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芥末堆全球教育考察團之美國站啟程,芥末堆的小伙伴跟國內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開始在硅谷探訪教育創(chuàng)新公司,Copy to China 在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是一種常見現(xiàn)象,然而中美創(chuàng)業(yè)者之間的差異到底在哪里?
從一款該“仰視”的產品進中國,談到中美創(chuàng)業(yè)者的觀念差異
Osmo是一款被稱為“值得所有在線教育從業(yè)者仰視的設計”,而蘋果作為其渠道合作商,已經在全世界除了中國之外的專賣店上架了該產品,而今年四月,中國蘋果店也終將迎來Osmo。
Osmo的產品確實驚艷了芥末堆的美國考察團成員們,但在驚艷過后,大家認為這是一個好產品而不是一個好商品。美國人做產品更重視產品本身的實際使用,而中國人最先想到的是商業(yè)化。
關于這兩種想法到底孰對孰錯,這沒有答案,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當某個產品做到極致,可以華麗的在商業(yè)化的道路上轉身,比如蘋果、谷歌等一系列市值嚇人的公司。而某些好的產品,經商業(yè)化強的企業(yè)模仿后卻也可以讓他們李鬼干掉李逵,這樣的例子也不難找。
1980年,喬布斯曾經有過一個對個人電腦很著名的比喻,將其稱作為“人類大腦的自行車”,因為電腦能啟發(fā)、驅動人們做更多的事。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智能手機也會對學生產生同樣的作用:給予他們“超能力”,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到更多知識,并因此產生自己的原創(chuàng)見解。
顯而易見,目前世界上的幾十億人都有想要學習的欲望,而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正在讓學習的門檻降低。未來智能手機會在教育中擔任更重要的角色,前提是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智能手機使用習慣,從而研究如何更好地開發(fā)和設計教育APP。
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于腦特性的學習原則:來自腦干區(qū)的啟發(fā)
從提高學習者學習效率的角度來看的話,“大腦特性”必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討論的方向,蝦子先生總結了腦科學家的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1/ 過去我們常說教育是反人性的,其實人性分三檔。大家經常說的“順人性”其實是特指接近“R-聯(lián)合體”的動物性;
2/ 如果要發(fā)揮人性中光輝的一面,確實相對難,但卻是教育的職責,即使只是培訓也不能建立在“動物的馴化”原則之上;而難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缺乏系統(tǒng)化的有效經驗”或“可解釋并預測行為的靠譜理論模型”;
3/ 從三腦說角度來看,游戲化更多是在釋放“R-聯(lián)合體”所管轄區(qū)的本能;
4/ 無論是說游戲化、產品設計、還是營銷,都應該是順應“本能”,但“順應本能”并不是簡單的套公式,它們是人性的精細結構,“場景”是它的函數,“不同形式的本能表現(xiàn)”是函數的值;這些精細結構應該鑲嵌在更合理的社會結構或者行為結構之中。
海內外的創(chuàng)新學校都在做什么?
芬蘭學生從4歲到19歲有1300小時的建筑教育課,卻不是為了培養(yǎng)建筑師
芬蘭有這么一所著名的兒童與青少年建筑學校Arkki,專門提供建筑課程給4歲到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
所謂的“學建筑”,并不是老師做模型示范,教孩子怎么做。事實上,我看到的情況正好相反。這是我觀察芬蘭兒童教育這么多年,給我啟發(fā)最大的學校之一。
無論是什么學科,是建筑、設計、音樂?,當孩子還小時,芬蘭人出發(fā)點從來不是為了“訓練”未來的音樂家或建筑師,而是提供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養(yǎng)分,讓他們感受人生的寬廣與豐富,并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從中找出自己的路。
北大附中正在進行一場教育實驗。
結合多種在線技術的翻轉課堂是北大附中教育理念的主要呈現(xiàn)形式。北大附中已配備專門的產品團隊支持教學、管理平臺的開發(fā)、運營,把技術滲透進學生學習,老師教學、學校管理的各個細節(jié)。但這也不是全部。作為中國最具探索精神的公立校之一,北大附中開放的教育精神不僅突破了公眾對于公立校原有的認知,也超越了國內眾多的知名國際學校目前的教育模式。校長王錚已把目光放在了Minerva、altshool這些與時代結合更緊密的學校上。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