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今天,我想聊聊我對中國教育的判斷和展望。我以兩重身份聊這件事。一是多年教育的親歷者:我從小學到博士(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yè),經歷了22年中國公立教育系統,一直在觀察、追問、思考;另外是三歲半女兒的媽媽,在兩年之后,也要給女兒報名加入國內的教育系統,因此也會權衡。
有人會問:中國教育系統是不是很糟糕?你會讓孩子從小出國讀書嗎?
首先,我并不認為中國的教育系統是糟糕的或者失敗的。我完全不這樣想。
從內容設置上講,中小學的系統性學科設置還是很嚴謹,打下的基礎也扎實,讓學生有比較好的基礎進入高等教育。重視語數外也是合情合理的,北大哲學系一位教授在《理想國》課上說:“閱讀能力和邏輯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語文數學完全沒毛病?!?/p>
從形式上講,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雖然僵化,但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憑能力脫穎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對大學的贊助,即使窮學生機會在變少,但有錢人也不能隨意操作。
其次,我也觀察到中國的教育體系一直在革新。有的時候革新的方向是好的,有的時候革新的方向矯枉過正,或是帶來新問題,但總體而言,革新一直在進行,并沒有停滯不前。減輕學生負擔、調整選課制度、擴大自主招生,教育部門也一直在出臺新政策,并不是鐵板一塊。
但是,我心里也非常清楚,中國教育系統仍然有比較嚴重的問題。這問題并不像作業(yè)多、考試制度僵化這樣一眼就能識別出來,它更難量化,但在我看來,它的影響可能更大一點,甚至影響到學生和整個國家未來成長。這個問題也是令我自己深有觸動、想要投身教育領域的重要理由。
那么我心中的、中國教育系統最為欠缺的,究竟是哪一點呢?
一個視角:來自以色列的對比分析
一年多以前,我和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年輕創(chuàng)業(yè)家聊教育,他談到很多事情,給我全新的知識和啟發(fā)。
他首先講到猶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幼兒教育。他說猶太民族重視閱讀經典和提問、辯論,小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相互辯論,師長會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問“誰同意這個觀點,誰反對這個觀點”,同意觀點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對觀點的孩子要反駁一二三,然后,支持一方再對反駁一一給出回復。這樣的辯論是對分析問題和邏輯思維的很好訓練。
他接下來講了他對中國和以色列教育系統的觀察。他說,以色列的教育從小就非常自由,只上半天課,剩下半天就自由活動,而且對孩子的興趣非常支持,壓力也不大。這樣的環(huán)境非常適合天生的strong kid(優(yōu)勢兒童),因為這些孩子的學習是自我驅動,學習也比較輕松,總是自己去尋找想學的新東西,充滿新的想法,需要空間去實現。
因此以色列經常能出各個領域中的杰出人物。以他個人為例,他9歲起開始自學編程,父母一點都不懂,他完全自己從計算機上尋找資源學習,后來二十幾歲就有成功創(chuàng)業(yè)經驗。
但是,他說,以色列的這種教育制度,太多靠個人推動,對于很多資質不高的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平庸,甚至成年后的基本教育素質都較低,因此從大眾來看,教育成果并不高。這一點和中國教育系統正好形成對立:中國的教育系統,很少給出眾的孩子額外的自由度,但是能保證絕大多數學生最終的結果達到一定標準。
因此,在他看來,中國教育的集體性應該和以色列教育的個體性互補。
他的這番話,給我很多觸動,其中也有不少共鳴的地方。中國教育系統,并不鼓勵特立獨行,如果你資質過人,要么跳級、升班搶跑;要么要求你照顧大家的步調,做一樣的事。并不會因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領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學會了就想去玩?不聽課?門兒都沒有。
這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從老師到家長都相信,教育就是學好課內知識,考試考好,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有余力,想要擴大學習范圍,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學高年級的課本。也就是說,缺少廣度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單線上趕進度。父母和老師并不相信,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完全可以玩出自己的世界,在學校課本之外,還有廣闊的天地可以去探索。
中國的教育,并不利于資質較高的孩子。教育系統均值比較高,最終學生的差異不大,即使是最好的學生,一生的成就也就考試好;
