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筱薦文】工廠式教育制度似乎日益過時,越來越多的人在呼喚教育創(chuàng)新,并且開始在學校中進行課程設置、教學技術和學校治理方面的試驗。但是,有沒有可能建立一所真正的進化型學校,那將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ESBZ:一所真正的社會化學習學校
今天我們的學校與自主管理的距離可能比大部分其他類型的組織還要更遠。幾乎在所有的地方,我們都已經把學校變成了沒有靈魂的工廠,每年按每班25人的批量加工學生。孩子們被視為可以互換的產品單位,需要通過預設的課程表進行加工。加工周期結束時,符合模子的可以畢業(yè),不符合的則在加工過程中不斷被拋棄。
這種體系似乎認為,只有當孩子們安靜地坐在向他們不斷灌輸信息的無所不知的老師面前時,學習才最有效。不能信任孩子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設定自己的目標,這些必須由老師們來做;但同時,也不能信任老師們,他們必須由校長、總監(jiān)、校區(qū)、專家委員會、標準化考試和強制性學校項目來嚴密監(jiān)管,以保證他們的工作至少還過得去。
工廠式教育制度似乎日益過時,越來越多的人在呼喚教育創(chuàng)新,并且開始在學校中進行課程設置、教學技術和學校治理方面的試驗。但是,有沒有可能建立一所真正的進化型學校,那將會是什么樣子的呢?德國柏林市中心的 ESBZ 就是一個絕佳的范例。
( ESBZ 是德國柏林的一家政府資助的學校(7-12年級),在校長瑪格麗特·拉斯菲爾德(Margert Rasfeld)的主持下成立于2007年,因其創(chuàng)新的課程與組織模式備受國際贊譽。)
ESBZ是一所創(chuàng)辦于 2007 年的 7-12 年級中學,該校從獲得批準到開門招生的過程顯得相當匆忙。離學年開始僅有三個月的時候,市議會突然決定把前東德當政時期的一座老舊的預制板樓房交給一群不肯放棄夢想的煩人家長。學年開始時,只有 16 個學生注冊,幾個月之后,到了年中,又有 30 位學生加入,大部分是其他學校拒收的學生或者開除的問題學生。對于一所新的學校而言,這可不是什么充滿希望的開端。但僅僅幾年的時間,這所學校就發(fā)展到了 500 名學生的規(guī)模,并且吸引了全國數百名校長、老師和教育專家前來參觀學習。
這所學校的精神支柱就是家長們從德國西部招聘來的校長瑪格麗特·拉斯菲爾德(Margret Rasfeld)——一位激進的革新者和曾經的科學老師。20年前發(fā)生的一件事深刻改變了拉斯菲爾德對孩子和教育的理念,也播下了這所學校的種子。
1986年,她教的幾個八年級學生來找她討論學校發(fā)生的暴力、欺凌和敲詐勒索的問題。她說如果他們愿意,可以到她家談談,那里說話更方便。第一次來了 16 位學生,一周后來了 33 位。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希望從她那里獲得答案,她也沒有答案,但她幫助他們走上了探索的旅程,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她從孩子們身上發(fā)現了她以前從未看到的一面,她為孩子們從他們自己身上發(fā)現的勇氣、堅持、韌性、才智和同情心而驚嘆,而這些品質從未能在學校里被激發(fā)出來。從那時起她就堅信,教育應該激發(fā)孩子們真正的潛力和真實的本性;她希望不僅能激發(fā)他們的思維,還要吸引他們投入雙手、內心和靈魂。
讓我們把畫面快進到現在,學校平時上午第一堂課之前的那一刻。如果你去參觀 ESBZ,在校門外就能感覺到這所學校有些特別。這種感覺來自孩子們的狀態(tài),他們走路的姿勢和互動的方式。
學生們并不是在大門附近晃悠,到了最后一分鐘才磨磨蹭蹭進教室,相反,他們是興高采烈地直接邁向教室的。他們的神態(tài)中透出沉靜的決心與專注,他們的心思已然投入到某個項目之中。這里并沒有青春期的故作姿態(tài)和各種比酷。學校在創(chuàng)立原則中就申明,所有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各自的才能可以貢獻,他們都是寶貴的、值得珍視的和被需要的。在某種程度上,孩子們邁進學校的樣子就在告訴我們,這些原則不僅僅是紙上的文字,他們以自己的身體、姿勢和神態(tài)直接體現出這些原則的精髓。
ESBZ 是如何執(zhí)行這些原則的呢?首先,孩子們得為他們的學習負全責,在很大程度上,學生們自學并且互相學習;成年人基本上承擔導師和教練的角色,只是在必要時擔任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他們給予鼓勵、建議、贊揚、反饋和挑戰(zhàn),學習的責任牢牢掌握在學生手里。
這種自主學習是先從幾門主課開始的,包括語言、數學和科學。
學校首先取消了這幾門課的正式講授,老師們把這些科目劃分成不同的模塊,再把每個模塊的理論、練習和測試印在大號抽認卡( flashcard )上,然后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進度。
