yè)者都告訴我們,VR等使用技術改變教育方式的產品研發(fā)者和投資人開始回歸理性,重新研究應用于教育的場景,而不再簡單粗暴做沒有內容的demo了。此前,一直研發(fā)幼教VR產品的大腿VR,目前也準備進入市場,在他們的產品中,課程擁有了初步的板塊,孩子們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拼搭模型了解結構,并能通過連接3D打印機將拼搭的實物打印出來填色。
技術改變教育方式正在一步一步走得更深入。
而在技術融入教育內容方面,STEM、STEAM類產品的課程設計在今年能明顯感受到正在走向成體系化的發(fā)展,且越來越強調研究課程的評估方案、評價體系的重要性。
如培生、國信世教等STEM項目開始強調評價體系,課程反饋,而不再將STEM課程變?yōu)橐豁椏破照n程活動,培生甚至揚言要做出中國STEM的課程評價標準。不少創(chuàng)業(yè)類機構的課程也正在慢慢構筑自己的課程體系,與評價方式。
此外,今年在編程機器人的方向也迎來了一次小爆發(fā),不少投融資、面市消息從該領域傳出,如Makeblock、索尼的編程機器人正式進攻中國市場,奇幻工房獲2000萬美元B輪投資,樂高發(fā)布wedo 2.0產品等等。
從這一層面來說,今年,STEM等包含技術教學的課程設計方式正在走向體系化,正規(guī)化,從業(yè)者們開始不再只借助STEM的殼推廣產品,慢慢沉下心來研究課程設計內核。
以上便是今年東瓜的奔跑時的一些感觸,當然,可能對于行業(yè)來說好的變化居多,至于更詳盡的總結失誤等等,請關注東瓜的新年篇記者札記。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