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90后的我在時代前沿看教育,終于明白為什么將要被00后“拍死在沙灘上”了

作者:孟小白 發(fā)布時間:

90后的我在時代前沿看教育,終于明白為什么將要被00后“拍死在沙灘上”了

作者:孟小白 發(fā)布時間:

摘要:這篇文章獻給兩種人:一種是怕被00后“拍死”的90后,另一種是怕孩子被同齡人被“拍死”的80后。

13.jpg

我是36氪教育記者孟小白,日常工作是在時代前沿看教育創(chuàng)新。我發(fā)現今天的小孩子正在接受與我小時候非常不同的教育,特別令人羨慕。我想把它們寫下來,分享給大家。從我接觸過的項目中,我選取收集了“TECHPLAY”和“摩比思維”兩個風格不同的公司;36氪不為它們背書或者打廣告,但是非常感謝各位被訪者真誠、詳實的分享。

這篇文章獻給兩種人:一種是怕被00后“拍死”的90后,另一種是怕孩子被同齡人被“拍死”的80后。

TECHPLAY:你沒有、但是00后擁有的創(chuàng)造能力組合

(一)

在TECHPLAY校區(qū),我看到了如下課表。簡單掃了一眼,發(fā)現自己的水平大概在4年級左右。

1.jpg

我和李校長分享了我的“發(fā)現”;他表示,這個課表寫得很保守,圖中“4年級”的水平,7歲的孩子就可以達到。

關于TECHPLAY,我曾在《在創(chuàng)客教育大浪淘沙的時代,「TECHPLAY」用“真工具、真材料”筑起競爭壁壘》一文中詳細介紹過:

傳統(tǒng)美國創(chuàng)客的工作空間是車庫,TECHPLAY盡可能還原了創(chuàng)客的環(huán)境。面對4歲以上的用戶,TECHPLAY完全摒棄了樂高,而向他們提供數十種真實世界中的工具、設備和機床,對于高進階的孩子,他們也提供多樣傳感器和軟件工具。4歲開始,孩子就在TECHPLAY的工作間里,跟著老師,使用紙、木板、水泥、電路板創(chuàng)造真實的東西。

但其實我的疑慮一直是,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學會我逐漸在初中階段才開始掌握的物理、以及那些只有在大學選擇了專業(yè)課才會接觸的知識和理論?

(二)

李校長問我:“2層樓和10層樓,哪一個更容易爬?”

我說:“兩層樓?!?/p>

李校長說:“有臺階的樓更容易爬?!?/p>

簡單且娛樂性的問答暴露了我其實蠻嚴重的問題:慣性思維、觀察能力弱、以及沒有什么想象力。沒有格外留意過對自己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才導致我看不懂課表。

其實,課表中12階課程背后的設計邏輯是這樣的:

  • 首先,鼓勵孩子拆東西。從由幾個部件構成東西開始,例如筆(筆帽和筆桿)、凳子(靠背、坐板、凳腿和橫梁)、手電筒(電池、電源、燈管、開關和燈泡);再拆更復雜的東西,例如滑板車或者電視機。拆東西的過程中,孩子會對一個物品的內在結構有所認知;在這個基礎之上,再鼓勵孩子把東西拼裝回去,又會提升對原理的了解。

  • 順理成章的下一步就是組裝。使用真實材料和工具,可以鍛煉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和動手“造物”的能力。

  • 組裝成功后,孩子需要學習編程,從而讓自己造的東西動起來。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具備了理解一個東西完整結構的能力,他需要做的是向不同部件(電源、馬達或者傳感器等)發(fā)出指令,實現對物件的控制。

  • 最后,當孩子擁有了理解構造-組裝-控制的能力后,他們開始學習3D建模技術,來創(chuàng)造生活中本身不存在的、自己希望造出來的東西。

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孩子剛開始只能夠利用空間想象力在腦海中拆解普通的凳子,但是隨著能力的不斷增強,李校長表示,他希望能看到也許像馬斯克那樣“能在大腦中將火箭或者跑車中數萬個零件瞬間拆解的人”。

(三)

不過,上面這些對課程設計邏輯的拆解也并沒有觸及教學最核心的東西。因為TECHPLAY的這種創(chuàng)客課程也只是教育的一種載體,參與課程的小孩子長大之后并不都會去造硬件或者寫程序,所以更底層的,是對孩子組合能力的培養(yǎng),這包括:

  1. 探索發(fā)現能力:觀察到細節(jié)、變化和問題

  2. 創(chuàng)意能力:提出方案,試圖解決

  3. 設計能力:拆解問題、提出合理設計方案

  4. 動手能力:根據方案,造出成品

  5. 邏輯能力:控制一個復雜的解決方案

  6. 表達協作能力:復雜的項目需要分工,由協作能力延伸出領導力

雖然小時候應試教育過多的我很難想象小孩子該怎么理解和獲取這些能力,但李校長很顯然不這么認為:

