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面前,人們面臨著各種突如其來的考驗。在長達2年的疫情影響下,年輕人們的心理和生活狀態(tài)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改變呢?上海市進才中學東校校長、外灘教育特約作者鄭鋼,根據培生公司的調研結果,從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以及職業(yè)能力等多重視角,對此進行了詳盡的解讀。在他看來,盡管疫情帶來了烏云,但它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學習和職業(yè)的新方向,推動社會化學習浪潮的到來。
文丨鄭鋼,編丨Lulu
新冠疫情是一場人類的集體磨難經歷。這場經歷尚沒有變成記憶,疫情的拐點依然遙遙無期,依然是人們生活中的無法回避和掙脫的困境。
兩年時間,全球累計確診新冠病例2.7億多人,目前還有確診病例2千多萬,德爾塔、奧米克隆變異病毒讓人感到“黑暗的隧道盡頭遙遙無期?!?/p>
這兩年時間,世界正在發(fā)生變化,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無論是工作、社交的方式,還是生活和家庭模式等等。
正如有部電影名《烏云背后總有一絲亮光》一樣,盡管這一世紀流行病在情感上對所有年齡的學生都造成了傷害,但是還是有好消息,使人振奮和欣慰。
培生公司,著名的全球調查公司,針對世界各地6000多名大學生和學齡青少年家長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疫情之中的年輕人盡管在疫情中掙扎和困惑,但是在艱難和變革中學習了很多,培養(yǎng)了適應力、同情心和調適力。
該調查還顯示,年輕人正在經歷疫情時代的挫折和痛苦,也在尋找自己生活中的學習和成長,正在痛苦和掙扎中成長,并顯得更加強大,或許這是疫情帶來想不到的收獲和影響。
年輕人更多地學習了共情
疫情導致了日常生活幾乎所有方面的廣泛變化和混亂,日常的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平常的工作模式不再維繼,甚至還要遭遇疾病和親人或朋友死亡帶來的創(chuàng)傷。
正因為每個人被席卷,被裹挾,無人能夠幸免,所以,我們都意識到疫情對于世界各地的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影響,這種意識轉化為對他人和自己更多的共情。
共情與同情只有一字之差,聽上去也差不多,但是有著很大的差異。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教授亞瑟.喬拉米卡利歷時23年寫成的《共情的力量》里說,同情是為了安慰別人,共情是為了理解他人。
共情的人是一種理解和分享他人感情的能力,更能從別人的角度體驗和理解,而不是僅僅表達善意。共同的疫情,共同的經歷,共同的磨難為年輕人共情能力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種共情,是對共同人性的理解,是對于疫情帶來的傷痛深刻的理解。
專門研究同理心的社會認知神經學專家,內華達大學助理教授巴恩斯博士說,一般來說,人類對群體中的人更有同情心,比如在種族、國籍、社會階層、能力或性別認同上與我們相似的人,或者是那些有著相似過去經歷的人。
毫無疑問,疫情使得全世界的人集合成為一個群體,因為疫情是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
她還說:“當涉及到同理心時,人們的大腦在看到一個小組外成員疼痛時的反應往往較少,而當他們看到一個組內成員在疼痛中時,他們的反應則會較為強烈?!边@種反應可能源于一種自然的心理欲望,希望看到我們的“團隊”表現良好,或者是由于我們團隊中的人展示更“整體”和更獨特的個人傾向。
在培生這一調查中,近四分之三的家長和大學生一致認為,這一流行病讓人們更加關心和相互理解。
更為重要的是,83%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比以往更了解別人所面臨的困難和痛苦。85%的大學生對他人的努力奮斗有了新的認識。91%的父母說,他們計劃在疫情后會繼續(xù)更多地參與孩子教育和養(yǎng)育。
父母對于學校的重要性有了更大的認識。學校一停課,當教育的責任部分轉移到家長身上時,家長切實感受到學校為孩子提供教育和照顧以及心理慰籍不可或缺的作用。
疫情給人們上了一堂全球共情課。這場疫情的不確定性如此之大,以至于沒有一個人能夠幸免,沒有一個人沒有經歷過創(chuàng)傷和損失,沒有感受到黑暗,而共情這束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懼的漫漫黑暗。
除卻疫情,在工作和生活的人際交往中,共情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能夠理解他人的處境和苦難,更能以設身處地為對方或者他人著想,也是今后孩子獲得人生幸福重要的要素。
對社會的問題更感興趣
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在疫情發(fā)生后對社會問題更感興趣,67%的大學生表示,他們因為親身的經歷而對社會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意識,教育、醫(yī)療、科學、政治、文化等問題,都是孩子關心的話題。
疫情還打破了大學靜態(tài)學習和現實世界間的界限,更多賦予了關于知識和學習現實的視角,改變了大學生們對于學習的認識。
譬如科學專業(yè)的學生明白沒有健全的公共政策,科學是無能為力的。學習醫(yī)學的學生看到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生物學之間的實時互動。
再譬如:詩人、畫家、攝影師和小說家看到他們關于疫情的話語、圖像和想法被分享,而焦慮的公眾既尋求慰藉,也尋求理解日常生活的復雜性。
正因為疫情的復雜性,學習者和公眾更好地理解學術之外的世界復雜性,現實世界的各個領域和學科不僅相互重疊,而且在實質上相互影響、塑造和重塑彼此。
學習的任務探索這些相互關系,分析因果關系,揭示數據是如何影響詩歌的,以及詩歌如何塑造我們賦予數據意義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學習知識。事實上,如果我們設計一門課程來解決與新冠有關的問題的話,它將涉及大學里的每一個領域,從生物學到經濟學,再從電影到健康。
當生活恢復到“正?!钡臅r候,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的課程,我們的項目作業(yè),我們的日常講座和課堂上的對話,以確保我們的學生理解這個專業(yè)是一個歷史性的結構。
