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大學畢業(yè)時的照片,它是我離高考這個時點最近的一張照片。好幾位中學女同學說,她們記得的就是這樣一張臉,乖得讓人心痛。
如果沒有高考,我可能是個木匠。十歲那年,我打造了一個給牛裝草料的木籠子,喜歡那把木料變成家具的過程。
高考是我人生最大的轉(zhuǎn)折點。那時根本不知道人生中有需要特別著力的時點,沒有主動跳過龍門,我最多是被水流稀里糊涂推上了龍門。
我本可以在離家300米處從小學讀到大學,1977年恢復高考,阻止了這一奇跡的發(fā)生。
老林沖村原有一座祠堂小學,我就在那里發(fā)蒙。后來學校換成了兩排土磚瓦屋,在瓦屋里相繼開設(shè)了初中和高中。70年代,老林沖作為縣教育局的點,仿效井岡山勞動大學籌辦大學。老師還是那些老師,教完小學教初中,教完初中教高中,差點教到大學。
1977年恢復高考前,我在老林沖讀中學。那時的學生除了不讀書啥都干,挖茶山,蓋樓房,挑湖泥。杜光炳老師還叫我們背了幾十首湯頭歌訣,現(xiàn)在能記得的只有兩句:“辛溫解表有細辛,大黃芒硝二花藤”。村里挖藥的老師傅徐安耀還領(lǐng)著我們到對河黑巖上挖藥,那次挖藥讓我記住了嬌嫩無比的半夏。不久后,徐師傅挖藥時摔死在廬山的懸崖上。
突然,年輕人躁動起來,說是可以參加高考了。老三屆都參加了,沒有一人錄取,第二年,第三年,還是沒有人錄取,這是后話。恢復高考揭示了吃商品糧的一種全新路徑,學農(nóng)學工停了,真的要讀書了,大家很不習慣,有些同學就乘勢輟學。
1978年,我考取了楊柳高中,高一在理科尖子班。
聽說同學都是各村的尖子,有的還來自“先鋒寨大學”,心中畏懼。第一次作文后,班主任通知我去見校長。校長讓看他用毛筆寫在我作文本上的批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作文有生活氣息,寫得好。那篇作文題目叫《給母校老師一封信》。
這次稱贊是及時雨,我增加了自信,成績扶搖直上,期末還得了數(shù)學競賽一等獎,獎品是十個作業(yè)本。上臺領(lǐng)獎時,腳上靸著的半截破鞋頭掉到了臺下,一百多位同學笑聲震破屋瓦。
高二時改讀文科,班主任就是在老林沖教過我的杜光炳老師。杜老師自己正參加華中師范大學本科自學考試,比我們的高考壓力還大。他住在我們宿舍隔壁,每天晚上我們這邊像歸林的麻雀炒得土磚上掉墻皮,他就過來罵上幾聲,等這邊安靜了,他回宿舍看自己的復習資料。第二天,天剛亮,杜老師又紅著眼珠喊我們起床。
1980年高考全國平均錄取比率是8%,湖北分數(shù)線名列全國前列,我們又是山區(qū)非重點中學,這個比率只能更低,考不取大學根本不丟人。多數(shù)同學找不到要高考的感覺,有一天晚上,大家到幾里外的一個大隊部去看電影《天仙配》,回來時發(fā)現(xiàn)班主任把宿舍門鎖了。只有幾個留級的同學點燈熬油,其中最勤奮的一位同學已經(jīng)連考三次,每天晚上都在一個拳頭大的油燈下熬到半夜。
兩年高中生活,我更記得住的都不是讀書的事。尤其忘不掉的是那無底洞的餓。半夜回家拿柴米,家里也沒有,冬天只好帶一兜子熟地瓜,用熱米湯泡著吃。有時天暖和,地瓜長了毛,跟耗子差不多。沒有菜,幾個同學在教室附近空地上種了一些萵筍,每天到地里撒尿,希望它快長。后來挖個土灶,用鋁盆吵菜葉吃,沒油沒鹽,還是香極了。
考生太多,那年湖北在5月份進行了一次預(yù)考,刷下去近一半考生。
