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保守”的 Quora VS“激進”的知乎

作者:爾瑞 發(fā)布時間:

“保守”的 Quora VS“激進”的知乎

作者:爾瑞 發(fā)布時間:

摘要:“你在吸納更多人的同時,也會把某些人拒之門外”。

taylor-ann-wright-1139696-unsplash.jpg

圖源:unsplash

2018年8月,上線7年之久的知乎宣布獲得2.7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達25億美元,超過了素有“美版知乎”之稱的問答社區(qū)Quora(在2017年的估值為18億美元)。Quora于2010年正式上線,知乎于2011年上線。雖然時間上晚了一年,但“模仿者”知乎正以“中國速度”探索著他的變現(xiàn)模式,并后來居上,超過了Quora的估值。

然而2018年12月上旬,隨著北京各地區(qū)氣溫接連跌破十年以來的極值,Quora和知乎這對Q&A孿生兄弟也分別以“數(shù)據(jù)泄露”和“裁員”的寒冬姿態(tài)進入大眾視野。12月初,Quora被爆1億用戶遭受數(shù)據(jù)泄露,而數(shù)據(jù)泄露的始作俑者未知。對于以“實名制”為生命之本的Quora而言,這無疑是次重創(chuàng)。12月12日前后,知乎因優(yōu)化企業(yè)結構進行裁員,由此牽扯出的“寒冬2018企業(yè)裁員面面觀”更是無需多言。

眾人抱團搓手取暖的同時不免唏噓,“沒錢賺”的知識問答社區(qū)何時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Quora只通過廣告盈利

2017年,單純的問答社區(qū)知乎正式開始盈利嘗試,推出“知識市場”,涵蓋知乎Live、書店和付費問答三類產品。今年6月7日,“知識市場”更是升級為“知乎大學”,構成由“課程”+“書”+“訓練營”構成的產品體系。課程體系包含“Live小講”和“私家課”,內容涵蓋音頻、視頻,形式從小體量到大體量、短時分享到長期體系化不一;“書的體系”包含“知乎書店”的電子書、有聲書,及近期上線的“知乎·讀書會”;訓練營則旨在提供輕型培訓服務。

截至2018年6月,知乎已提供15000個知識服務產品,生產者達到5000名,知乎付費用戶人次達到600萬,日活超過100萬人次。2018年11月底,知乎用戶數(shù)量突破2.2億。

而相比于知乎抓住一切可能的路徑試水“知識付費”,Quora僅通過廣告進行變現(xiàn)。

2009年6月,時任臉書第一任CTO的Adam D’Angelo(譯名:亞當·安捷羅)挖走了臉書時任高級經理、七星級工程師的Charlie Cheever(譯名:查理·切沃),共同創(chuàng)建了問答社區(qū)——Quora。

2010年3月,Quora獲得基準資本(Benchmark Capital)A輪6800萬美金的創(chuàng)業(yè)資金;2010年6月21日,Quora正式向公眾開放。

創(chuàng)業(yè)初期,D’Angelo幾乎把所有重心放在了內容質量上,希望單純憑借內容質量,實現(xiàn)用戶增長。不套用任何盈利模式,這位優(yōu)等生秉守著自己“知識改變世界”的執(zhí)著。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不斷“燒錢”。2012年5月,Quora B輪融資5000萬美金,其中Adam D'Angelo自掏腰包2000萬美金。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燒錢”模式一如往常。

2013年,Quora上回答問題的人數(shù)已經達到1600萬,話題達40萬個,用戶月活達150萬。對于盈利,D’Angelo還并不把它當做迫在眉睫的問題,他更喜歡把Quora當成一份理想,仔細打磨。上線三年,面對陡增的用戶數(shù)量,他首要解決的是技術負荷和Quora對知識本身的專注力。本著年輕創(chuàng)始人的底氣,2013年10月,D'Angelo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直言表示,Quora沒有盈收,也沒有在嘗試任何盈收模式。