以色列的教育,差異比較大,靠學生自身的天賦和興趣,有自我推動力的學生,天空沒有上限。
一個對比:來自美國的小學教育
最近和一位在美訪問學者交流,她的女兒12歲,在美國小學讀了一年多,目前六年級。她對比中國和美國的小學教育,發(fā)出感慨:美國的小學學這么多看上去沒用、但真正有用的東西啊。
她指的是什么呢?我詳細詢問了一下。原來她女兒上的小學有四大主科,比重差不多,分別是:數學、語文(即英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后兩者是國內小學很少有的。
其中科學按照主題探究世界,她女兒學習“水”已經學習了快一年,就一個小小的“水”,展開許多方面,從生活用水,到整個世界的水循環(huán),還有與食物、工程有關的各種各樣的水,她女兒小學就已經知道了不少化學概念。
社會科學學什么呢?她們用一年的時間“繞世界一圈”。學習世界各大洲各國文明,前兩個月剛剛學過中國,學習了中國古代各個王朝和皇帝,還有風俗和科技,這個月開始要學習非洲了,從氣候、地理到各國文化。她們還要寫自己對不同文化的觀點。
為什么她認為這些知識是“看上去沒用、但真正有用”呢?因為她覺得這些知識和周圍的真實世界相關,而且教會孩子思考問題的能力。
這讓我想起我在英國讀書的一年。我從9歲到10歲跟隨父母到英國一年,在當地讀書。讀的只是普通公立小學,也不在富人區(qū),更離英國的傳統貴族教育很遠。但就是這個破破的公立小學,我們在大半年的時間里,走過了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人體百科和鳥類百科。每一個主題下,我們會閱讀、繪畫、做習題、做設計、寫文章。最后沒有考試,而是每人都會做一大厚本“成果”,包含自己在此主題下做出的所有內容。
所有這些學習和成果,了解水的知識、鳥類知識、希臘知識和人類知識,對于參與國際競賽都沒什么幫助,對我們中國父母在意的高考或者美國標準入學考試也沒什么幫助。那么他們?yōu)槭裁椿ㄟ@么多時間學呢?這些知識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呢?
有沒有用,要看在學校里還是學校外。有很多知識,對于標準化考試不一定有用,但是對于真實世界的真實生活,卻是用處極大。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常常距離真實世界很遠,以至于學生常有“為什么學”的困惑。化學課上學了很多物質的化學式,學了配比化學方程,學會了看瓶瓶罐罐的小圖,但是這與生活有什么關系?不知道。于是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然而另一種學法是反過來,先了解真實世界,理解真實世界是如何運作的,有什么現象、規(guī)律和困擾,然后思考解決方法的時候,遇到了化學公式。這個時候的化學公式是直接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的,將來走入真實世界,可以直接調用學過的知識來運用。
小學學科學有什么用?不是為了升學,而是從小建立未來科學家、工程師、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家的思維方式,從小學會從周圍的世界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從小學習各國文化有什么用?不是為了升學,而是從小建立未來社會學者、政治家、媒體和文化人的思維方式,從小學會理解文明的淵源和傳統,懂得與國際世界溝通。這些學習建立的視野和思維方法,可以直接帶入長大后的工作生活。
這是中國教育系統的另一項缺失:過于注重紙面上的標準化題目,缺乏學習真實世界。我們特別重視考試的記憶和技巧,但周圍的世界什么樣?孩子不知道,父母和老師也不重視。我們常有一種“高考之前,活在真空里”的感覺,對大世界沒感覺,也不知道時代面臨哪些問題,需要我們做什么。這讓我們在各種競賽中領先,但卻茫然無措踏入職業(yè)選擇。
我們的教育,強在哪里,弱在哪里
第一節(jié)說過以色列的教育。以色列的教育只是更大范圍猶太人教育的縮影。猶太人至今出過189位諾獎獲得者(其中180位科學、文學和經濟學獎獲得者,9位和平獎獲得者),以色列建國短短幾十年,已有12位諾獎獲得者。
為什么猶太人的教育如此能孕育大師?依不少國人當今的想法,一切都是財富的結果:猶太人能掙錢,因此猶太人能得大獎。按照這樣的思維模式,所有杰出成就都是金錢的堆積和金錢的幕后交易。但如果抱著這樣的偏見,而不去誠懇學習其他民族的思想精華,那么將永遠沒有思想提升的源泉。
除了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猶太民族的家庭和教會教育。猶太人家庭教育有兩個特征,是孕育杰出智慧的源泉:
其一是猶太人至今極為重視經典閱讀,而閱讀是最重要的智慧來源。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像文字這樣傳遞思想,重視經典閱讀,就是重視思想綿延。
其二是猶太民族的教育重視疑問和思考。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鼓勵提問、質疑、探討、辯論。孩子需要思考和辯論經典中的問題,包括上帝創(chuàng)造宇宙、人類、猶太民族的故事,其中隱含大量關于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規(guī)則的問題。經常探討這些大問題,讓孩子學會去思考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科學和哲學。
