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講了些語文老師不敢講的話

作者:楊捷 發(fā)布時間:

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講了些語文老師不敢講的話

作者:楊捷 發(fā)布時間:

摘要:多一點質疑精神;多一份獨立思考。

10.jpg

金宇澄的作品《繁花》,曾獲得中國文學界的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很多讀者甚至將其與《金瓶梅》、《紅樓夢》相提并論;同時,他也因個人傳奇的經(jīng)歷,被譽為文學界的“掃地僧”。

而《繁花》背后的金宇澄,也絕對堪稱傳奇。

他于1988年起,做了30年的小說編輯,上世紀80年代發(fā)表的小說獲《萌芽小說》獎、《上海文學》獎。之后沉默近20年,他說:

做文學編輯,就要挑剔作品,我很難白天挑剔別人的稿子,晚上鼓勵自己寫小說。”

他經(jīng)歷坎坷,浮沉人世,自曝從小到大沒有機會好好上過學,卻智慧通達,博古通今,在花甲之年玩起網(wǎng)絡小說,“不響則已,一響驚人”!

不久前,在常熟UWC(世界聯(lián)合學院)舉辦的國際學校華語教育研討會上,“爸爸真棒”有幸對金宇澄先生做了獨家專訪。

作為教育新媒體,我們關心的是,這樣一位具有突破性思想的文學大家,對學生的中文寫作、語文學習有何不一樣的見解,而金宇澄先生的回答,完全可以總結為三個詞:人性、特質和自由

(為方便閱讀,本文采用第一人稱表述)

真實的了解人的復雜性:人性

1反對“全知視角”,了解人性復雜

自己看來稿,越來越不滿意的是“全知視角”小說。

“全知視角”就是張三李四內心在怎么想,作家都知道。

我的母親一直說,“我和你爸爸的感情像水晶一樣那樣透明?!痹谏倌陼r代我是相信的,但我到了60歲就難以相信,因為我活到現(xiàn)在,沒有徹底了解過一個人,我連我自己都不能全部了解自己,作家怎么可能全了解?

文字的“全知視角”,像上帝那樣無所不知的小說,實際是有欺騙性的。

這種欺騙性的惡果在哪里?讓小朋友從小就知道,人是可以被了解的,誤導作用也就是:

比如到了找男女朋友的年齡段,有的孩子就會相信小說里寫的,男女之間可以那么的心心相映的,認為自己必須要找到那樣的人,結果碰得鼻青臉腫……

教育孩子,人的復雜性,人與人之間關系,非常復雜,很難被了解,但這就是人性,是正常的。孩子才能審慎地對待人和事,知道如何與人適度交往,自然地、不做過度期許地交往,其實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說回到寫作,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小說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作者不可能做到,也沒這個必要。

2反對“導購”,要有“超市思維”

如今時代,是最具獨立思考的時代,人們的興趣廣泛,高手如林。一個作者更應該腳踏實地,寫自己最熟悉的內容,不要高高在上:

  • 要認識自己是所知甚少的,比如有人請我講講上海,我哪敢講,無非是自己相對熟悉的區(qū)區(qū)幾平米而已。

  • 不說教,不企圖用自己的觀念影響別人,寫的是人間故事,不是分析和理論。

比如《繁花》像開一家超市,內容盡量豐富,沒有“導購”——如今也只有很差的小店,營業(yè)員會拉著顧客介紹鞋子怎么好,褲子怎么好,顧客會很反感:“我自己不會看嗎?”

作為一個寫作者,可以嘗試著運用這樣的“超市思維”。

5.jpg

3從真實的細節(jié)中尋找“趣味”

我們前面說到創(chuàng)作,離不開對“人性”的了解。那么,究竟怎樣才能相對真實地去認識一個人呢?

