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翻·VIEW】是芥末翻在周三推出的全新版塊,旨在向讀者推出最新的全球熱點教育資訊、教育相關人士的重要觀點。VIEW全球教育,體驗精彩視野!
原文:Why Are We Still Personalizing Learning If It’s Not Personal?.作者:Paul Emerich France. 來源:EdSurge. 譯者:笨笨馬甲. 編輯:爾瑞.
個性化學習在校園中得到大力推廣,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標準化課程和教學實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而個性化學習是針對舊時課程和實踐的一次改良。作為一種理想化學習方式,個性化學習旨在提供依照每位學習者偏好和興趣量身定做的教學操作,并循序漸進地滿足各位學習者的需要。
可是,雖然我們的初衷是好的,但個性化學習在實踐中卻總是達不到我們的理想目標。細究原因,我想那是圍繞在“個性化”周圍的錯誤想法導致的。
因為“個性化”強調關注每個個體的需求,我們有時會假定,一個孩子的教育就應該被個體化。因為這樣的假設,我們有了現在基于網絡的、適應性的科技。這些技術直接為我們的孩子,將課程個性化。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們直接將平板電腦放在學生面前,讓技術去做教學工作,而人們還稱之為“個性化學習”。可真正的個性化學習絕不是這樣。
我們沒有認識到的是,個性化學習帶來的回報實際上正在減少。隨著個性化程度增加,潛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性也在增強。當教室中個性化的基礎模式變得高度個體化,課程過度由技術驅動,我們會發(fā)現我們的孩子被放在了各個不同的孤島,課堂由此失去了聚集的意義。當我們將聚集的意義奪走,我們也同時奪走了孩子們從伙伴身上學習、通過伙伴進行學習,以及與伙伴一起學習的機會。我們奪走了他們通過偶然和無意識的互動,進行社會情感學習的機會。我們限制了孩子們通過有意義的對話和論述進行學習的時間。從本質意義上說,一些條件能讓人們的學習狀態(tài)真正徹底地個性化,而我們卻首先奪走了這些至關重要的條件。
Image Credit: Paul France
除此之外,當技術被卷入,事情有可能會變得更糟。一些工具被游戲化,用讓人上癮的方式獎勵用戶行為。他們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們渴望“平板時間”,將動機停留在得分和達成等級這樣粗淺的層面之上(這并不見得比過去的打分系統強)。在孩子的幼兒時期,某些技術甚至會潛在阻礙幼兒執(zhí)行能力和感知覺的發(fā)展,等孩子長大,讓他們變得自律或保持秩序就會變得相當困難。
所以如果這是件很糟糕的事,為什么我們還要繼續(xù)做下去?答案很簡單——也有些令人不悅。
我們繼續(xù)這樣做,是因為這樣的方式對于我們而言更簡單。
在過去一年里的幾乎每一天,我的學生都會找我花時間在ST Math上,它是一個基于網絡的、自適應數學教學工具。他們問我的東西實在太多,以至于我決定寫一篇具有說服力的文章,來談談為什么我們需要找到更好的工具來學習數學。他們對這個個性化學習工具的沉迷,讓我的文章吸引了眾多關注,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你們?yōu)槭裁凑J為人們會想要用這些軟件?”我問班上的學生。
我的一個學生脫口而出,“用軟件的話,我們的父母就不用再協助我們的作業(yè)了”。
我坐在那兒,被這個三年級學生的直覺捕捉驚呆了,他的直覺正是個性化學習項目所覺察到的用戶痛點之一:家長(和老師)覺得這樣更簡單。當我們使用一個能代表孩子,將他們的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工具,它讓我們覺得似乎做成了什么事。它幫我們覺得我們似乎又邁出了一步,我們孩子的學習就是被量身定制的——而且投入的是最少的努力和責任。但原因還不止于此。
我們繼續(xù)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確信,堅持這樣的做法,我們必會有收獲。許多這樣的項目都被設計運用游戲化技術。這樣做不僅會加大沉迷的可能性,同樣也會生成我們所希望看到的量化指標——通過這樣的指標我們相信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即使他們并沒有學有所成。
2017年一份來自蘭德公司的研究顯示,個性化學習實踐與數學成績3個百分點的提升相關,與閱讀成績的提升并無統計上的明顯相關。
