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收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在過去一百多年里,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模樣,發(fā)生了多次巨變。這巨變里,藏著時代的種種浮沉。
文辭典雅的時代
自19世紀末,現(xiàn)代大學在中國出現(xiàn)后,短短幾十年間,誕生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央大學及西南聯(lián)大等一批名校。
因資料所限,已很難了解民國時期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全貌。我們只能通過所存不多的實物管中窺豹。
當時,大學實行自主招生,優(yōu)秀考生通常會收到不止一份錄取通知書。
后來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文伏波,在1943年8月同時被中央大學、湖南大學錄取。文伏波最后選擇了中央大學,不過,路途艱難,等他趕到重慶,已經開學兩個月了。①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國伍,1947年報考了東北大學電機系和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被同時錄取。家人不希望他去沈陽上學,把東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藏了起來,于是張國伍就成了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大學預科的一名學生。
2017年,97歲的楊沛煊專程從美國趕赴云南,向西南聯(lián)大博物館捐贈了妻子沈映華的“入學證”。楊、沈二老都是云南人,在聯(lián)大相識、相戀,于1946年一同畢業(yè)。從這張他們珍藏了七十多年的“入學證”來看,當時的錄取通知書,做工比較粗糙,內容也比較簡單,上面除有照片、姓名、錄取專業(yè)、注冊時間等學生基本信息外,就是一些注意事項,如“入學證系為證明學生學籍之用,應隨時攜帶以備向各處接洽事物時查驗并妥為保存”等。這可能與抗戰(zhàn)期間無暇顧及通知書的樣式有關。②
圖:沈映華的西南聯(lián)大“入學證”
1949~1951年,大學仍大體沿用民國時期的錄取方式,通知書也保留著不少“民國風”。
收藏家陳一華手中有一張“國立南京大學”(原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9月的錄取通知書。上面對考生陳則鏞,不稱“同學”,而稱“君”和“臺端”。通知書全文如下:
“敬啟者:本校本屆招生各項試卷經評閱完竣,臺端錄取入本校醫(yī)學院牙醫(yī)科學習,希于九月二十七日持體格檢查表等件來校辦理繳費注冊手續(xù)。”
這封通知書的文辭,可謂相當?shù)溲?。?/p>
在四川省檔案館中,還藏有一張華西協(xié)和大學(該校為教會大學,后被拆分,其中一部分曾稱四川醫(yī)學院)1951年的錄取通知書,繁體豎書,言簡意賅,除“西南區(qū)高等學校一九五一年暑期聯(lián)合招生委員會”的印章外,沒有太多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地方。④
圖:華西協(xié)和大學1951年錄取通知書
50年代初,國共內戰(zhàn)尚未完全結束,物價飛漲。所以,“國立南昌大學”(即原國立中正大學)1950年的錄取通知書中,除常規(guī)內容外,還要求“注冊時須繳學雜費二十個折實單位”——所謂“折實單位”,1949年春首先在天津設立,后逐步在全國推廣,到1954年底才被取消。一“折實單位”通常為一斤面粉、一斤油和一尺布的價格總額。
隨同錄取通知書,還寄來了“申請人民助學金辦法及清寒證明書各一份”,提醒學生:
“凡合于申請條件者,可事先妥備證明書于入學時依照規(guī)定交付評審?!雹?/p>
這里用的“清寒”一詞,后來逐漸被“貧困”所代替。
強調國家需要的時代
到了1952年,全國統(tǒng)一招生考試制度確立,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樣式和文字,也發(fā)生了巨變。
西安交通大學的檔案館中,存有一張校友洪星華捐贈的1956年錄取通知書。除了基本信息,通知書上還寫著如下話語:
“根據(jù)國家建設的需要,參照你的志愿和條件,經過我們的審查,你已被正式錄取分配入交通大學?!薄坝H愛的同學們!我們偉大祖國已經開始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國家迫切地需要各類建設干部?!?/p>
指引學生們要按照國家需要選擇專業(yè),是五十年代錄取通知書的一項核心內容。
圖:南京大學1952年錄取通知書
1955年,尚法尊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哈軍工”)錄取時,也收到了這樣一張通知書。里面還說:
“希你接到通知后,作好準備,如期到達集中報到地點,接受祖國交給的重要而光榮的學習任務,并努力將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全面的優(yōu)秀的國防建設人才,為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最優(yōu)良的現(xiàn)代化的革命軍隊而奮斗……”
直至1965年,錄取通知書都維持著這種統(tǒng)一風格。這一年,北京師范大學的通知書上,仍有“根據(jù)國家需要和你的志愿,已錄取你”等字樣。⑥