我覺得,一些筆記體作品、回憶錄、長輩收藏的日記里,是最真實最自然的。

最近無意間看到了柳亞子曾祖父柳兆薰的日記。他是江蘇吳江的一個擁有三四千畝土地的大地主,當年這位大地主怎么生活,現(xiàn)在靠看小說靠想象,已經(jīng)完全無法了解。這本23萬字的日記,生動展示了一位相當文化程度的江南鄉(xiāng)紳的生活細節(jié),處處可見傳統(tǒng)中文的魅力,比如:

每天的祈禱儀式、“背神咒”、“靜坐”、“臨帖”、寫字、關注天氣和田間的狀態(tài)、虔誠地“焚理字紙”(過去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寫過字的紙是不可以亂丟的,要么保存它,要么有個儀式來把它焚化)等等。

文學圈里總說:“中國文化的核心在鄉(xiāng)土”,其實是“鄉(xiāng)紳階級”的文化吧,比如這個晚清大地主的生活,只在日記里,而不在文學作品中。你真切地切感知到他活生生的存在,詳細、生動、甚至有緊張的感覺,勝過任何一部今天我們虛構的“舊時光”小說的。

了解人生,閱讀要雜一些,培養(yǎng)自我辨識的能力,比如通過這類非虛構文本,不需要過多的描述,產(chǎn)生許許多多的聯(lián)想,而且每個讀者,會有各自不同的想法,這才有趣。

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引導學生讀這樣的作品時,要啟發(fā)他們——

多用心去感悟,想到什么都可以,

不必評價,不分析,沒有標準。

要告訴學生——

好的文學作品是有趣的

或者,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6.jpg

好的寫作必須沖破同質化特質

隨著中國經(jīng)濟越來越發(fā)達,中國的文學作品走向國際,與西方文學做一個抗衡,但面臨了很大的挑戰(zhàn)。

1在國際化中,我們失去了自我的個性

我們從晚清時代起,開始崇洋,這有利有弊,以至于現(xiàn)在再談與西方聯(lián)系和融合,會發(fā)現(xiàn):

我們的桌子上,不是沒有西餐,而是堆滿了西餐。

而我們的胃口不行,消化不了那么多。

中國引進西方文字,可能在全世界都是破紀錄的,每年都有海量翻譯作品,魚龍混雜“西方三流作家的全集,我們都會出版?!?/strong>

比如參加巴黎書展,像進入了一個法國水果店,里面所有的蘋果、梨子、香蕉,是本地產(chǎn)的,清一色法國文化為主,真是厲害;你到中國書展一看,像進了一個中國的水果店,大量進口水果,香蕉是巴西的、蘋果是美國的……完全不一樣。

這種情況,導致了不少年輕作者文筆的翻譯腔,看了最多的翻譯小說,筆下?lián)Q一個外國名字,等于寫翻譯作品,中文特征沒了,幾乎沒有。

中文的經(jīng)典,是文言,“五四”被斬斷,改為白話,而民國的文人的基礎,還在文言,比如魯迅的古文功底極好,他的白話有古文底子在。

一代一代下來,作家古文底子也越來越薄弱,產(chǎn)生的后果就是,你的中文不好看了,甚至完全是翻譯味道了。

在走向國際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中文先天的局限性,我們是被截斷的半截子的人。文脈在五四的時候斷掉了,我們最漂亮、最優(yōu)秀的這一塊東西,仿佛先天就是這樣子,不但西方人不懂,現(xiàn)在連中國人自己也不懂。

還有是,普通話的普及,前輩作家的寫作思維往往用方言,它比普通話更生動,現(xiàn)在全部是普通話的寫作思維,大家都一樣了,而寫作最要緊的是語言的特殊魅力——所以說,這時代中文作者最大的問題在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普及普通話的影響后,大部分人的寫作,都是“千人一面”,同質化、缺乏個性。

7.jpg

2每個寫作者都應找到并抓住個人特質

青年作者,該努力追求自己個人的特征。

以《繁花》為例,我是有意識地在這樣寫的。

當時在網(wǎng)絡上偶然寫了《繁花》第一章:賣大閘蟹,張三怎么說,李四怎么說……不用引號,不分行,一大塊。自己也覺得很驚訝,怎么用了這個辦法,有點像話本緊緊擠在一起,像敘事,又像對話,也像自言自語,通過一個人講另外兩個人的事。

就這么寫下去了,感覺有意思。

網(wǎng)上有人說:

“求求你,這么大段大段的文字擠在一起好累?。 ?/p>

我堅決不分行。為什么?我找到了小說的某種個人特征,因為小說都差不多,文本的特征很重要。

一個作者,在表達上找到某種特征、樣式,是不大容易的。有時候樣式給你了,沒抓住它,它也就溜走了。

所以,像我這樣把好幾天的人和事,不分行寫在一個自然段里,只用最簡單的逗號和句號,肯定會引起讀者的反感。但作為語文或者作為文學,確確實實需要特別的面孔,不同的樣子。

