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楊東平:丹麥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何而來?

作者:LIFE教育創(chuàng)新 發(fā)布時間:

楊東平:丹麥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何而來?

作者:LIFE教育創(chuàng)新 發(fā)布時間:

摘要:丹麥令世界矚目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如何通過教育制度設計深深融入其文化基因的……

640.webp (2).jpg

丹麥的第二大城市奧胡斯與哈爾濱是友好城市。2013年,哈爾濱市六十九中的初三學生和奧胡斯市一所公立中學的9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PK。經(jīng)過閱讀、數(shù)學、團隊合作、創(chuàng)造力和英語能力的五輪競賽,丹麥學生僅贏得英語,哈六十九中學生以4∶1大獲全勝。

丹麥DR電視臺拍攝的《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的紀錄片在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北歐國家陸續(xù)播出,反響十分熱烈。哈六十九中于是在丹麥頗有影響,一些丹麥游客到哈爾濱后,會特地到學校門前合影留念。 

640.webp.jpg

DR電視節(jié)目的視頻

這幾乎是英國廣播公司(BBC)二臺2015年8月播出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的先聲。在那部紀錄片中,5名中國教師用中國方式所教班級的數(shù)學成績完勝英國學生。

兩部紀錄片的背景,都是2012年的PISA測試上海一舉奪冠,取代了原先世界第一的芬蘭。

紀錄片引發(fā)了激烈的討論。英國著名時事評論家西蒙·詹金斯激烈抨擊中國式教育如考試工廠,分數(shù)至上的教育并不關心孩子今后會怎樣生活。

的確,考試成績不能代表一切。關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依據(jù)常識就足夠了。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是當英國在引入中國式教學之時,中國的父母正在努力把孩子送到英國的私立學校和歐美的大學。

在丹麥,人們對PISA的關注度不高,對自己的排名也不甚了了。他們的自豪感自有來源:560萬人口的丹麥有13位諾獎得主,以“人均”計為世界第一,這顯然是比PISA成績更有說服力的。

丹麥為人類貢獻了不少著名科學家,如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尼爾斯·玻爾,電流的磁效應發(fā)現(xiàn)者奧斯特,第一個發(fā)現(xiàn)并測定光速的奧勒·羅默,第一臺磁性錄音機的發(fā)明者波爾森,發(fā)現(xiàn)原子核結構理論的本·莫特森,等等。玻爾創(chuàng)辦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使哥本哈根成為世界物理學研究的圣地。

640.webp (1).jpg

哥本哈根大學

這次由老牛基金會支持、在丹麥參加安徒生國際幼兒師范學院的教師培訓,一個新發(fā)現(xiàn)是現(xiàn)在風靡世界的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居然是70年代在丹麥的奧爾堡大學形成的,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奧爾堡方法”向全世界推廣。

這并不是全部。丹麥的科技創(chuàng)新、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能力同樣十分突出,為世界貢獻了諸多著名品牌,如藍罐曲奇餅干、嘉士伯啤酒、維斯塔斯的風力發(fā)電,航運巨頭馬士基船運公司、諾和諾德集團生產的胰島素、樂高玩具、杰克瓊斯(JACK & JONES)服裝、愛步鞋(ECCO)等等。

2015年,丹麥人均國民收入達6.1萬美元(美國為4.9萬美元、香港3.4萬美元、韓國2.1萬美元)。歐盟每年都要公布27個成員國的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報告,從2005年以來,丹麥和芬蘭始終排名第一第二。

事實上,丹麥、瑞典、挪威等北歐諸國的經(jīng)濟社會、教育、科技發(fā)展等十分相似,在創(chuàng)造力上緊隨甚至超越美國的趨勢十分明顯。北歐的福利社會和教育制度,由是顯現(xiàn)出有些神秘的魅力,吸引著各國的探究者。

對于中國人而言,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這種高度公平、幾乎沒有特別富的富人和沒有窮人的社會,為何并沒有出現(xiàn)效率低下、“懶人”橫行的弊病,而且還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力?

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究竟從何而來?