圖:北京師范大學1965年錄取通知書
有意思的是,那時不但有錄取通知書,還有“未被錄取通知書”。
袁世凱的孫子袁家誠,1957年參加高考,就收到過這樣一份通知書,上面寫著:
“希望你在勞動中,加強鍛煉,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p>
一份完整的“未被錄取通知書”,內容其實是很多的。比如,山西省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1964年發(fā)出的通知書里,先告知考生未被錄取的消息:
“今年高等學校錄取新生工作已經結束,根據(jù)全國統(tǒng)一的規(guī)定的標準及你的政治、學業(yè)和健康條件,經過你所報考的院校逐一審查后,未被錄取,特此通知。”
然后寬慰考生:
“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不論升學還是參加勞動都是國家建設需要的,都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沒有什么高低之分?!?/p>
最后,對落榜考生提出期望:
“響應黨和政府,積極就業(yè)或參加勞動,在工作或生產勞動中繼續(xù)提高和鍛煉自己,把你的科學文化知識貢獻給祖國的偉大建設事業(yè),要永遠記住雷鋒的話,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p>
圖:山西1964年“未被錄取通知書”
為了安撫落榜學生,勸他們“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人民日報》還曾在1957年發(fā)表過一篇社論,文章的標題簡單直接,就叫做《沒有考上高等學校的學生應該做什么》。
文章向落榜考生解釋了為什么大學錄取率很低:
“報考的人數(shù)多些,錄取的人數(shù)少些,可以使高等學校錄取新生有一定選擇的余地,這對于保證高等學校新生的質量也有好處。”
然后希望落榜考生們能夠安心去農村,做有文化的農民,“參加祖國農村的建設工作”。針對那些不想去農村的落榜生,社論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他們片面地認為農村生活苦,因而不愿參加農業(yè)生產。有的人說,當科學家、工程師、干部是大前途,下農村是小前途……他們認為普通勞動用不著文化,認為自己念了高中再去農村未免太可惜。這些思想都是非常錯誤的。這些思想實質上就是輕視勞動,是一種剝削階級的思想。”
末了,這篇文章號召所有的落榜生:
“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就業(yè)和自學問題,尤其是應該踴躍參加農業(yè)生產。應該了解,在城市安排就業(yè)的只能是少數(shù)人,大部分同學只能安排到農村去?!薄胺彩怯袟l件的都應該愉快地走向農村勞動崗位;凡是家在農村的同學,應該主動地回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家在城市的同學,有自學條件的可以自學,沒有自學條件的,應該盡量自己設法或根據(jù)當?shù)卣陌才?,愉快地到農村去。”⑦
寫有最高指示的時代
1966年之后,“分數(shù)掛帥”、“智育第一”、“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等成為被批判的理念,高考制度也一度廢止。
1970年,北大、清華等校進行“推薦制”試點。1972年,多數(shù)學?;謴土苏猩?,不過,按照“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原則,只有那些“具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yōu)秀工農兵”才有被推薦的資格,他們可以成為一種特殊的大學生——“工農兵學員”。
至于應屆高中生,仍然只能進廠務工,或者下鄉(xiāng)勞動。
圖:東北石油大學1971年錄取通知書
這一時期的“新生入學通知書”的基本樣式,最上面是“毛主席語錄”或“最高指示”:
“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
再下面才是正文,包括新生被推薦、審核的流程,內有“根據(jù)廣大革命群眾推薦,地、市革委會審查,各招生院校的復審,經省革委會批準”等字樣,以及工農兵學員所在地區(qū)革委會的蓋章。
圖:“文革”期間的錄取通知書
當時的工農兵學員,文化基礎大多極其有限,常常在被錄取后鬧出笑話
比如,在四川當兵的李欣榮,1970年被推薦到北大學習印地語。他問指導員:“印地語是哪國的語言?”指導員回答:“大概是美國的,美國不是有印第安人嗎?可能是他們的語言,你們學了印地語,可能將來到美國幫助印第安人鬧革命。”到了學校之后,李欣榮才知道,印地語是印度人說的語言,和印第安人沒有任何關系。
據(jù)統(tǒng)計,1972年北京招收的工農兵學員當中,初中以上學歷者僅占20%,初中畢業(yè)者60%,還有20%僅相當于小學文化。有些學醫(yī)的學生,甚至會把“扁桃體發(fā)炎”寫成“半導體發(fā)炎”。很多大學為了讓新生具備基本的聽課能力,不得不在專業(yè)課程開始之前,增設為期半年的文化補習班。
讓人喜欲發(fā)狂的時代
1977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武漢大學副教授查全性,直言大學招生實行推薦制,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
“二是卡了工農兵子弟上大學,他們如果沒有特殊關系是上不了大學的?!?/p>
“三是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而且愈演愈烈?!?/p>
