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筱薦文】游學、夏校、出國、報班,成了中產(chǎn)階層“燒錢式”的教育選擇。但復旦大學哲學碩士、上海民辦平和學校教師張軼超卻認為,“燒錢式教育”是中產(chǎn)父母的“思維固化”。與其打著“長見識”的口號,給孩子筑起階層壁壘,倒不如了解身邊不同階層的人,追求內(nèi)涵更廣闊更豐富的“國際理解力”,而這也是美國頂尖大學越來越看重的能力之一,既擁有對不同世界的認知能力和包容心態(tài),同時擁有對不同人群理解和體察能力的孩子,要比所謂的“精英”更廣闊。
中產(chǎn)父母焦慮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正如前不久那篇“中產(chǎn)階級鄙視鏈”文中所言,英文名,培訓班的學費,興趣班的等級,以及旅游地的選擇,甚至孩子的出生日期……都成為中產(chǎn)父母們憂心忡忡的對象,也是彼此進行鄙視或認同的參照物。
當然,父母們會將這一切焦慮歸結為“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還記得少年閏土嘛?
廣闊視野,來自與不同階層的交流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幾乎都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還記得當百年前的地主家少爺遇到長工家的孩子時,是怎樣的場面嗎?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jīng)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
這是少爺聽到閏土描述了一堆關于撿貝殼捕鳥和刺猹的經(jīng)歷后發(fā)出的感嘆。少爺很高興能夠有一個可以與其分享完全不同經(jīng)歷的朋友,因為這是他往常的朋友們所不知道的世界。
說起《少年閏土》,你腦海中是不是馬上就會出現(xiàn)這熟悉的一幕?
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有其獨特性,尤其是對于處于不同社會階層的人而言。
與不同階層的人交往,勢必令你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更準確的判斷力,然而,這是處于中產(chǎn)焦慮中的父母們不知道或不想知道的事實。
設想如果大多數(shù)孩子假期去的都是巴黎或者紐約,而你的孩子去的卻是內(nèi)地的老家,結果會怎樣呢?難道不應該是你的孩子擁有最大的交流優(yōu)勢?因為他在田地里、小溪邊、大樹上的那些經(jīng)歷是其他孩子所沒有的。
他可以述說怎樣抓青蛙,如何摸魚,以及掏鳥窩,捉知了……這一切難道不應該對那些只去過巴黎和紐約的孩子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而當孩子們自由交流了各自的經(jīng)歷和感受之后,他們每個人難道不是會對世界的豐富性有了更為直接的認知和體會?
可惜,處于焦慮中的父母們一定會說不。那個去到老家的孩子,會被冷落,會被排斥,會被視為“不該交往的底層人”對待。
是誰抹殺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
用攀比心代替好奇心是父母最大的誤區(qū)
于是我們要問: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對于孩子們而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又怎么會讓位給后天灌輸?shù)呐时刃哪??是誰造成了這一現(xiàn)象?
用比較學術化的語言來說,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認知(知識)被等級化。
去迪斯尼玩要比去免費公園玩要更高級,
跳芭蕾要比打乒乓更高級,
會打高爾夫肯定比會爬樹更高級,
知道宇宙的來源要比知道知了的公母要更高級
……
這種知識的等級化正是焦慮的父母們努力去捍衛(wèi)的,因為他們花的可是真金白銀,他們不希望自己孩子通過真金白銀獲得的知識跟那些不需要花錢就可以得到的知識處在同一等級。
而且,若沒有這種等級化的秩序,那又如何證明自己對孩子的愛呢?又如何保證自己的孩子能夠躋身上等人的世界呢?
而提供這類“高級知識”培訓服務的機構們也樂意宣揚這種秩序,樂意讓花著真金白銀的父母們保持著這種攀比心和自豪感。
剩下的唯一問題是:這,真的有用嗎?
在剝奪孩子的好奇心方面,這確實有用。畢竟,相比好奇心而言,被別的孩子看不起要更為嚴重的多。所以,為了被認可,犧牲自己的好奇心,是更為合理的選擇。
于是,孩子們努力迎合著父母的意愿,他們努力去認知一個單一的,膚淺的世界,并讓自己在其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然而,他們因此獲得的,并非是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自由。
事實上,只有當個體能夠認知多元豐富的世界之時,才可能擁有更多的自由。
一個既會打高爾夫又會爬樹,既會使用天文望遠鏡又能夠在田地里分辨雜草和麥子的孩子,顯然是比始終生活在所謂“貴族”圈內(nèi)的孩子要自由得多,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孩子擁有對不同世界的認知能力和包容心態(tài),擁有對不同人群的理解和體察能力,因此,他所擁有的自由以及可能的成就,顯然要比那些憂心忡忡的家長們辛苦培養(yǎng)的所謂“精英”要廣闊的多。
可是家長們關心的并非是自由,而是安全。
家長為何這么在意“安全”?