數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在數學上多花時間,而在覺得容易的科目上少用些時間。各個模塊都設有高階內容供有興趣的學生選擇,但不是必修的。學生可以自學,也可以根據需要組成學習小組。他們有問題時,會先問同學,只有在同伴們幫不上忙的時候才會去問老師(老師因此能夠騰出時間來做深度的個別輔導)。
班級都是混齡的,七、八、九年級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孩子們在學習者和教師的角色之間不停地切換,特別是大孩子能從幫助小孩子的過程中學習(這可以幫助他們復習以前學習過的內容)。因為學習進度可由學生自己掌握,ESBZ 變得非常包容。每個班都有幾個患有自閉癥和有不同程度學習障礙的孩子,以前通常他們會被降級并送到特殊需求學校,但在這里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
在這里,學生的社會背景格外多樣化:20% 來自少數族裔家庭,25% 家庭貧困需要領取食品資助,而大約1/4 來自社會階層的另一端,其家庭背景非常優(yōu)越。(所以,并不是所謂的精英學校)
每一名學生都有一個筆記本,用來記錄他們的學習成果。學校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對每一位學生年終的成績都有明確的期望(學生們如果對某個科目很有激情,那當然可以超出期望值,很多孩子都會這樣選擇)。每周五,所有的孩子都會跟自己的導師進行一對一談話。他們一起討論本周的進步,遇到的問題和下一周的計劃,以及縈繞心間的情感或關系話題。通過這些一對一談話,老師和同學得以互相深入了解,師生之間的聯(lián)結比傳統(tǒng)學校要深厚得多。孩子們知道:有一個人真的在乎我,有一個人會在那里聽我說話。一年兩次,學生們在與導師的談話中確立半年的三個目標。例如,有個叫保羅的 13歲的害羞男孩,他設立的一個目標是更放松地讓別人看到自己,他想學習的一件事就是更多地當眾發(fā)言。
基本科目的自學時間是早晨的前兩個小時。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則用于貼近實際生活的個人或集體項目。有些學生重新設計學校建筑的一部分,然后協(xié)調翻修工作;其他人可能會努力讓市議會采納更高的環(huán)境保護標準。學生們被鼓勵去尋找那些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制定高遠的目標,敢于失敗,敢于再次嘗試,同時也要及時慶祝成就。他們知道自己的聲音很重要,他們可以帶來不同,別人需要他們,而且他們也需要別人。
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們每周三都在校外花兩個小時上一門叫做 “責任” 的課。孩子們和自己的導師商量,找到一種既能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又能同時學到東西的活動。
例如,想克服害羞的那個保羅就選擇志愿去他原來的小學教圍棋。他聽到曾經特別喜愛的圍棋課由于老師調走不得不停課,就很為那些正在學圍棋的孩子們難過。突然,這一切都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了重要的意義:保羅可以教圍棋,站在一群孩子面前講課符合他練習公開講話的目的,況且在一群比他小的孩子們面前練習講話,又相對容易嘗試。他現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說服之前小學的校長同意讓他試一試。
其他孩子也像保羅一樣,都能找到一個適合他們的地方,有的在老人院工作,有的去幼兒園組織校園戲劇演出,一切由興趣和學習目標決定。孩子們體驗到了采取主動、被需要和在他人生活中帶來不同是什么感受。
在八、九、十年級,學生們會上一門叫做 “挑戰(zhàn)” 的課,這個詞在德語(Herausforderung)中很美,原意是“受到召喚,由內而外地生長”。他們被邀請發(fā)掘自己隱藏很深的內在潛力。
在這一學年中,他們會組織并參加一個特殊的三周活動,單獨或以小組的形式挑戰(zhàn)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有個四人小組準備了一個三周的叢林生存營,他們在自己搭建的棚屋里靠采集的食物生活。丹尼爾是一個十六歲的外向男孩,他的挑戰(zhàn)是在一個寺廟里進行三周的止語禪修(silent meditation)。一位音樂教師挑戰(zhàn)一組孩子,讓他們在一個廢棄的舊農場里連續(xù)三周、每天 8 個小時進行高強度音樂訓練。也有同學用極少的錢在德國騎行,路上吃住都需要請求別人提供。這種經歷往往充滿艱辛,但當學生們談起他們取得的成就以及面臨恐懼和超越恐懼所帶來的個人成長時,興奮與自豪溢于言表。
ESBZ 在學生自主管理方面最為大膽的嘗試目前正在進行之中。在德國,十二年級末的學生必須參加全國高考(state exam),考試分數決定他們可以申請哪所大學。這次考試如此關鍵,因此,連 ESBZ 的十、十一和十二年級在過去幾年中都一直依賴更傳統(tǒng)的應試方法來教學。但同時,學生和教師們也在想,有沒有可能重新設計十、十一、十二年級的課程,使之既符合學校的指導原則又能幫助大家很好地備戰(zhàn)高考?
