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技術能以多種方式應用于學習過程。
有些是輔助性的,服務于教室的原始設計,一般執(zhí)行一些以前由人工完成的任務或流程,比如,對多項評估進行打分,搜索信息源,或者跨組共享消息和其他數(shù)據(jù)。
但是,完全整合并嵌入學習過程,技術可能帶來變革性結果,也可能帶來破壞。因此,技術融入學習過程要分階段構建,從“應用到學習”“外部指導”到“深入學習”“自我指導”。
不是說第一階段很“糟糕”,但是學習者應該被賦予自由去支配強大的技術。逐步放責模型一直都在,在這里也是如此。
注:逐步放責模型,全稱graduated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 model,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責任逐漸從老師轉移到學生。換句話說這個過程就是從“你看我做”→“你們討論中學習(如果有問題,可以優(yōu)先問同學)” →“你先自己做,要是有問題再求助”→“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讓學生學習陌生事物搭建框架,可以更好地支持學習者,并幫助他們建立長期的成功。但建好這個框架并不容易。
小學在第一階段,中學在第二階段,以此類推?(當然不是。)
所有學習者都將在第一階段耗費一學年時間,然后逐步推進,盡可能走向第四階段嗎?(可能不是。)
是否可以使用此框架評估一段有計劃的學習經(jīng)歷?也就是說,了解一段有計劃的學習經(jīng)歷可以在哪一階段發(fā)揮作用,并進行相應的改進。(聽起來不錯。)
學校的設計是否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而有所不同?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到資金、課程政策?(希望如此。)
此外,我們?nèi)绾卧O計學習,使其自動兼容目前可用的技術、學習者的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如果能做到就中大獎了。)
以下是將技術融入學習過程的4個階段。
第一階段
內(nèi)容:學習者被指導著使用技術。
效果:學生異步獲取信息,學習網(wǎng)絡隱約可見。學習者自己選擇平臺、技術甚至內(nèi)容。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開始受到干擾。
第二階段
內(nèi)容:學生可以從網(wǎng)絡和社區(qū)大量獲取信息,但如果沒有支持框架或規(guī)劃,他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就無法利用這些信息。
效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有選擇性地,建設性地使用技術,而傳統(tǒng)學習過程是讓學生在沒有技術的情況下,完成學習任務。
第三階段
內(nèi)容:移動技術侵蝕傳統(tǒng)課堂。真正的移動學習者應該打破不靈活的課程設置。
效果:移動學習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需要多種多樣的交流、批判性思考、大膽,以及足智多謀。以標準為基礎的學習會與這一階段的技術整合產(chǎn)生沖突。
第四階段
內(nèi)容: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
效果:在個性化學習算法和可信的網(wǎng)絡支持下,基于好奇心和快樂學習的自我指導是技術融入學習過程的最后階段。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完全被顛覆。
附圖:
本文有微信公眾號“智能觀”編譯,原文來源TeachThought,原作者Terry Heick,原文鏈接。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