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慢學校創(chuàng)始人余志海(安豬)受邀到第二屆中國創(chuàng)新教育交流會發(fā)表演講,以下為《走向社群的學習》分享文字稿。
為什么學習需要社群
經過了十幾年的學校生活,我們培養(yǎng)出了一種獨特的學習思維:超人心態(tài)。所謂超人心態(tài)就是:我們要掌握所有老師教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掌握得比別人更好。只要能做到這些,我就是一個好學生,我們就能夠得到獎賞和贊揚。而我的同學都是我的競爭者,都是我前進中的障礙。在一個好學生的世界觀里,學校即戰(zhàn)場,他人即對手。
但當我們進入到社會中,會發(fā)現(xiàn)真實的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我們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識和技能,而同時,我們卻需要更好地向他人學習。
例如,手機壞了,我們不會到淘寶上買個屏再買套維修設備,然后再下個視頻自己學修手機。我們會馬上跑到維修點,讓專家?guī)臀覀兘鉀Q問題,他們做得比我更快更好,而且說不定成本還更低。
又例如,當我們遇到帶娃的難題時,我們也不會拿起一本《兒童心理學》硬啃,而是直接上微信群或者親子論壇去提出問題,尋求他人的幫助。
再例如,當我們希望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時,我們也不會只是自己看書或報班上課,我們還會加入一些專業(yè)的論壇,向這個領域的大牛學習。我們本能地知道,書本和課程雖然能讓我們入門,但要解決實際的問題,還要大牛的幫助。
向他人學習,有可能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或者更快的解決問題。但我們對此知之甚少,我們對學習的理解和實踐,還停留在相對落后的階段。
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寫過一本書《心靈種種》,它講述了人類心智的進化史,而我發(fā)現(xiàn),這也恰好能描述學習的進化史。
丹尼特把心智的進化分為了四個階段:達爾文心智、斯金納心智、波普爾心智和格利戈里心智。
達爾文心智是基于遺傳進行學習的。生物通過遺傳產生變異,而當中只有極少部分的變異經過自然選擇得以生存,這部分留下來的變異就會再次通過遺傳而得到復制。
這種學習的成本代價極高,變異的十個后代中可能會有九個死掉,非常壯烈,我們把這種學習稱之為用生命來學習。
斯金納心智基于行為進行學習。生物體盲目地嘗試各種行為,其中某種行為產生了良好的結果,于是得到了“強化”,最后,這種生物就會發(fā)展出某種特定的行為。
這種學習的代價也不小,通常的結果是受傷,例如小孩子不知道開水壺是很燙的,當他摸過一兩次之后就不會再摸了。所以,我們把這種學習稱之為用身體來學習。
如果說斯金納心智是用身體來測試環(huán)境,那么到了波普爾心智階段,生物體學會了用頭腦來測試環(huán)境,也就是思維,這是人類特有的心智。波普爾心智會在頭腦中對行為進行預演,從而判斷是否有利,并選擇最合適的行為。到了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用頭腦學習,可以看到,這時候生物體付出的代價已經小了很多。
那么,這是不是終點呢?還不是,最后,我們還有格利戈里心智。擁有格利戈里心智的生物體不僅能思維,還能利用他人的經驗來進行思考。這種心智不僅會思考“我應當怎么做”,還會思考“面對類似的環(huán)境,別人是怎么做的”,并把這些知識納入到自己的思考當中。顯然,這大大拓展了思維的質量和深度,并有效地提高了思維的效率。
我們把這四種心智的進化過程放到一起,可以看到,我們在學校中接受大多是斯金納心智式的訓練,也就是胡蘿卜加大棒政策,做對了就獎勵,做錯了就懲罰,不管我們是否真正理解。而在我們的個人學習中,我們更多應用的是波普爾心智,也就是個體化的思考和學習。而對于如何向他人學習,也就是社群學習,我們雖然有本能的行為,但卻缺少相應經驗和方法,效果往往難以預測。
走進社群學習
如何走進社群學習?我有三個建議:
1. 更新認知
2. 建立或加入一個社群
3. 在社群中實踐學習
首先,我們要更新對于知識和學習的認知。
對你來說,知識是顯性還是隱性的?顯性的知識存在于書本當中,而隱性知識存在于人當中。例如,菜譜是顯性知識,我們可以下載、可以閱讀、可以照著它來做菜,但是,這不能保證你能做出大廚的水平,因為在大廚的技藝中有許多隱性知識,例如:如何判別食材好壞,如何控制火候等,大廚能做到這些,但往往說不清自己是如何做到的,這就是隱性知識。
知識是個體的還是社會的?這個在今天已經不是個選擇,因為我們把越來越多的知識存放于外部和他人,例如,我們會把朋友的電話號碼存在手機里而不是記住它們,我們相信大部分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搜索引擎或者知乎上找到,于是也不必費心去學習它們,我們也知道(盡管不擅長),組合或租用他人的能力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勝過自己擁有這些能力。英國作家、文學評論家和詩人塞繆爾·約翰遜曾說過:“知識有兩種:我們親身知曉某個主題,或者我們知道從何處找到相關信息?!倍诮裉?,面對知識的爆炸,我們顯然更需要學會如何找到知識而不是記住它們,而如何找到知識,如上段所述,不僅是一個搜索問題,更是一個社交問題。
知識是靜態(tài)的還是動態(tài)的?靜態(tài)的知識就如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恒久不變。但生活中更多是動態(tài)的知識,例如:如何觀察孩子?如何說服別人?它們雖然有原則,但在實際應用中都極大地依賴于場景、對象和涉及的議題??梢哉f,在不同的場景中,我們應用的知識也會有所不同。這也意味著,我們僅僅把知識記住是遠遠不夠的,知識是活的,依賴于場景,就如同魚依賴于河流。把魚做成標本雖然簡單可控,但已經失去了許多。