此外,專業(yè)對他們的生活、他們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技能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很小,他們需要以建設性、合乎道德和公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疫情之中,也有更多的年輕人到社區(qū)去承擔志愿者工作,以實際的行動去參與社會。
培養(yǎng)多種可能的自我
疫情的爆發(fā)和持續(xù)帶來了隔離和封鎖,社交、旅游等活動得到了極大的限制,人們無法外出,留在家中的時間比以往多得多,這對身體和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很多人錯過了有意義的、與他人聯系、大大小小的時刻;也有人因為互動減少而產生了好多身心的問題。
美國布朗大學兒科研究副教授一項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期間出生的兒童,與疫情前出生的孩子相比,無論在言語、運動和整體認知等方面能力都有顯著下降,智商下降21%。
法國的一項研究也認為,疫情的封閉政策也對孩子產生了影響,參與測試兒童的認知能力有的降低了40%,增加了成年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但是,這一切并非只有壞事,積極的影響好像并不少。更積極的方面是,這一疫情幫助我們欣賞和珍視我們所愛的人,家人關系中的更高程度的情感親密會對我們的幸福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增加我們在私人關系上投入更多的意愿。
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報告說,他們能夠利用新釋放的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重新發(fā)現了自我。76%的父母表示他們的孩子養(yǎng)成了新的愛好、興趣和特長。三分之二的大學生有著同樣的愛好,這個年齡段的前三名的新愛好是烹飪、游戲和閱讀。
來自Brandwatch網站的調查也顯示了相似的結果。一名來自約旦的學生報告說:“我有更多的時間呆在家里,所以我離家人更近了,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彈鋼琴、買照片、提高我的廣告制作技能、提高英語水平”。一位來自印尼的女學生說:“這讓我發(fā)現了新的愛好和思維方式,我也發(fā)現在家里的學習效率特別高?!?/p>
人類有著驚人的適應、繁榮和自適應的能力,尤其是我們的年輕人。在這一點在調查里可以看到。
超過四分之三的父母和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樂觀地認為,這一疫情已經使得這一代人的抗災能力增強;
還有十分之七的家長和超過半數的大學生相信:大多數年輕人會很快地從挫折中恢復過來;
同樣有十分之七的大學生表示他們已經長大了,認為自我激勵、適應能力和情緒彈性是他們獲得最重要的技能。
百分之六十四左右的家長說他們的孩子具有適應能力,學會了更多的數字技能以及對于他人的關心。
學習和職業(yè)的新視角
一場世紀疫情到底對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據研究,疫情的影響可以被設計成四個同心圓,如同扔進池塘的石頭帶來的漣漪。
最內部的循環(huán)是病毒本身的直接影響、感染的后果,如疾病和死亡。這已經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并仍在世界各地回響。然而,它可能被證明是四個圓中最小的。
其次,第二個更大的循環(huán)是間接健康影響。對所有其他疾病的連環(huán)影響,如其他疾病的檢查、篩選、治療以及和常規(guī)疫苗接種,或者新冠病毒加重了其他的疾病。
第三圈是更大的,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如人們失業(yè)、經濟萎縮、貿易中斷、學校關閉等等。
第四種政治后果可能是嚴重的,地緣政治。一些政府因未能保護人民而受到其公民的批評時,本能總是指責他人,推諉他人。
第三種影響的范圍最廣、對普通公眾的沖擊最大的,影響到人們的教育和就業(yè)以及日常生活。
學習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變革力量。“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币咔榈囊怀霈F,使得線上學習、混合學習、在線教育等終身學習形態(tài)加速出現,并成為人們學習方式的重要選擇,這也推動了社會化學習浪潮的到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且終身學而有獲”的學習型社會初具輪廓。
騰訊課堂發(fā)布的《2021全國青年終身學習指數報告》顯示, 在線化學習方式的普及、人們主動學習意愿的提高,全國學習人數持續(xù)提升,每12個中國人就有1個訪問了在線終身學習平臺,是疫情前的2倍。同時,中西部學習人數持續(xù)增長,小鎮(zhèn)青年占比提升至41.7%。
培生公司的調查也顯示,父母和大學生對教育和職業(yè)有了不同的看法,對于學習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比起以往,他們對科學有了可前所未有的關注,原因在于無論是病毒的起源、疫情的防控、疾病的治療,還是健康的護理都與科學有關,某種意義上可以這么說,疫情也是一次全民的科學普及課。
調查顯示,56%的大學生正在重新考慮自己的職業(yè)生涯;45%的大學生受到這一疾病的影響,開始考慮從事醫(yī)療或者科學方面的工作。一半的父母表示,他們的孩子對醫(yī)療和科學事業(yè)更感興趣;而且,還有53%的大學生表示有興趣創(chuàng)業(yè),更多地人認為創(chuàng)業(yè)比找到一份工作更具有穩(wěn)定性和安全感。
與此同時,人們對于職業(yè)能力的內涵有了新的認識。蒙克萊爾州立大學學術顧問喬哈依拉表示,當你不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時,或者當你認為自己所走的道路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額轉變時,就要去考慮追求各種各樣的能力組合,而不是一心一意地堅持一種選擇,或者學習某一個專業(yè),培養(yǎng)某一種能力。
這也是很多人在疫情之下通過學習跨行業(yè)知識轉換職業(yè)賽道的原因,在線終身學習平臺的普及也使得得人力資本跨行業(yè)流動、上升成為新常態(tài)。
參考資料:《培生全球學習者調查:疫情造就更強大的一代年輕人》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鄭鋼。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