關于“芬蘭教育第一”的“揭秘”之作已經(jīng)很多,看得到的多是外顯的事實,諸如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教育投入、良好的師資水平和條件保障等等。北歐各國承擔著公民從義務教育到大學及各類職業(yè)技術學校、成人和繼續(xù)教育幾乎所有的教育開支。

丹麥和瑞典教育經(jīng)費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世界最高水平。這無疑都是國家創(chuàng)造力的必要條件,但僅僅是必要條件而已。

在我看來,這種具有民族性的旺盛的創(chuàng)造能力,必然還有另外一些重要的教育和文化原因。

首先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對社會公平、經(jīng)濟增長、科技進步所具的奠基性作用和長遠意義,在我國還是個需要論證、許多人將信將疑的理論,在丹麥早已是基本現(xiàn)實。

丹麥是世界上普及基礎教育最早的國家之一,在1814年就宣布實行7年義務教育;1973年實施9年免費的義務教育。就創(chuàng)新人才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而言,普及教育就是營造每一個人可以生長發(fā)展的豐厚土壤,用陶行知的話說,就是“不至于埋沒那些散落在民間的瓦特、愛迪生”。 

芬蘭的一位校長對來訪的中國老師說:我們的情況不一樣,中國人口太多了,只要挑好的培養(yǎng)就行;而在我們國家,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

這就是中國和北歐教育關鍵的區(qū)別所在:是面向少數(shù)人,選拔一些尖子,還是關注大多數(shù)學生。對每一個學生的尊重,善待每一個學生,直抵現(xiàn)代教育的真諦。

經(jīng)常有人說,由于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只能如此云云。在丹麥,我們看到了這一似乎非常理想化的教育的實現(xiàn)方式,可以說是教育的化境:一種不競爭、不比較、低控制、低評價的教育,一種自由寬松、自然生長的教育。

在丹麥的幼兒園,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課程,除了玩還是玩。通過游戲、活動和玩樂來保護和涵養(yǎng)兒童的身體和心智,不用過早的知識教育透支兒童的智力。

小學同樣是輕松快樂低難度的。我們參觀的一所公立學校,每天的學習從全校學生的歌唱開始,是隨時令、節(jié)慶選擇的民歌。這既給孩子一個愉悅的感受,也給遲到的學生進入的機會。

640.webp (2).jpg

丹麥的小學除了語文、數(shù)學、科學、音體美等基本課程,還有視覺藝術、宗教(多元文化教育)等課程,而且十分重視培養(yǎng)動手能力。烹飪課、手工課、縫紉課、木工課貫穿小學的各個年級,并不是國內點綴性、展示性的“素質教育”。

它不僅是讓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通過手腦并用打開孩子的思維,并且開啟初步的職業(yè)認知。當我看到四五年級的女生在做木工、男生在認真地編織毛線或縫制包袋時,內心是很震撼的。

640.webp (3).jpg

丹麥小學的課外作業(yè)很少,通常是閱讀20分鐘課外書籍之類。六年級的學生每天有半小時的作業(yè)。教學難度相對也較低。我們看到小學五年級的數(shù)學課本,內容是三位數(shù)的加減法和乘法口訣。

難怪奧胡斯的中學生競爭不過哈爾濱的學生。其實這是西方教育的常態(tài)。以PISA測試為例,15歲學生的數(shù)學試題,在上海的教師看來基本是小學水平,小菜一碟。

640.webp (4).jpg

與之相應的,是低評價甚至不評價的教育,完全不用競爭、考試、排名來評價和壓迫兒童。沒有三好學生,沒有比較和標簽,在九年級之前幾乎沒有考試——其實不是真的沒有,只不過學生是感受不到的。

小學生的“成績單”沒有分數(shù)、沒有排名,也沒有老師評語,而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四個格子分別填寫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和“最希望學的事情”。9年級、10年級的科目考試,包括書面的和口頭的,采用7級評分制。

丹麥的家長從不將孩子與別人比較,認為孩子的自由成長、個性發(fā)展才是最重要的。當然,人家也沒有讓家長心驚肉跳的“家校通”,天天通報比較孩子的不同表現(xiàn)。

低難度、低評價的教學,是基于對小學教育功能的認識:不追求掌握更多知識,因為那是學不完的;重要的是交往與溝通的能力、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以及學習方法的掌握。

還有一個潛在的目標,就是保持孩子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而不是用高難度的知識過早地將孩子壓垮。所以,丹麥的中小學生有充分的業(yè)余時間打球、游戲和交往,發(fā)育良好,幾乎沒有近視眼,沒有厭學,人家根本就不搞什么“起跑線上的競爭”!