以觀察探索能力為例,我認為想象力的缺失跟觀察能力的缺失有很大關系。歷史上那么多人看到過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為什么只有牛頓從中思考出了萬有引力?觀察不只是看到,而是注意到不那么容易被看到的東西。

“我們不會直接告訴小孩子什么是萬有引力,而是會用手指推一下桌上的杯子,然后問孩子們“杯子為什么會動?”;孩子會說“因為你推了它”。

我再問“為什么我推它它就會動?”;孩子會說“因為你有力氣,或者對它使了勁”。

“我們現在知道,如果你不對一個東西用力,它就不會動;只有用力了,它才會動。那么,蘋果掉在地上,是不是有人向下推了一下它?”;“對……但是又沒有人推啊?!?/p>

“如果不是人推的,那一定有什么別的我們看不見的東西推了一下蘋果。我們就對這種看不到的東西取一個帶‘力’的名字好不好?”;孩子們會起很多名字,但我們最后會說牛頓叫它為“引力”。

“所以,你們現在和牛頓的方法差不多,都發(fā)現了‘引力’的存在?!?/p>

TECHPLAY每天大量的教研工作研究的并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不是孩子學什么,而是怎么學。上面“萬有引力”的例子說明,教學方法不僅決定了教學效率,還鍛煉了孩子的觀察探索能力。

李校長說,教育界和家長間還都沒有達成共識,就是教育不是學知識,而是基于能力、而非學科的培養(yǎng)。能陪伴孩子終生的,是這些能力,而非任何學科的知識。任何課程都該只是能力教育的載體,而非目的本身。

作為一個90后,我小時候不知道創(chuàng)造力是可以圍繞著六大能力培養(yǎng)出來的,等我知道的時候,就已經長大了。

摩比思維:你未體驗過的“融會貫通”和開放視野

(一)

首先,不管你是80后還是90后,我向你發(fā)起一項挑戰(zhàn):

假設你手頭只有一個蘋果,并需要圍繞這個蘋果給小孩子上一堂課,你會講些什么?

你能講出來多少東西,其實跟上一部分說到的“觀察力”相關,如果你從沒有認真觀察過身邊的事物,即便看到一個蘋果,我們也并不知道它有什么可說的。但是摩比思維的沈老師說:

我們會先跟孩子講,蘋果是怎么來的?它里面長什么樣?它在結果之前長什么樣?它生長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是那個地方?

然后會說,如果我們生產了很多蘋果,需要分給很多人,該怎么分比較合適?班級人數不同,比例該如何劃分?如果出現非整數情況,我們該如何理解分數?

分好蘋果之后,我們需要運輸蘋果到目的地。如何讓車輛沿著特定路線行駛?如何確定什么是既定路線?如何控制車輛的行為?

最后,我們再回到宏觀視角,了解一下蘋果種植的發(fā)展情況,種植地相關的風土、災情、文化等相關的人文歷史知識。

這么下來,圍繞著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蘋果,孩子們學習了生物自然、數學、編程和人文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是融會貫通、相互串聯的。生物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圖像,而是用來觀察生活中有機物的一種方式;數學也不只是公式和習題,而是用來解決分配問題的工具;編程也不再只是屏幕中的代碼,它是有目的的控制事物的方式;歷史知識的灌輸,是為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孩子的人文素養(yǎng)。

還有,除了讓這些知識學習有了應用場景之外,這種教學方式更是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的框架,孩子熟悉之后可以舉一反三。之后再看到西瓜、火龍果、石榴或者泰迪熊、曲奇餅干、共享單車,他們不太容易像以往那樣僅僅是看到而已,這一連串的思維路徑會在大腦中呈現一遍又一遍;他們可以問出有價值的問題,并且知道該怎么去探尋答案。

(二)

當然,上面也只是沈老師為了照顧我的理解能力,為我舉的一個簡單例子。孩子的求知欲比我們強得多,一個“蘋果”顯然不能夠滿足他們。

實際上,我走進摩比思維教室的時候,看到的是這么一副景象:

教室里到處散落著手工材料和制作工具;幾個孩子半蹲或趴在地上,擺弄一張手繪地圖上各式各樣的裝置。看到我,班主任曹老師起身向我走來,孩子們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依然熱火朝天地指著地圖討論什么事情。曹老師告訴我:這堂課在20分鐘前就已經結束了。

接著,他跟我回顧了剛剛這堂課長達8小時的全部過程:

從孩子熟悉的“三只小豬”故事開始,帶著孩子們仔細觀察建筑,并且發(fā)現建筑的共性:有門、有墻、有窗、有頂、有柱、有梁……

了解結構之后,讓孩子們自己利用手頭材料(例如橡皮泥)做一個房子模型出來。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發(fā)現之前沒有觀察到的細節(jié),有的地方少了磚頭、有的地方不夠高……

脫離動畫,播放建筑視頻,讓孩子了解到世界各地風格不同的建筑、冰屋、樹屋、故宮、城堡……

然后再次動手,使用手頭的工具(例如冰棍)模擬木頭屋的搭建。搭建成功后,引導孩子思考更多的事情,例如,為什么不能搭得更高!