這對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
在我看來,中國的教育系統已經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了,但是缺的恰恰是一些靈魂性的東西:超越的思想。
我們的教育強的是什么呢?是技能訓練。從一年級到大學,我們都強調把基礎打扎實,先不管為什么學習一個知識,先把它學好。無論是數學物理大量做題,還是語文英語的勤懇背誦,都是“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把所有精力放在技能提升上。學習的明確目標是提高成績,提高成績的目標是考學,考學的目標是穩(wěn)定工作,穩(wěn)定工作的目標是提高收入。經過這一整個過程循環(huán),一個人苦得蛻了一層皮,也總算是熬出來,家和萬事興,再把這套吃苦的哲學灌輸給孩子。
那我們的教育弱的是什么呢?是理想境界。一個人接受教育,最終的目標是什么?學習想要達到的境界是什么?為什么不辭辛苦爬山,山頂究竟有什么風景?我們接受教育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什么?
這些問題都沒有回答。
如果我們給教育描摹的目標就是好工作和掙錢,最理想的實現也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掙很多錢。比這個更大的目標是自己創(chuàng)業(yè)或者做生意成功,經濟上的成功無疑更大,但僅此而已。比這個還大的目標就是為了中國命運救亡圖存、振興單一民族,這個宏愿很了不起,也很寬闊,但是放在世界范圍仍然只是一國之夢,產生不了引領全人類的杰出人物。
真正的杰出人物是怎樣產生的呢?杰出的歷史人物,國籍民族家庭背景各異,成長路徑也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通的核心的指引:解決人類和世界的問題。
解決世界的問題,是在我看來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標。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不是因為學習才能獲得進大公司的能力,而是因為學習才能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成為更好的人類。
牛頓是如何產生的?他的目標并不是在中央造幣局找一份好工作,而是試圖用數學解釋整個世界運動的原因。
達爾文是如何產生的?他的目標并不是拿一份水手的好工資,而是在紛繁復雜的動植物中找到共通的特征。
艾倫·馬斯克是如何產生的?他的目標并不是找一個微軟的鐵飯碗,而是不斷想探索新的方式,解決人類陸地交通、太空交通問題。這些人物,也沒有為英國或南非的民族強盛而學習,他們要解決的,是屬于全人類的大問題。
解決人類大問題,才能成為影響世界的杰出人物。這正是我們的教育中往往缺的一環(huán)。人類有什么大問題?世界有什么大問題?很多人面對這兩個問題是回答不上來的。
中國在過去落后挨打的年代,能夠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和富強問題已經很了不起,但是我們目前已經重新回到世界巨人的舞臺,這就需要有世界級人物,不僅僅懂得讓民族不受人欺負,而更懂得站在世界的舞臺上,引領人類向前。
偉大的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質、萬物的終極規(guī)律、人類文明的由來、歷史的原因、科學的方向、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人類的相處方式、世間苦難的救贖、更理想的社會變革。
偉大的企業(yè),愿景是為人類開發(fā)新的能源方式、創(chuàng)造新的出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溝通方式、尋找更好的計算方式、解決人類的食物與安全問題、產生更具有想象力的事物。
解決的問題越屬于全人類,最終的成就也就越代表一個民族。
在我看來,我們的教育,所缺的就是這樣一種“Think Big, Think Deep”的超越的思想。技能訓練當然是重要的,若沒有過硬的技能,什么境界也達不到。但是只有技能訓練,沒有思想引導,最終只是盲目奔跑。我把這種教育叫做一種“有腳無頭”的教育,腿腳肌肉鍛煉得格外強壯,就是沒有方向,一直在等著有個人給自己指點方向,“讓我去哪兒就去哪兒,比誰跑得都快”。可是究竟想去哪兒呢?說不上來。
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極端,“有頭無腳”的教育:一些人讓孩子退出學校,但是并沒有給孩子足夠指導,講究不學習,不接觸知識,自己在世界中悟道,這種狀態(tài)人確實可能想一些大問題,但是容易云山霧罩,不懂現代知識體系有什么深刻之處,最終停留在空談,做事的行動力也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與行動。思想是為人生尋找方向,行動是讓自己到達目的地的工具。愛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對光速飛行的思考,他的行動是他在學校不斷尋找的數學工具,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太側重后者,偏偏缺了前者。
