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芥末堆注:作者李東方為凌動智行(原網(wǎng)秦)公司“少年派助學計劃”項目經(jīng)理,本文是其參加第五屆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在“美育帶動綜合素養(yǎng)提升”分享論壇的主題演講。
日本畫家石田徹也的作品,有力地表現(xiàn)了人在現(xiàn)代社會被物化后的感受,相信大家也同我一樣,面對這些畫作會感到不適。在工業(yè)時代,我們在學校里被統(tǒng)一制作,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標準件,成為可以被隨意替換的螺絲釘。我們感到無奈、彷徨、孤獨,因為我們始終都沒有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
早在200多年前,席勒就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討論過現(xiàn)代性及其引發(fā)的人被物化的問題。席勒認為現(xiàn)代社會會使人被束縛在一個個孤零零的碎片上,最終把自己培養(yǎng)成碎片,而通過審美教育則可以使人的理性與感性、思想與感情、理智與身體整體地達到和諧。
面對現(xiàn)代社會不可避免的人的碎片化,那我們怎么通過審美教育來幫助自己成為獨立、完成的個體呢?接下來,我想通過少年派項目的課程和活動,來從這三個方面:審美教育的實踐、審美教育的內容、審美教育的目的,介紹我對于審美教育的思考。
審美教育的實踐應該是延續(xù)的而不是割裂的
在項目的課程中,我們會指導學生用拍照和錄像的方式記錄生活。當他們掌握了這樣的記錄工具之后,我們會引導他們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制作小電影、幻燈片,把他們的理解和思考分享給更多的同學。我們還會用連線的方式,讓不在同一個地方的學生通過網(wǎng)絡欣賞彼此的作品。
那些最初積累的素材,也不會在某一次的使用之后就被丟棄。這些作品,我們會設計成小小的藝術展。又或者,將拍攝好的照片再進行進一步的創(chuàng)作,比如,做成縫畫。讓學生們感受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連續(xù)性。
創(chuàng)作藝術和美的神奇之處,在于這個過程永無止境。它可以是一張照片,也可以是一張縫畫;它可以是一段錄影,也可以是一段短片,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生命過程的某一次體驗。
有這樣一個喜聞樂見的謊言:當你上小學的時候,父母會說:“辛苦點沒關系,考上初中就好了”;當你考上初中的時候,父母會說:“辛苦點沒關系,考上高中就好了”;當你考上高中的時候,父母會說:“辛苦點沒關系,考上大學就好了”;當你考上大學的時候,父母會說:“辛苦點沒關系,有了工作就好了”……然而你滿懷希望地盼望著苦的階段早一點結束,甜的階段快一點到來,卻錯過了完整體驗生命的機會。
對于生命而言,也許只有死亡才是結束,也許連死亡都不能結束它。它的過程應該是任憑江河順勢而下的自然而然,而不是建筑大壩讓河流蓄積或干涸的功利算計。藝術和美的創(chuàng)作可以讓每一次完成都成為新的開始,這種延續(xù)與重構,才應該是我們對待生命應有的態(tài)度。
審美教育的內容應該是感受差異而不是評判優(yōu)劣
我們會帶著云南騰沖界頭中心小學的學生去高黎貢手抄紙博物館,了解當?shù)氐氖殖埼幕?,制作手抄紙。我們會引導孩子去體驗每一件事物本身的美,以及從一件事物變成另一件事物的美。這種繼承與改變,同樣是一種延續(xù),再延續(xù)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引入差異性的比較。
學生們圍在手抄紙的原料——構樹皮的周圍,通過撕扯和咀嚼,感受纖維特有的彈性。在博物館員工的指導下,學生們會自己學習制做手抄紙。等到完成最后的工序,同學取下自己的作品,相互之間交流心得。學生們還會將學習的成果制做成PPT,向班級的同學展示自己學到的內容。在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們還加入了手抄紙和人工造紙的比較,他們以淺顯而生動的語言描述著對手抄紙的切身感受:
“手抄紙被太陽照透了,能看到里面的纖維!”
“手抄紙更軟!”
“手抄紙開始沒味兒,多嚼一會很甜!”
是的,每個事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當你需要光潔的紙來書寫,你會選擇工業(yè)紙,當你想當作工藝品收藏,或許帶有歷史氣息的手抄紙又成了首選。
不同的事物因為其自身的特點而被需要,當它沒有被選中,或者被要求改變時,我們并不能否定它本身的美。就像我們不能說構樹皮美而手抄紙不美,或者反之;我們也不能說手抄紙美而工業(yè)紙不美,或者反之。對于存在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學會欣賞,正是彼此的差異才讓世界如此豐富。
審美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建立聯(lián)系而不是制造孤島
審美教育不僅僅與藝術相關,我們還需要從生活、歷史、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從而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lián)系,感受真實存在的事物之間的影響,而不是用抽象的理論去建立一座座漂浮的孤島。
在河北邢臺,我們帶著南陳村小學的孩子們去做社區(qū)探索,他們通過收集當?shù)氐木用窳私庾约捍迩f的故事和變化。并且,我們會一起去當?shù)氐墓鼐醇o念館,去了解歷史人物,更長時間尺度上感受歷史的變遷。通過與現(xiàn)實人物的交談、與歷史記錄的對話,學生們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美,從而讓自己的心有可以扎根的地方。
當我們對生活有所了解,沉浸在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激情中,我們同樣不能忘記自然的存在。
然而,對于無法長期與自然相處的人,他也許能感受到某一次的沙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許能感受到某一次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卻很難知曉一顆種子長成大樹所要經(jīng)歷的風霜雨雪,很難知曉一只蝴蝶破蛹前后華麗的蛻變。實際上,自然中的生長是難以察覺的積累,而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最終爆發(fā)出的驚變。如果我們不能與自然建立聯(lián)系,就很難體會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在云南的項目學校,我們帶著學生去探訪高黎貢山,教他們做自然筆記,教他們傾聽自然的聲音。我們帶領同學們做一個事先設計好的游戲——“聽聲識鳥”??盏刂?,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周圍,青草和落葉覆蓋的地方帶著泥土特有的彈性;不遠處,河水緩慢地拍打著石塊。同學們列隊站好,就近選擇合適地方蹲下,閉上眼睛,然后安靜地分辨林中有多少種鳥類,并用手指示意出相應的數(shù)目。
當呼吸和心跳逐漸平緩,風聲有了,水聲有了。鳥兒的鳴叫此起彼伏,忽遠忽近,一種鳥叫,兩種鳥叫,三種鳥叫……這個游戲中,同學們格外認真,孩子特有的頑皮和嬉鬧也盡數(shù)收斂,每個人閉著眼睛等待著每一聲鳥鳴響起。身處自然中,尋找自然的聲音,只有自己安靜下來,才能聽到對方的存在。
通過傾聽、通過交流,我們去感受生活、歷史、自然的各不相同的美,去建立與他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在彼此的影響中,感受自己存在的意義,感受生命的完整。
以上內容是我們這些年的實踐和我的一些思考。我想說是,不僅僅是審美教育,教育本質就是幫助學習者成為獨立完整、與眾不同、與他人相互影響的個體,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在這樣迅速變化的世界,尋求自己所追問的生命意義的答案,才能夠因為與他人、世界建立的聯(lián)系而阻擋孤獨的吞噬。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Easting”。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