預(yù)考之后學校幾棵梨樹上的梨子長得比大拇指還大,饞得我們眼睛冒綠火。一天半夜,我和劉曙等幾個同學把一樹梨子摘了個精光,一人分了幾個,還踩斷了一根粗壯的樹枝。校長就住在梨子樹下的宿舍里,他把那梨子當寶貝,追查了好幾天。杜光炳老師一口咬定說,看到附近放牛伢偷梨子。杜老師不僅跟我們同時參加高考,還掩護了我們偷梨子。
家窮沒有被子,蹭同學的被子,一條被子蓋兩個被狗還好動的年輕人,我經(jīng)常整個身子在被子外面。預(yù)考后,我病了,發(fā)燒,頭痛,不想吃飯,沒錢看病,本想熬幾天會好起來,沒想到越來越重。
高考考場在二十多里路外的雷店高中,三哥四哥輪流背我,把我背到雷店。高考時昏昏沉沉,有兩門課程沒有按時進考場,歷史課遲到十幾分鐘,遲到三十分鐘不讓進考場,好險。
考試完了,軟綿綿的我坐學校拖拉機回到楊柳。老師們估計我這個尖子生折了,很惋惜。我沒想過考不取會怎樣,不會有錢復讀了,恐怕只好回家修地球。
看分數(shù)的日子到了,我渡過土門河去學校,正好山洪暴發(fā),在水里懸浮著飄出去一百多米才爬上岸。
還好,考了385分,重點大學錄取線是357分,這一分數(shù)線名列全國第二。外語滿分30分,我得了7分,歷史才63分,我最好的天分是記憶力,最靠記憶的歷史考這么點分,可能跟害病有關(guān)系,其他幾門都是80來分。
這分數(shù)能報考什么樣的大學呢?老師們也不知道,來了張《湖北日報》,上面登有大學招生目錄。重點大學一欄,蘭州大學名列第一,第一志愿就報了蘭大。后來才知道,那目錄按筆畫排列,“蘭”字筆畫少,“名列教坊第一部”。
7月的一天,拜訪幾個外村的高中同學晚上回家,父親交給我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那是我們村第一份這樣的通知書,早被人拆開了看了個稀爛,錄取的就是蘭大。
家里人立即著急路費。父親跑到大隊借了70元,大家覺得這肯定不夠。父親又想起了縣里一位副縣長李文衢,說那是解放前的革命戰(zhàn)友,從來沒找過,現(xiàn)在該找了。父親跑一趟的結(jié)果,是拿回了30元困難補助。
我只有幾件破爛不堪的褲褂,衣服是當務(wù)之急。母親到村里供銷社扯了兩丈類似府綢的薄洋布,請來一個學裁縫的堂嫂做了兩身衣服。衣服穿上,寬袍大袖,微風一起,空空蕩蕩,輕若無物。
沒坐過汽車火車,我擔心會暈。當過兵的堂兄說,車咕嚕動,車里卻不動,我轉(zhuǎn)憂為喜。
8月底,仗著這一百元的底氣,我和一根扁擔、一只松木箱子、一床棉被到了北方。——畢業(yè)幾年后母親還不斷問我要那扁擔,這是后話。
車過隴西,見車外秋雨中,有人反穿羊皮襖放羊。后悔報考蘭大,冬天還不得凍死?
入學時,洗過一水的褲褂,變形得像被人扔掉的布袋,褲管的長度退守到了膝蓋之下五寸的地方。秋風一吹,薄薄的褲管順腿而上,越過曬黑的小腿和膝蓋,直抵依然白嫩的大腿,我只好一次一次放下扁擔,對付那死纏亂打的褲管。
進校后第一件事是買棉褲。有五塊錢一件的減價貨,買回來一試,褲腰齊胸。沒買過衣服,不知道衣服有號碼,那件棉褲一定能裝下一個一米九的大個。很沮喪,只好把它留作冬天壓被腳。
我就在對北方冬天無盡的恐懼中,開始了大學生活。
37年前的那次高考,徹底讓我進入了人生的另一條軌道,但我當時對此渾然不覺,像一只飄在水面的樹葉,跟著水流就走出了深山。
本文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杜具只眼”,作者杜昌華。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guān)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