有靈魂的教育目標是思考和創(chuàng)造。而思考和創(chuàng)造獲得的收益,只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像牛頓或馬斯克這樣的大人物,是另一個世界的天才,我家的孩子可沒這天賦,能夠自己養(yǎng)活自己就不錯了,想大問題有什么用,離我們太遠了;我們小時候也沒學過什么世界的本質、文明的起源、人類的規(guī)則,不是也活得挺好的。
父母的想象力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于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飛到高空?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一代一代培養(yǎng)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學生,但總是難以培養(yǎng)出影響人類的大師級人物。成就的天花板是想象力,不要讓我們的想象力局限孩子的未來。
Think Big。谷歌內部成立一個X-lab,谷歌對其的唯一要求是,解決10億人以上的問題。不管做什么領域都可以,但前提條件是必須思考的是全人類問題,至少惠及10億人以上。這種思想是偉大成就的前提。
這種思想不僅僅對一小撮資質超群的天才人物有效,事實上,它對于促進所有人的學業(yè)事業(yè)都有效。你只有有極強烈的問題思維,才能有學習動力;你只有有極廣闊的世界眼光,才能建立知識圖譜。最終也許解決不了人類的大問題,但一定能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Think Deep。你所設想的世界,是你最終能到達世界的最遠邊界。雄心壯志最大的問題也就是眼高手低,能力趕不上夢想的大目標,內心失落。然而眼高手低也強于眼低手低,若看不到遠方,就不可能走到遠方。思想的廣度和深度是導航儀,手里做的練習是速度輪胎,永遠讓思想為速度導航,而不要速度茫然亂闖到極限。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如果要問我,對于中國教育有什么期待,有什么革新的愿望,我的希望并不是推翻現有體系,而是希望給現有體系注入思想和愿景。
我們需要的是對現有扎實基礎教育的拓展。我們需要給現有的教育一片更廣大的天空,讓我們的孩子具備思考大問題的能力,以問題和思考引導未來的技能學習。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具備:
宏觀思想
讓孩子看得再遠一些,想得再大一點,以思想引領行動。希望他們不僅具備優(yōu)秀技能,更能從宏觀大局的角度選擇方向,讓優(yōu)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國際視野
讓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備思考人類問題的意識,未來做好準備走入國際舞臺,讓中國思考貢獻到整個人類文明,成為人類歷史真正的杰出者。
問題思維
讓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圖景,理解當前社會和未來世界的科技、文明與困境,學會思考問題。通過未來反推現在,通過對真實職業(yè)的理解,制定個人成長計劃。
跨界聯系
讓孩子能從生活具體的事物出發(fā),超越學科界限,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聯結、以小見大的洞察,能將生活具體事物與所學知識聯系在一起,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從廣闊、真實的世界舞臺出發(fā),帶著思考走入日常學習。視野與志愿會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理解學校的學習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應對人生;讓他們理解人類的問題和自己的問題,主動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與使命,從而對學習和成長獲得內在激情。
我們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星空是腳步的理由。
以上就是我們對教育的判斷與期望。中國教育系統有很多優(yōu)點,值得鞏固扎實,但缺點在于視野狹窄,過度強調技能、鉆研題目,并沒有給技能訓練以充足思想指引,以至于學生長大之后技能優(yōu)秀,但是對方向把握不足,選擇自我人生以及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有限,在世界舞臺的貢獻受到局限。
*作者介紹:郝景芳,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曾獲得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財富雜志40名40歲以下商界精英之一,《人物》雜志評選的中國十大人物,也是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她是一生寫故事的人,也是3歲女兒晴晴的媽媽。
本文轉自WePlan童行計劃,作者郝景芳。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