這個時候再播放一個視頻,講述什么是地基、什么是鋼筋混凝土、以及這些東西怎么幫助人們建起了摩天大樓。

關于單一建筑的知識普及完畢后,老師會使用PPT講解城市規(guī)劃、以及不同建筑的各種用途。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被引導觀察和思考自己在城市中遇到過什么建筑,它們各自的特點和位置。

系統(tǒng)地了解之后,孩子可以搭建和定義自己的建筑,然后共同在地圖上創(chuàng)造自己的城市分布;他們會討論文教區(qū)、商業(yè)區(qū)、住宅區(qū)如何合理分布,自己的建筑應該放在什么區(qū)域;還有對例如游樂園的位置產生觀點沖突時,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溝通解決問題。

此外,老師還會提出“公共廁所怎么分布”“警察局怎么分布”等不容易被留意的公共設施相關問題。

最后,一個城市需要供水排污電力暖氣系統(tǒng)、還有合理的道路規(guī)劃,孩子們會再次經歷提出設想、聚焦沖突、然后達成共識的過程。

上課時間結束,孩子們對自己所建造城市的討論并沒有結束。8個小時后離開教室,樓房、道路、路燈、商店和民宅等一切城市中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和上課前都完全不一樣了。

令我羨慕的點在于,經歷過這種課堂的小孩子對城市的了解程度將遠遠超過我。還有,他們深度體驗了探究一個陌生領域的全過程。更甚,過程中他們聚焦沖突、通過溝通論證達成共識的能力訓練是我到了國外大學才接觸到的東西。

所以其實,回歸到最開始我提出的關于“蘋果”的挑戰(zhàn),很多80后和90后在沒有經歷過如此訓練的情況下,很難理解這種教學方式到底教會了孩子什么東西。為了解決父母不理解甚至對課程本身產生誤解的情況,摩比思維還為家長制作了問答卡;教他們如何在課后詢問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激發(fā)更多思考,而不是“你今天學了什么”和“我學了建筑”這樣的簡單問答。

作為80后、90后,我們該怎么辦?

如果你身為父母,在看完了上面這些分析之后,依然舉棋不定,那么下面是兩周前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fā)《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主要指語文、數學等)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

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堅決查處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行為,并依法追究有關學校、培訓機構和相關人員責任;

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各類競賽證書、學科競賽成績或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

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設立任何名義的重點班、快慢班;

嚴禁初高中學校對學生進行中高考成績排名、宣傳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教育行政部門也不得對學校中高考情況進行排名,以及向學校提供非本校的中高考成績數據。

雖然說政策并不會立竿見影,但是我們很難期待現在的小孩子在十年后還面臨如同今天一般的應試環(huán)境。2014年LinkedIn網站上前十大最受歡迎的崗位在2009年都還是不存在的,對能力的重視和培養(yǎng)是孩子、公司和國家領跑未來的關鍵所在。

我和沈老師的交談中注意到了“元認知”這個概念,指的是“對認知的認識”,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jié)。更簡單地說就是,我意識到我掌握了某個東西,那么我是怎么學到這個東西的?我想到了這個問題,那么我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我得出了這個結論,那么我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這些過程合不合理?我該怎么改進這個過程?

你懂不懂“元認知”可能并不那么重要?但是你的孩子得明白。

后記

*對于尚未做父母或者更加擔心自己未來會不會被00后“拍死”的90后,我們也不是全無辦法;但是關于在職教育,我們未來再寫。

*文中使用的課程例子只是TECHPLAY和摩比思維課程體系中的一種,不代表全部的課堂形式。

*最后要重申的是,本文挑選作例子的兩家公司來自于我最近接觸的項目,36氪并不表示他們做出了市場上最好的能力教育產品。散落在全國各地有非常多優(yōu)秀和真心的教育者,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在這里,祝他們獲得教育和商業(yè)上的雙重成功!

本文轉自36氪,作者孟小白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36氪;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36氪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90后的我在時代前沿看教育,終于明白為什么將要被00后“拍死在沙灘上”了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