在我們的學校中,教授的更多是左邊的知識,那些顯性、個體、靜態(tài)的知識,學校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極度簡化的世界里,這對少兒的學習或許是有益的,但作為成年人,生活在情節(jié)簡單的童話中難免脫節(jié)于真相。而在真實的社會中,我們需要的更多是右邊的知識,那些隱性的、社會的、動態(tài)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往往只能在人群中通過互動來學習。
下面我們再看看學習。學習是知道還是行動?在學校中,我們更關注知道,目標是獲取知識,即使有行動,那也不過是練習,是作為驗證知識而設計的非真實測試。而在真實的生活當中,我們需要的是解決問題,是問題推動著知識的獲取,并且,知識有用,是當且僅當它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要知行合一,那如何做到呢?或許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學習,它不僅僅是獲取知識,而是用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復雜問題。
更新了對知識和學習的認知后,你需要創(chuàng)建或進入一個學習社群。
如何創(chuàng)建一個學習社群?在《實踐社團》中,作者埃蒂納·溫格提出了學習社群的三個要素:領域、社群和實踐。領域指社群共同關注的主題,并且,社群需要通過學習加上在這個領域中的知識積累。社群指成員的組成和互動關系,需要讓成員建立相互的信任,持續(xù)的學習活動才有可能發(fā)生。而實踐,指社群中進行的學習活動,透過持續(xù)的實踐,社群的知識得以積累,成員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
如果你要創(chuàng)建一個學習社群,就要恰當?shù)卦O計這三個要素。
而如果你要加入一個學習社群,我也有三個簡單的建議:
1. 建立共同的知識基礎。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的基礎知識,例如一個教育創(chuàng)新者組成的社群,你可能要對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概念有基本的了解。否則,你將無法參與社群的對話,學習和實踐也就無從發(fā)生。
2. 邊緣性參與。作為一個新人加入一個已經存在的社群,最好的方法是從參與一些邊緣性的活動開始,例如活動的記錄、協(xié)調工作等等,通過這樣的參與,你能夠了解到社群的規(guī)范和組織結構,知道哪些是牛人哪些不是,這能讓你少踩很多坑。
3. 用作品說話。作為一個學習社群,硬通貨永遠是你的作品,你的作品就代表了你的價值。我沒有主動進入公益圈,是我在發(fā)起多背一公斤后公益圈接納了我。我也沒有主動進入教育圈,是我在做出一公斤盒子后教育圈承認了我。與其費心去結識大佬建立“虛假”人脈,不如踏踏實實做出自己的作品。
加入學習社群后,應該如何學習?我的建議是(這個建議是給社群運營者的):永遠要選擇最好的學習模型。在慢學校中,我們選擇的是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chuàng)造螺旋。野中郁次郎是國際知名的知識管理專家,被譽為“知識管理理論之父”、“知識管理的拓荒者”,著有《創(chuàng)新的本質》、《創(chuàng)造知識的企業(yè)》、《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等多部名著,知識創(chuàng)造螺旋模型包括四個步驟,內在化、共同化、表出化和聯(lián)結化。
這個模型比較復雜,我們用日常用語把它簡化為四個步驟:
1. 學習:通過閱讀和培訓的方式獲取知識;
2. 實踐:通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個性化的理解;
3. 對話:通過和其他實踐者的對話,將個人的內隱知識輸出為易被他人理解和應用的外顯知識;
4. 歸整:將個人外顯知識歸整到社群的知識庫中,被更多成員所使用。
最后,我想舉一個例子,一個發(fā)生在我們慢學校社群的例子。最近,我們的學員發(fā)起了一個共同閱讀《轉行》的活動,因為他們很多都在三十歲上下,面臨著轉行的需求。這本書刷新了他們對轉行的認識,例如,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工作才能去嘗試。而這本書卻告訴你,你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你所有已知的工作都不適合你,繼續(xù)坐在那空想是不會有什么用的。你要做的,是要盡可能多的嘗試不同的工作,試得越多,越有可能找到你喜歡的工作。
這個觀點給我們的學員許多啟發(fā),于是他們決定,應用《轉行》中的方法做一個轉行實驗室,幫助更多人有機會體驗更多不同的工作。現(xiàn)在,他們已經建立了項目小組,并開始了設計的過程。
這是一個典型的社群學習的例子。它不僅僅局限于閱讀一本書或者獲取什么知識,它包含了更多的活動,如對話、實踐、反思等等,最后,它將創(chuàng)造出一個作品,這個作品不僅對學習者個人、也對整個社會有價值。這一切,都使得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總結
學習不是一個人孤獨的沖刺,而是在群體中快樂地協(xié)作。
加入學習社群,讓我們連接成一個更大的智慧體。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SlowSchool”,作者安豬,原標題《安豬演講:走向社群的學習》。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