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紀的教學必須讓課堂從教師中心轉變?yōu)閷W生中心,也就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來實施教學活動。那么怎樣的一堂課才夠格被稱為“學生中心”呢?我們能以教師站在臺前講述的時間占比來區(qū)分嗎?例如教師講課時間占課堂時間超過50%就歸類為教師中心,低于50%就歸類為學生中心嗎?有沒有一條基線來幫助我們分辨什么是“學生中心”的課堂教學呢?
筆者有幾次參訪英國學校的教學、觀課,一整節(jié)下來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老師站在臺前照著教材講述的時間非常少,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形成小組,有時是一起討論一個問題形成共識,有時是大家分工再共同完成老師指派的任務。不管上課地點是在普通教室或是階梯教室,學生或站或坐,聚在一起研討。即使是在普通教室內,學生課桌椅也是排排坐面向前方,小組活動時只要轉個身,或移動兩步,就能形成小組,開始活動。
英國學生對于小組活動非常習慣并且自在
筆者課后私底下問老師,為什么他的講課時間這么少?他回答:因為學校規(guī)定,老師站在臺前講述時間不能超過整堂課的20%。20%!想想,一堂40分鐘的課,老師不能講超過8分鐘,那是多么大的挑戰(zhàn)!
課堂上的活動不外講述、引導、提問、閱讀、抄寫、數(shù)據(jù)查找、思考、討論、對話、實作、發(fā)表等,其中包括教師活動、學生個人活動和學生團體活動。一個以教師為主角的課堂主要包含教師講述與學生抄寫,有時穿插教師提問、學生實作與發(fā)表,學生學習模式變成了“講觀抄”與“背多分”,缺乏思考訓練,自然難以養(yǎng)成關鍵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能力。
反過來看,在學生中心的課堂,教師必須刻意減少講述時間,而這一段減出來的空白時間就必須填入除了抄寫之外的學生活動,也就是個人活動的思考、閱讀、數(shù)據(jù)查找,以及團體活動的討論、對話、實作、發(fā)表。
英國課堂學生常須小組合作完成教師指派任務
一位教師要將課堂型態(tài)從對于知識傳遞必須經(jīng)由他/她仔細解說并且習以為常的講述式教學,轉換成學生中心課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開始這種轉換之前,首先老師必須相信學生,相信他們可以“自己”學習,這里的“自己”并不單指學生個人,還包括彼此間透過互動交流的學習。
一個學步的小孩,一開始難免踉蹌,免不了跌跤,跌跤哭了,父母拍拍,安慰安慰,還是會要孩子繼續(xù)學走,走多了摔多了,路也就會走了。學騎車也是,開始時大人在車子后方扶著,看著他穩(wěn)了就得放手,一放手也許就摔車了,但他多學到一些控制把手的方法,下次就能騎更長的距離,最終能夠悠游自在地騎著車到處跑。
孩子在做這些學習的過程中,大人要做的就只是簡單地在旁邊觀察、鼓勵,開始時手扶一下,帶一下,慢慢地扶的少了,最終總要放手,一放手,孩子就學得快了。課堂上的學習也是一樣,剛開始學生需要引導,慢慢地他們便能找到學習方法,再經(jīng)由不斷練習,成為一名很會學習的人。
教學型態(tài)的轉換也是類似,初期教師的主導性強,搭建的鷹架較多,學生的學習任務復雜度較低,著重在建立新的教學模式與學習習慣。隨著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提升,習慣和同伴互動交流,再逐步將交付任務的難度提高,促成同伴間更緊密的合作,使學生參與、掌握,甚至能夠主導課堂的進行,教師則逐漸轉型成為一名教練,擬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習方法,過程中只要從旁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點出他們的錯誤,提示可以精進之處。這樣的轉變就是讓教師角色從站在講臺上諄諄教誨(sage on the stage),轉型為從旁輔導(guide on the side)。
對有一定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課堂轉型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調動思考力的高效課堂、建立合作意識的團隊合作學習課堂和任務驅動的學生中心課堂,三者對于教師和學生能力的要求都不一樣,信息技術則能在這個轉型過程做出積極貢獻,它為教師提供精確數(shù)據(jù)做為教學決策參考,也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新的學習機會。
調動思考力的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強調學習的高效率、高效果與高效益,但必須建立在培養(yǎng)與彰顯學生思考能力的基礎上。教師依照教學進度安排課程內容,透過課堂上的提問與學生反饋,教師可實時獲取數(shù)據(jù)進行決策,動態(tài)調整教學內容與速度。教學的進行仍然按照進度的安排來完成,但在每一堂課的時間內施行更有效率的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在高效課堂中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它是教學轉型的催化劑。學生經(jīng)由即時反饋器(IRS)回應教師的課堂提問,這些原始反饋數(shù)據(jù)真實反應學生的內在思維。教師透過使用簡單的科技,實時匯集與分析學生想法,結合教學策略,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針對性的對于問題深入探討,不僅提高課堂參與度,更可有效調動他們的思考力。上杭一中的〈533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哈佛大學的〈同儕教學法〉等,都是這類課堂的典型范例。
建立合作意識的團隊合作學習課堂
團隊合作學習(TBL)課堂主要以小組活動為主,教師給予小組一個個問題,團隊成員透過一起分析問題、討論解決方案、針對重要概念深入對話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概念,初期可以由老師講述,慢慢地轉成由學生自學的方式來建立。
一般基本的TBL課堂是每一位學生使用反饋器,但每一組則共享一臺平板電腦,透過科技的共享,學生自然而然地熟悉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教師無須刻意安排,即可讓學生養(yǎng)成團隊合作的習慣。
科技共享讓學生自動養(yǎng)成小組合作習慣
任務驅動的學生中心課堂
學生中心課堂對學生自學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學方式主要是老師設計難度較高的任務,學生必須具備完整的基本概念,綜合應用這些概念才能完成老師所指派的任務,或稱為項目(project)。要注意,教師要設計好的任務(problem),而不是比較簡單的問題(question)。
由于這類課堂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應有的基本概念,而這些概念的獲取必須靠自學,而不是教師講述,因此科技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伙伴,它必須符合"電子書包"教學的5R要素,也就是電子閱讀(Reading)、搜索研究(Research)、互動反饋(Response)、教學診斷(Report)和補救學習(Remediation)。教師則要在網(wǎng)上布置學生自學所需的媒材,包括文檔、動畫、視頻等,并有自我監(jiān)控與記錄學習歷程的網(wǎng)站服務。
科技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每一位老師都有個人長久時間養(yǎng)成的教學習性,要進行課堂轉型絕對無法一步到位,而是要按部就班,因勢利導。善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有助于減少轉型期的陣痛。而所謂“學生中心”的課堂,除了時間分布上教師講述的比重必須越低越好,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否養(yǎng)成足夠的自學能力,以及與人協(xié)作的習慣。在“教師中心”的課堂中,教師常常力有未逮,無法照顧到全體。唯有徹底轉變課堂型態(tài),才能讓每一個學生對于學習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教育質量才能真正提升。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