使用個性化課程工具時,測試分數可能會突漲一些。但這就足以表明學生正以一種有意義的(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式在學習嗎?在使用一些工具后,成績會獲得短暫的提升,這一點都不讓人驚奇,特別是那些專門被設計用于模擬標準化測試的工具。
當我們下意識地設計工具,排除一些有缺陷的指標,去提取正面的結果,我們又會變成“坎貝爾定律”的受害者。當越來越多的度量指標被使用,他們會開始歪曲原先用于監(jiān)控進程的中間過程,即最初主觀的想法會影響實驗過程和最終實驗結果。本質上說,有缺陷的度量方式會生成有缺陷的教學過程(量化實驗一般都是先出于實驗目的,然后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法。如果衡量最終結果的指標出現錯誤,按照指標所設計的實驗具體步驟也會是不可靠的),至此將我們帶入到現代教育的一個充滿惡意的永恒話題:在真正改良我們體系的進程中,數據并不能帶來實際性的行動,數據是無用的。
技術產品對提高學生成績的潛在影響,在教學法、文化和社會因素面前略顯蒼白。實際上,John Hattie對超過800項研究進行元分析發(fā)現,與個體化(影響效應值=.23)或基于網絡的學習(.18)相比,學校和班級范疇的因素,比如教師效能(影響效應值=1.57)、反饋(.70),以及先天能力(.94)對學生成績有更大的影響。
除了這個很詳盡的研究調查,還有一個原因說明我們?yōu)槭裁匆^續(xù)“個性化學習”,即使它還沒有被證明是有效的。
那就是科技公司真的很擅長售賣技術。科技公司放在首位的是商業(yè)——然后才是教育。是的,科技公司經常發(fā)表一些有關服務孩童的崇高和高尚的使命愿景。但說到底,他們都需要掙錢來維持生存。那些背負著投資人的企業(yè)更是持續(xù)承受著壓力,他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利益最大化。
像其他公司一樣,教育科技供公司也需要制作和銷售產品,沒有買家和用戶,它們也是很難生存。這樣的情況轉而刺激它們產生一種反常動力,致使它們的產品與學生和教師真正需要的東西并不相合。如果有做生意的機會,幾乎沒有公司會退下陣來,即使他們知道他們的產品對這個學校來說并不是最適合的。
我知道這些,是因為我曾經就在其中的一家公司工作。
讓我們把話題轉回個性化學習。
不要誤解我:我并不是完全反對技術在我們教室里的使用。只是我相信,我們一些有缺陷的假設導致我們?yōu)E用了技術。我們假設一個孩子的教育越是個體化,就越是個性化。但事實并不是那樣。要讓學習變得個性化,它必須讓學習變得有意義、可遷移。而有意義、可遷移的學習只有當以人類連接為中心時才可以實現。當我們過度個性化學習——特別是當我們運用技術進行個性化學習時——我們正在讓我們的孩子變成一座座孤島。為了學習,我們將他們放在一個個專屬倉里,奪走了他們與另一個伙伴建立連接的機會。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我決定是否在我的課堂運用所給的技術時,我會有四個先決問題。這些先決問題只是:一個引導。它們并不是讓我完完全全用或不用這些技術,而是像石蕊試驗一樣讓我決定將哪些技術運用到我的課堂之中。
1 這個技術能幫助將復雜程度最小化嗎?
2 這個技術能幫助將教室里所有學生的能力和潛力最大化嗎?
3 這個技術能幫我們做到之前從未想象過的事嗎?
4 這個技術能維持或促進教室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嗎?
如果這四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似乎已經選用了一種以人之間的連接為中心的技術。如果沒有?那你也許會想重新考慮一下你選擇的這個工具。記住學習是一種人類的狀態(tài),這點很重要。如果我們將技術作為學習的中心,這對我們自己、我們的學生和未來世代的學習者而言,都是一種傷害。
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能夠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繼續(xù)誤用教室里的技術,或者,我們可以選擇使用能夠深化人性的技術。所有一切的選擇都取決于你自己。
>>聲明
本翻譯僅作了解之用,并非用于學術研究或商業(yè)決策。芥末堆海外翻譯社群的小伙伴們力求將關鍵理念與思想更廣泛地傳播至中文區(qū)域,故部分表達可能與原文有所差異。如需使用,請查證原文。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