三個年級的所有學生今年就會投入到這個雄心勃勃的一年期項目當中,來重新設計三個年級的課程。設計思維(著名設計公司IDEO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方法)方面的專家會通過一個兩天的設計工作坊幫助師生們一起開發(fā)出總體概念;然后,學生和教師們會在頂尖教育專家的支持下,把這個概念變成具體的結構和做法。學生和老師正在高效地重新設計自己的學校。
ESBZ 的教師們也是自主管理的。教師通常是一個孤獨的職業(yè),而在 ESBZ ,教學是一個團隊項目。每個班有兩名導師,因此每個老師都在雙人小組中;三個班組成一個迷你學校,他們在同一樓層工作,共用一個教師辦公室,每周開例會。這些迷你學校就像 FAVI、博組客或 AES 的團隊,能夠對日常問題和機會做出快速的反應。表面上看,這所學校也有傳統(tǒng)的層級(由于是政府出資,因此也必須設置一個校長、兩個副校長和一個教學總監(jiān)),但迷你學校不需校長批準幾乎可以做所有的決定。
家長也是自主管理。學校的建立基于一個特殊條件:市政府僅支付教師工資的93%,而不支付有關教學樓和任何其他方面的費用。因此,家長需要按照家庭收入的比例捐款補齊費用缺口。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開支,家長們決定每人每月貢獻三小時的工作時間,而他們做什么和如何做也都遵循自主管理原則。例如,教學樓整修團隊經常定期組織大型歡樂周末活動,由 50 名家長動手翻新教室。幾年前破舊、漏水的老樓房在家長們的努力下,變成一間間溫暖、多彩、功能齊全的教學場所,成為了一個有靠窗長椅、角落沙發(fā)和舒服地毯的植物茂盛的地方。放學之后,這里還會為各地趕來學習 ESBZ 魔法的幾百名校長和教師們舉辦工作坊。你可能已經猜到,這些工作坊幾乎全部都由學生帶領,而非由教師或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兼校長瑪格麗特·拉斯菲爾德親自講授。最近該校無意間發(fā)現了一種非常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記憶力的技巧,于是就派出一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代表團去接受講師培訓。誰說教學必須由老師來主導?為什么不能培訓學生去教其他學生呢?
ESBZ 的校園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基于講故事的信任與社群建設活動——贊美會議。每周五下午,全校的學生和教職員工都聚集到一個大禮堂中共度一個小時。他們總是先一起唱歌,融入集體的氛圍,剩下的時間都是自由發(fā)揮。講臺上放著一支話筒,只有一個簡單的規(guī)則:我們在這里互相贊美和感謝。在接下來的 50 分鐘里,學生和老師自發(fā)地站起來,走上講臺,拿起話筒,贊美或是感謝另一位同學或老師在本周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然后再回到原位坐下,接著另一個人走上講臺。每個人對著話筒所分享的實質上就是一個個小故事,揭示著講故事的人和被贊美的人在并肩奮斗和獲得成功中的美妙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界限也漸漸地消融。人們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沮喪、困惑和不知所措,或是需要幫助,這是人類自然天性的一部分。每個人也都生來富有同情心,會設法提供支持、安慰和友誼。能站出來公開贊美別人需要相當的勇氣,但在這所學校已然成為慣例。學生們并不羞于公開那些有趣、感人、發(fā)自內心的故事。學生和教師們非常認可這個周例會,將它視為學校建立非凡的學習、協(xié)作和成熟這三種精神的基礎性措施。
ESBZ 的每個班利用每周固定的時間聚在一起討論和處理團體內的張力。會議由一個學生來引導,他負責落實若干基本規(guī)則,以保持討論的安全性。其所有教師和學生都接受了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訓練。
ESBZ 值得關注的是它并不享受任何特殊的待遇。它與柏林其他任何學校一樣必須滿足定量的學時,并且即使有家長的捐款,學校的預算還是會比公立學校低。每一個學校都可以復制 ESBZ 的成功,因為更多的錢和資源不是決定性因素。真正起作用的只是用嶄新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教師、家長和教育而已。
就像 ESBZ 校園墻上的這句話一樣:很多微不起眼的人們,在微不足道的地方,做著微小的行動。而就是這些 “微小” 的一切,將會改變世界的面貌。
(圖片轉自Aha社會創(chuàng)新學院,作者弗雷德里克·萊盧,原標題:一所面對未來、全方位實踐社會化學習的學??梢允鞘裁礃幼??)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