教育上的貧富差距,正在加劇階層固化
追根溯源,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平安安順風順水的成為社會精英,成功人士,所以才會努力按照社會精英,成功人士的標準去打造自己孩子,為其鋪就一條康莊大道。
而要保證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別人的孩子走在這條大道上,那就必須要用一道道門檻擋住他們,于是各種補習班競賽班游學夏令營“壁壘”也都應運而生,也制造了所謂的“階層”。
為什么今天的家長如此焦慮?因為這些壁壘不是只需孩子的努力就可以逾越的,很多門檻是需要用金錢才能跨越,于是才會有對“階層固化”的焦慮。
階層乃是人為制造出來的。
計劃經(jīng)濟年代,每個人都從屬于單位,從屬于公社,一切統(tǒng)一分配,各有各的崗位和階層,無法逾越,無法改變。
到了市場經(jīng)濟時代,私有制乃至城鎮(zhèn)化的興起,原有的階層界限被打破,2億多農(nóng)民來到城市打工,其中許多成為了生意人,大老板。
而當這一次的巨大變革現(xiàn)在開始趨于穩(wěn)定,完成身份轉變的人們開始試圖用新的標準(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標準顯然已經(jīng)不適合)來鞏固其辛苦取得的財富與地位,于是就有了今天正在形成中的“階層固化”。
如果這一新的標準是法治和民主的話,并沒有什么不對。然而人們很快發(fā)現(xiàn),這個新標準很大程度上是錢。
有錢意味著可以接受好的教育,于是孩子就得以進好的學校,接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最后得到更好的工作與收入,繼承父輩們的地位。而沒錢的就從起跑線上被刷下來,只能成為社會底層。
于是大家都不淡定了,開始焦慮“階層固化”。今年北京的高考狀元很實誠地將這番道理表述了出來,也讓更多人內(nèi)心惶恐不安。事實上,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也恰好可以證實這位狀元的話。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發(fā)言
當我的那些中產(chǎn)階層朋友們已經(jīng)在指導孩子使用可汗學院自學數(shù)學,當我面試的那些初三國際學校的孩子托福都考到了90分以上,當我大學同學的孩子會在聊天時跟我談自己在慕課上受到的啟發(fā)時,我所接觸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們又在干嘛呢?
目前的實際情況,的確是教育上的貧富差距正在令階層固化成為一種無可避免的趨勢。
如何讓技術之光惠及貧困兒童
“階層固化”的打破就在新的教育當中
15年前,當我剛剛成為一個國際學校的老師時,我發(fā)現(xiàn),僅僅從見解和思維來判斷的話,一個流動兒童和一個富家子弟,并沒有本質(zhì)的差別,跟中學時代的我其實也沒什么本質(zhì)差別。
然而15年后,我發(fā)現(xiàn),今天的一個國際學校初三學生,無論其見解還是思維,都已經(jīng)遠遠超越初三時候的我。而如果換成初三的隨遷子女呢,除了在手機游戲方面,其他的跟初三時代的我并無分別。
這說明什么呢?
貧困孩子并沒有真正從時代的技術進步中受益,不但沒有,他們反而因為這種進步被進一步拉大了與富孩子們的差距。
這一點,無論是對來自農(nóng)村的隨遷子女,還是生活在城市的普通市民孩子,其實都是一樣的。
從這一層面上而言,階層固化似乎被簡單的用經(jīng)濟標準決定了,而這,不僅意味著社會的不公平,還會意味著階層之間的交流會被阻遏,每個人,無論是富孩子還是窮孩子,都會生活在自我小圈子的狹隘與膚淺之中。這種情形只會令社會失去活力,失去豐富性和可能性。我們該如何避免這種未來呢?
停!錢真的就決定了窮孩子必然無法得到好的教育嗎?事實上這個答案是“否”。
可汗學院和慕課上的知識都是免費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著海量的免費知識和技能可以學習,對于城市里的隨遷子女而言,他們只需要一個智能手機,就可以連接進遼闊的知識海洋。在這個時代,某種意義上,只要你想要學習,你就可以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至于就業(yè),文憑當然重要,但是你也可以在免費的網(wǎng)站上自制一個精美的PPT,發(fā)表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錄制一段剪輯的視頻,分享一個自編的程序……
除了文憑,你有著無數(shù)方法來向他人展示你在某一領域通過自學所獲得的成就,并且,今天的這個世界并不會因為你沒有文憑而拒絕你,只要你擁有才華,那就意味著你會得到機會以及地位。
而且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在網(wǎng)絡間游走搜索,去辨析值得你去探索的知識,去掌握真正前沿的技術,去與各個階層的優(yōu)秀人才交流碰撞,這一切磨礪會讓你成為一個擁有洞察力和包容心的人,很難想象這樣的你無法在這個社會中立足。
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一切都還只是停留在想象層面。
就教育而言,上一次的重大變革發(fā)生在1905年,延續(xù)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不再被壟斷,而且突破了民族、國家和宗教界限的時代,因此,新的教育必然會在此應運而生,并打破所謂的“階層固化”。
只是對于今天的閏土和少爺們而言,他們還缺少一樣東西:父母們對于自由,而非安全感的渴望。
(本文轉自爸爸真棒,作者張軼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