3可鼓勵年輕人用方言寫作

當然這不是一般學生的追求,對于他們來說,這太復雜,但我覺得,如果喜歡寫小說,應鼓勵從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里尋找力量,我一直鼓勵作者用方言寫作,為什么?文學是人學,人的生動性,就是人的語言,就如電影拍領袖人物說話,都用方言,普通話太平淡。

普通話實際是一種“人造語言”,以北京方言做底子,語言學家們組合成的一種可編入字典的語言。

而方言,則像一條河流,是自然生成的,可以標識個人的地域的特征。就如我到廣州,聽到大街小巷的粵語,即便我是盲人,也知道自己到了廣州。

鼓勵年輕人用方言寫作,正是打破同質化,體現(xiàn)出本民族、本地文化特色的表述方式。

8.jpg

閱讀書寫思考皆要有其自由自由

雖然說,文學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學生需要應試,老師只能按應試的方向教。這是一個短期無法改變的事實,那么如何幫助到孩子?我能想到的是:

1要有隨心書寫的自由

要給孩子一個自由天地的空間。

比如,鼓勵孩子寫日記,讓他們知道,我們處在一個細化、分裂的社會,沒有完全的統(tǒng)一,是正常的,也是極其豐富的,在學校,按老師要求做,但不是你世界的全部,回家就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你可以有另外一個自由世界”:

在這個空間,你愿意寫什么,記錄什么都可以

學校生活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還有一部分在你自由的生活當中,呼吸中,自由的書寫中。

父母可以送一個本子給他,請他把最真實的想法寫在里面。如果孩子主動給父母看,就給他正面的稱贊和鼓勵,給孩子獨立的釋放空間,讓他更個人地認知他看見的世界。

2有自由閱讀的自由

其次,作為閱讀來說,家長也要告訴孩子,老師教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在學校需要遵守,但閱讀課外書,非常自由,自由的取舍,自由想象:

“除了上課所學,必須有答案之外,

課余的這些讀本,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

愿意怎么判斷,怎么想都可以?!?/strong>

一個真正厲害的孩子,老師要求的標準作文可以寫,同時另一個世界仍然豐富,保存完好。

3要有“讀不讀經(jīng)典”、“喜歡和不喜歡語文”的自由

我不太敢建議,孩子一定要多讀古典、經(jīng)典,這真是極少部分人才感興趣的,雖然好書還是喜歡的人多,但文學越來越邊緣化,也屬正常。

  • 文學始終是小眾的,并且需要天賦。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非常喜歡中文,那么他的閱讀自然會非常廣泛;

  •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喜歡就不喜歡好了,如今太細化了,喜歡數(shù)學,喜歡經(jīng)濟,其中也有無數(shù)的分類,但是,文學是關于人的故事,是認識人間的一個窗口,是共通的。

同樣的,在教學上面,語文老師也不要著急。我們要去發(fā)現(xiàn),一個班里面大概有三四個或者五六個孩子喜歡中文,那就額外關注,給這幾個學生多些引導,爭取他們在文學之路上走得遠些;大部分學生喜歡其他門類,應該,讓他們喜歡好了。

9.jpg

3要有獨立思考之自由

最后,我要說,家長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善于質疑,不輕易地相信,盡可能所有的觀點、想法都自己總結,自己得出結論,這才是最好的。

我曾經(jīng)和阿城做過一個對話,阿城說《繁花》實際是自然主義的小說。

自然主義是什么意思?比如像左拉的小說,

不表任何態(tài)度,把這個社會人的行為寫出來,讓讀者自己判斷。

但是“自然主義”后來就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了,于是產(chǎn)生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尤其法國小說。

由于自然主義先出現(xiàn),然后再出現(xiàn)批判現(xiàn)實主義,好像批判現(xiàn)實主義會更先進。但阿城認為:

自然主義寫作,積累到一定時期出現(xiàn)了批判性現(xiàn)實主義。但是我們的自然主義寫作在薄弱的情況下就開始批判現(xiàn)實主義。從批判舊社會,革命作品等開始一直延續(xù)至今。自然主義的寫法卻不多。

那么,這些大量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其實是帶有很強的觀點的,孩子們閱讀的時,提醒他們:

多一點質疑精神;

多一份獨立思考。

本文轉自爸爸真棒,作者楊捷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轉載文章,原文:爸爸真棒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爸爸真棒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講了些語文老師不敢講的話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