對老師也沒有評價。既沒有評課、也沒有評優(yōu)評先,沒有職稱評定,工資差別主要取決于年資。這是基于丹麥的“信任”文化:每一個老師都很好,沒有不好的老師。

在哥本哈根坐地鐵,我們體驗了一回信任的文化:從進站到出口居然全程沒有檢票,這讓習慣了被不斷安檢、查票的我們很不適應。

保護童年就是保護民族的未來。丹麥式養(yǎng)育方式培養(yǎng)出的孩子心理安全指數(shù)高、適應性強、幸福指數(shù)高是公認的;但創(chuàng)造力還有另外一個來源:強烈的興趣和愛好!

丹麥教育的確構建了這種興趣至上、充分選擇、有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制度,是令人嘆為觀止的。

小學六年級的第一次“分流”有3個選擇領域——

  • 語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我們了解世界;

  • 自然與科學(nature and science):我們探索世界;

  • 表達(performance):我們推動世界。

學校會組織學生到不同方向相關的工作環(huán)境參觀,與家長一起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講解和討論,最終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學生可以選取兩個方向體驗數(shù)周后再加以確認。9年制義務教育之后,可以直接讀高中,也可以直接就業(yè)。

丹麥人不迷信文憑,據(jù)說初中后選擇上高中的不足50%,更多學生選擇去職業(yè)學?;驈氖伦约合矚g的工作。

還可以選擇讀10年級。10年級是丹麥教育的特殊之處,是非強制性的,為有選擇困擾的學生提供的一個過渡期,幫助他們自我調整,尋找自己的興趣方向。大約有一半的學生會選擇上10年級。

高中分普通高中(Stx)、商業(yè)高中(Hhx)、技術高中(Htx)和預備高中(Hf)。后一類為兩年制教育,招收的是受過10年義務教育的學生。

此外,丹麥還有一種專門針對8至10年級學生的寄宿學校,名為Efterskoler(繼續(xù)教育學?;蜓a習學校),課程的重點通常是社會學、體育、音樂、自然或生態(tài)等。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未進入社會卻難以與家長溝通,寄宿學校成為一個“庇護所”,讓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與同齡人生活,在朋友之間充分溝通,加上老師的引導,幫助學生順利地面對青春期。一般學生會選擇在Efterskoler就讀一年。

在高中之后,還有一年的“間隔年”,很多學生會空出一年的時間外出工作、旅行,體驗社會和思考人生,確定未來的學習或職業(yè)方向。據(jù)統(tǒng)計,75%的丹麥學生會選擇“間隔年”。

如果讀職業(yè)學校乃至工作后還是感覺不適合,丹麥還為這部分人設置了成人高中,學制一般為2年,畢業(yè)后同樣可以申請大學。

這種選擇可以持續(xù)到成年,幫助每一個人不斷地認識自我,找到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向。

640.webp (5).jpg

丹麥有一種面對17歲半以上成人、從事非學歷短期教育的“民眾學院”(Folk High school),幫助有生活困擾的人重新激活自己。高福利的社會保障,使人員流動和更換工作比較容易,也是有利于選擇的一個原因。

衣食無憂,做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事,內心愉悅而幸福,那創(chuàng)造力能不噴涌爆棚嗎?那是為稻粱謀、或者用鞭子抽著趕著的狀態(tài)能比較的嗎?

我想,這就是一個熱愛手藝的木匠,能夠打造出樂高這樣的國際大品牌的原因。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LIFE教育創(chuàng)新”,作者楊東平。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轉載文章,原文:LIFE教育創(chuàng)新;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LIFE教育創(chuàng)新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楊東平:丹麥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何而來?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