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克在小學期間的成績不好,還曾蹲過一次班。小學老師因此不看好他,在畢業(yè)時推薦他去上主體中學(Hauptschule,主要對接職業(yè)教育,在德國四類中學中社會聲望最低)。但是,布拉克的父母沒有聽從學校的建議,而是將他送入了哥廷根的一所總合中學(Gesamtschule,在德國四類中學中社會聲望僅低于文理中學)。
入學后,失去自信的布拉克覺得自己將來一事無成,自暴自棄,經常調皮搗蛋。但是,這里的老師并沒有懲罰他、疏遠他,而是試著理解他,問他為什么會這么做,并不斷鼓勵他,對他說,“如果努力一定可以學有所成”。最終,布拉克在這所學校找到了對自己的信心,成了一名好學生,并立志在大學畢業(yè)后成為一名教師。
這所中學就是喬治·克里斯托弗·利希滕貝格總合中學(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Gesamtschule)。在這所中學,還有許多類似布拉克的“差生”。在上小學時,他們的老師不相信他們日后有能力取得文理中學的畢業(yè)證書(即進入綜合性大學的入學資格),因此推薦他們去上主體中學,將來參加職業(yè)教育。但他們的父母都沒有聽從小學教師的建議,而是將他們送到了這所中學。最終,他們在這所中學“逆襲”成功,取得了大學入學資格,證明小學教師當初對他們的判斷是錯的。
盡管收取了許多成績不佳的學生,這所中學在全州統(tǒng)一的測試中,仍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2010年,全州最優(yōu)秀的學生(平均成績0.7分)就畢業(yè)于這所學校。25%的學生以“優(yōu)秀”的成績畢業(yè)。2011年,利希滕貝格總合中學獲得“德國學校獎”,成為該年度的德國最佳學校。
位于北威州的朔爾兄妹文理中學(Geschwister-Scholl-Gymnasium)是一所實行全納教育的學校。在這里,正常兒童、智力超常兒童、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殘疾學生、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患有罕見疾病的學生、還有來自問題家庭的學生都在一起學習。
該校負責個性化教育的教師認為,如果我們的學??梢耘囵B(yǎng)好有天賦的學生,也應該可以教好殘障兒童。這所學校在招生時不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原則上對所有的學生開放,特別是對于那些在其他學校遇到問題的學生開放。盡管這樣,該校學生的學習成績仍高于北威州的平均水平,幾乎沒有留級的學生。在過去10年中,在713名學生中有711位學生拿到了文理中學畢業(yè)證書(這是進入德國綜合性大學的文憑)。
考慮到學生們的起始條件,這所學校簡直創(chuàng)造了奇跡。該校在2014年獲得“德國學校獎”,成為該年度的德國優(yōu)秀學校。他們成功的秘訣是個性化教育。該校校長表示,我們不進行篩選,而是做診斷,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優(yōu)缺點,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促進工作。
在巴門總合中學(Gesamtschule Barmen),三分之一的學生具有移民背景。在五年級,甚至有一半的學生具有移民背景。這意味著許多學生在德語方面存在缺陷。這所學校所在的烏坡塔爾市是德國負債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所在的城區(qū)也是社會問題突出的城區(qū)。學校有1/3的學生來自失業(yè)者家庭,依靠社會救濟生活。超過一半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許多來自移民家庭和失業(yè)者家庭的孩子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學習上的幫助,還常常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
盡管學生有這么“差”的起始條件,但這所學校的教師還是通過提供更多的德語課程,更多的工作時間投入,成功地幫助這些學生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成績。入學時,雖然僅有17%的學生獲得了文理中學的推薦(即學習成績優(yōu)秀),最終卻有60%的學生升入文理中學高中階段。在全州范圍內的測試中,這所學校的學生也考出了比其他同類中學更好的成績,高于該州的平均水平。2015年,該校獲得“德國學校獎”,成為該年度的德國最佳學校。
以上這三所學校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能把各方面條件不理想的學生(“差生”)教好,也都獲得了“德國學校獎”(der Deutsche Schulpreis)。這并非出于偶然?!暗聡鴮W校獎”由羅伯特·博世基金會和海德霍夫基金會聯(lián)合設立,自2006年以來每年評選出1所年度最佳學校和4至6所年度優(yōu)秀學校,并由德國聯(lián)邦總理、總統(tǒng)或者外交部長親自向獲獎學校頒獎。這是德國目前要求水準最高、獎金額也最高的學校競賽獎項。
在評委會擬定的六項評價標準中,能否成功應對學生多樣性所帶來的挑戰(zhàn),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標準。而且這種多樣性不只是體現(xiàn)在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差距上,還體現(xiàn)在學生在種族、語言、宗教信仰、家庭出身、身體健康、學習興趣等多方面的差異上。一所學校只有在應對學生多樣性挑戰(zhàn)方面有良好的表現(xiàn),才有可能獲得德國學校獎,成為德國最佳學校。
評委會之所以將應對多樣性列入評選標準,是因為德國學校沒有篩選學生的自由,它們不得不去應對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和異質性,并用教育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應對教育現(xiàn)實的復雜化,以充分照顧每個學生的特點。與德國相比,我國總是傾向于用簡單的方式應對復雜的教育問題,例如把學校分成不同的等級,把學生分入不同的班,生成一個均質性群體,以便實行統(tǒng)一化的管理和教學。但社會現(xiàn)實是復雜的、多元的,任何簡單化的處理方式都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生硬切割,必然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當然,德國在評定最好的學校時,并非只看學校在一個方面的表現(xiàn)。除了上面提到的應對多樣性挑戰(zhàn)之外,還要看:(1)教學成就,即學校在核心教學科目、藝術、運動領域或其他領域所取得的學生培養(yǎng)成就(以其自身的起點來衡量);(2)課程質量,即看學校是否讓學生獨立負責其學習,是否促進深度理解式學習和以實踐為導向的學習,是否持續(xù)性地改善課程等;(3)責任,即看學校是否讓學生在課內外民主參與決策、獨立提出倡議、是否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精神;(4)學校氛圍、學校生活和校外伙伴,即看學校是否有良好的校園氛圍,充滿激勵的校園生活,學生、父母和教師是否樂于去學校,學校是否與校外機構和個人建立起積極的合作關系;(5)學習型學校,即看學校是否實行民主領導和管理,鼓勵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師合作,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持續(xù)性地進行自我改善。
德國的經驗顯示,在評價一所學校是否優(yōu)秀時,不能只是看它能否將尖子生教好,還要看它能否把各方面條件不理想的學生也教好。因為把尖子生教好并不稀奇,他們本就優(yōu)秀。只有把這些“差生”也教好,才是真正的好學校。這就是德國學校獎評委會的價值標準。
此外,在對“好”的定義方面,當然不能僅僅把學習成績好當作好的標準,還要看其他的標準,例如:學校有沒有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自主,學會團隊合作,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幫助他人,學會理解和包容異己、與異己和諧共生等。因為這些都是他們在未來多元化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
德國的學校正在這么做,這是因為德國人知道,學校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考試,而是為了讓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如果我國的教育繼續(xù)以通過高考、而不是以適應未來的生活為導向,教育評價繼續(xù)以考試成績、而不是以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準繩,那么我們的教育在根基上就產生了偏斜。而在一個偏斜的根基上,人們很難再擺正任何東西。這不正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難以解決教育困境的一個癥結所在嗎?(作者孫進,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 本文修改版刊登于《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25日,環(huán)球國際教育版,標題是《德國:把“差生”也教好才是好學?!?。圖片來源:Robert-Bosch-Stiftung.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德國研究者 ”,作者孫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