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留學仍然是中產避免被折疊的好方法

作者:叁里河 發(fā)布時間:

留學仍然是中產避免被折疊的好方法

作者:叁里河 發(fā)布時間:

摘要:家庭教育負擔率隨著母親受教育水平上升而增加。

微信圖片_20190515140231.jpg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叁里河”(ID:Sanlihe1),作者吳錦清

Melanie 就讀的 University Heights High School 與另一所學校 Fieldston School 都位于紐約的 Bronx 區(qū),兩所高中的距離只有三英里,但 U 校和 F 校代表的卻是完全兩種教育。

前者和大部分低收入區(qū)公立高中一樣,生源主要由街區(qū)內的工薪階層和低收入家庭組成,設施陳舊、經費緊張,還需要和其它學校共用基礎設施;后者就像是來自另一個宇宙,坐擁十八英畝的山坡地,游泳池、舞蹈室、畫廊等高級配置一應俱全,門口有嚴密的安檢,還得配上四萬多美元一年的學費。

對于U 校來說,如果他們的學生能夠成功完成高中課程,絕大部分人職業(yè)歸宿會是街角的餐廳和便利店,而他們的鏡像同齡人,F(xiàn) 校的學生則會進入頂級大學,成為公司高管和政界名人,例如迪士尼主席或者紐約時報高管。

所以在 2005 年,當學校為了促進了解而試圖讓來自兩群完全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進行交流,當 Melanie 來到 F 高中門口時,她徹底崩潰了。用老師的話來說,她當時“臉色慘白”,“堅持要立刻離開”。

其他學生們也被僅隔三英里的豪華學校所震驚,場面一度“非常的戲劇化”。多年后回憶起來時,Melanie 說當時覺得眼前的學校就像是一個玩笑,雖然腦海里已經預知和富人小孩的差距,但現(xiàn)實落差完全超過了承受能力。

這種戲劇化表達教育分層的場景在現(xiàn)實中并不常見,尤其是被基礎教育加高考模式以近乎公平化的體制“寵” 了半個世紀的中國人。

但是當城鎮(zhèn)化和中產的崛起使教育資源不平均被放大、加速時,中國家庭開始通過瘋狂的補習班、昂貴的學區(qū)房、國際學校,以及流傳在微信群和論壇分享之間的各種牛娃傳說體會到一個全新空間的存在。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發(fā)布的《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顯示,全國學前和中小學教育階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為 8143 元,其中農村 3936 元,城鎮(zhèn) 1.01 萬元;在城鎮(zhèn)內部,按照一二三線城市劃分,一線城市為 1.68 萬元,二線城市為 1.12 萬元,其他城市為 7037 元,占一線城市的不到一半左右。

城鄉(xiāng)差距對于大部分城市中產來說可能過于遙遠,很多被城里人想當然認為是標配的教學資源在鄉(xiāng)村卻稀缺如奢侈品,但中產之間也存在著屬于自己的小分層。

根據北大中國教育財政科研所的數(shù)據,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年教育負擔率根據母親受教育水平來分組,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負擔率隨著母親受教育水平上升而增加,其中相鄰兩組差距最為明顯的是“高中或高中肆業(yè)”與 “大學及大學以上” 家庭組,依次為 12.6%與 16.1% 。

在相同條件下有著同樣分布的,還有生均學前教育負擔。無論是從城鄉(xiāng)對比還是從中產之間的對比來看,下一代教育的投入總額和投入時間都隨著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而同時,名校的定義范圍也從重點大學和重點中學向下延伸,在北上廣深和強二線城市,名牌小學和名牌幼兒園如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成為每一個家庭的必爭之地。

不斷集中的教育資源和對優(yōu)質資源的慘烈競爭,就像一個畸形的漏斗,嘴部越來越小,管部越來越長。原本由高考帶來的篩選,提前到了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不管這種體制是否合理,至少已經被廣大家庭所接受。

這種將階層和教育捆綁的中產教育觀,讓更多焦慮的家長把資源傾注在子女教育上,并一再把起跑線提前。

2018年熱門國小招生數(shù)據中,滬上的國際化學校每一屆招生不過100-200人左右,而這些學校的報名人數(shù)卻每年高達3000-5000人。熱門國際學校的錄取比例甚至接近1:20。

但只要在高考的框架內,所有人從義務教育的土壤里成長,接受中高的洗禮,最終也只是在一個體系內分高低。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沒有清華北復交的學歷背書,最終和同齡人的區(qū)別始終還是無法拉開,無法走出自己的“階層” 。

騰訊副總裁、上海交大客座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吳軍在《大學之路》里說,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準備的。就像這些侃侃而談的成功人士那樣,完成了高考系統(tǒng)內的教育之后,往往需要一段國外的經歷才能真正和同齡人拉開差距。

柳傳志在接受潘石屹收集時說自己的女兒“沒有多大能耐”,雖然有強大的原生家庭和北大學歷作為背書,但她走進福布斯榜單、獲得國際社會認可,最終還可能要歸功于從哈佛碩士時期開始的海外經歷。

這種想法,對于有了一定國際視野的 70 末 80 后一代父母來說顯然更容易接受。所以,類似美國私立學校的國際學校在國內開始流行起來,這部分家長大多從一開始就已經為孩子設定好了一條高考之外的路線。

“以后肯定是走留學這條路的”,這幾乎是每一個國際學校家長在咨詢學習計劃和補習班信息時都一定會拋出的前提。畢竟,一個浙大分數(shù)線上下的學生如果能好好準備,完全有機會進入國際排名超過清北的國外大學,因此這條“蹊徑” 正在成為數(shù)以萬計家庭的在高考這條獨木橋之外的 “補救措施”。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shù)據,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達到 66.21 萬人,而每年全國一本招生人數(shù)約在 50~70 萬,出國留學人數(shù)已接近于每年一本招生人數(shù)。

實際上,選擇“逃離”傳統(tǒng)中高考路線的中國家庭已越來越多,公立教育早已不是唯一選擇。新東方前途出國5月7日發(fā)布的《2019中國留學生白皮書》顯示,“意向留學人群中,普通家庭群體占比最高達43%”。

然而,想要出國留學追求高考之外的教育,首先需要直面每年幾十甚至幾百萬的客觀費用。即使退而求其次,在國際學校中進行過渡,日益增長的學費和兩級分化的趨勢也在這個小范圍內形成資源配置的不均,優(yōu)秀學校一年的學費成本已經不亞于留學本身,底部學校教學質量堪憂,得到結果可能還不如普通公辦學校。

那么在不愿意擠高考這條路,又無法像富裕階層那樣輕松拿出這筆費用,卻希望在高考之外尋求提升機會的普通家庭,其實可以先通過短期游學這種形式與陌生的教育體系進行第一次接觸。與十萬元打底的國際學校和動輒兩三萬的各色培訓班相比,半個月左右三萬元均價的游學產品還是能夠稱得上是具備性價比的輕量化選擇了。

雖然留學本身的價值正在遭受質疑,留學生鍍金和作弊新聞的頻繁登報也早已開始侵蝕海歸光環(huán),在各大就業(yè)報告里,留學生競爭力和薪資水平被頻頻下調。但在擁擠的高考賽道和經濟水平提升的同時作用下,出海讀書仍然是多數(shù)家庭利用有限資源曲線上名校、也是避免被分層所折疊的最佳途徑之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叁里河”。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叁里河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叁里河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留學仍然是中產避免被折疊的好方法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