“四是嚴重影響了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p>
他希望恢復全國統(tǒng)一招考,“今年能辦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鄧小平在查全性發(fā)言后說:
“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雹?/p>
在被廢除11年之后,高考又回來了。
圖:北京大學1978年錄取通知書
1977年,共有570萬人參加了考試。經過擴招,本科、大專總共招生27萬人,錄取率僅為4.8%。這是中國高考史上錄取率最低的一屆。
這一時期,錄取通知書仍保留著之前的時代特點。
作家徐景洲回憶,他1978年收到徐州師范大學(現(xiàn)江蘇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所附“新生入學報到注意事項”中,第一項寫的是“毛澤東選集1~5卷”——“如果原來有的請盡量帶全,若原來沒有或不全的可入學后再行購買?!钡谒捻検恰案靶B焚M”——“錄取來自外地的學生(包括在農村插隊的知識青年)赴校路費,由所在地的縣、市革委會教育部門發(fā)給本人火車硬座或汽車普通客票,輪船最低一級的票價。”
西南師范學院1978年的“入學注意事項”,也大體相同(如下圖)。
圖:西南師范學院錄取通知書附帶的注意事項
恢復高考,對許多人來說是改變人生命運的大事。所以,時隔幾十年,很多人回憶起當年收到錄取通知書時的喜悅,還是激動不已。
比如,盧作孚的孫女盧曉蓉回憶,得知自己能上大學后,她“體驗到了范進中舉時那種靈魂出竅的狀態(tài)”。此前,由于出身不好,她在1965年和1972年,兩次與大學失之交臂。
1978年填寫高考志愿時,盧曉蓉認為沒有“重點大學”敢“斗膽”錄取自己,于是只填了幾所最差的“普通大學”。后來,在文教局的要求下,她才把“重點大學”欄填滿。結果出乎預料,她被名校華東師范大學經濟系錄取。盧曉蓉曾問系主任:當年為什么敢錄取她。系主任回答:抗戰(zhàn)時期,他曾乘坐盧作孚民生公司的船去四川避難,他很佩服盧作孚的勇氣,將他當明星一樣崇拜。⑨
以學生為本位的時代
社會漸趨正軌之后,大學錄取通知書上的政治性話語,也隨之消失。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各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都是外面紅紙燙金,里面寫著學生姓名、報道時間等基本消息。
圖:北京大學2005年錄取通知書
進入21世紀,一些大學視錄取通知書為展現(xiàn)自身軟實力的窗口,推出了各種別出心裁的設計,屢屢成為新聞熱點。
比如,陜西師范大學從2007年起,由老教授手寫錄取通知書。據(jù)新聞報道,參加書寫2018年錄取通知書的,有呂九如、屈培恒、楊明堂、郭祖儀等退休教授,他們中年紀最大的毋耀輝,已經85歲高齡?!颁浫⊥ㄖ獣蔽鍌€大字,據(jù)說出自已故著名學者黃永年之手,采用鎏金字體、祥云底紋、漢封泥印的設計,為的是展現(xiàn)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
圖:老教授手寫的陜西師范大學錄取通知書
再如,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推出了一款“古典風”錄取通知書。通知書由內外兩部分組成,折頁開合處采用磁石封印。封面上除“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名外,還有“國民表率、社會棟梁”八字方印。打開通知書,首先看到“捷報”兩個字,以及學校的中文英為校訓:“實事求是”和“SeekingTruthfromFacts”,以及學校、校長的簽章等。
圖: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錄取通知書
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的錄取通知書,名為“夢伊始”,主體顏色是“北航藍”。通知書上,“七彩祥云”伸向遠方,指向醒目的“北航”二字。有人發(fā)現(xiàn),“北”字“肩”上還有一架白色的“小飛機”劃過,象征著北航的學科特長,可謂新穎別致。
清華大學的3D錄取通知書也讓人驚艷。該校學生通過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組裝,手工制作了這批錄取通知書。打開通知書外殼,代表清華百年歷史的“二校門”,會180度立體完整呈現(xiàn)在新生面前。隨錄取通知書一起寄出的,還有清華大學校長送給新生的禮物——科普名著《從一到無窮大》。
圖: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
對于這種變化,一位曾在80年代參加過高考的家長,曾如此說道:
“(這)體現(xiàn)了高校站位的變化,從過去高高在上的殿堂,到現(xiàn)在開始以學生為中心,去思考他們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個性化通知書的意義在于讓學生第一眼就能對學校產生認同感,確認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⑩
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百年變遷,實是中國社會所歷種種劇變的一個縮影。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短史記“,作者楊津濤。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