2014年,Quora獲得8000萬美元C輪融資,估值9億美元,員工數(shù)增長到90余人。當再次被媒體提及盈利問題時,D'Angelo仍然表示,“我們想專注質量”。在“快速實現(xiàn)用戶增長”和“實現(xiàn)自己度量尺內的增長”之間,是有價值取舍的。為了保證內容高質量,D'Angelo不希望有超出他們承受能力之外、反壓質量的增長數(shù)字出現(xiàn)。

但多年的外界追問,也讓D'Angelo開始思考自己的變現(xiàn)道路。

終于在2015年,Quora正式嘗試通過“賣廣告”變現(xiàn):在相關的問題和回答下面,顯示相關產品的廣告,即“Posted Answers”,“被推送的答案”。有趣的是,相比于知乎連續(xù)推出付費產品,Quora連做廣告盈利的決定都是小心翼翼。

“如果真到了該索取點什么的時候,有兩種方式值得一試。一是賣廣告,這畢竟是許多產品驗證過的變現(xiàn)道路;二是Q&A升級版,用戶向專家付費提問(知識付費)。賣廣告最大的優(yōu)勢之一在于,它不會把任何人排斥在外。而方案二不如拿Netflix(美國視頻網(wǎng)站)來類比。Netflix通過收費訂閱掙了許多錢,但在這個過程中,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都因無法承擔訂閱費用而棄用了Netflix。所以我們想,賣廣告大致是與我們的使命相合的了”。

2017年4月22日,Quora獲得D輪融資8500萬美金,由Collaborative Fund和Y Combinator旗下的Continuity Fund領投。本輪融資后,Quora的估值在18億美元左右,用戶達1.9億。Adam D’Angelo表示廣告方面的探索進展不錯,這也是投資人繼續(xù)為Quora提供支持的原因之一。

eBay和雅虎前高管Leonard Speiser 曾說過,“在問答網(wǎng)站營收行情看好之前,這些網(wǎng)站必須吸引到百萬甚至上億的用戶”。目前,Quora已然達到了這樣的用戶體量。然而,它同時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隨著用戶數(shù)的增加,答案的質量有所下降。用戶數(shù)量與質量成了Quora的兩個砝碼,如何抉擇已成為Quora今后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1545644355309793.jpeg

“Question”“or”“Answer”分別取首字母,便成了“Quora”;圖源:百度

與此同時,知乎“引入更多產品形態(tài)”的盈利嘗試也不容樂觀。知乎自己生產內容,源于與優(yōu)質答主關系的僵化。大V的“遷徙”、內容質量的下滑,使得知乎只能用更多的產品形態(tài)去彌補。

而對于課程質量,知乎似乎并未建立起健全的課程篩選機制,內容深度也并未進行明確的劃分。這導致對于之前接觸“專、精、深”內容的讀者而言,知乎Live不過是“蜻蜓點水,太淺了”。“書”方面,電子書、有聲書的最終形態(tài)是類似于《知乎周刊》的知識總結類出版物,對于想通過碎片化學習實現(xiàn)知識積累的讀者而言,這也不是他們的痛點所在。

于是,“引入更多的產品形態(tài)”,吸引更多學習者的代價,是“精英用戶”的流失。

知乎的用戶下沉和Quora用“實名制”保命

隨著知乎用戶數(shù)量的擴大,其用戶結構正在悄然發(fā)生改變。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據(jù)分析平臺“易觀千帆”調查顯示,知乎用戶在2016年到2018年兩年的時間內,逐漸從中高和高消費者為主,轉變?yōu)橹懈吆椭械认M者為主。以前邀請制的精英集散地,正在向普惠型社區(qū)轉變。中、高消費者流失,用戶消費降級,對于知識付費來說或許并不是個好勢頭。

1545633579960179.jpg

知乎用戶消費能力分布(2016年6月);圖源:易觀千帆

1545633601219471.jpg

知乎用戶消費能力分布(2018年5月);圖源:易觀千帆

另一方面,雖然知乎回答總數(shù)在5月8日正式突破1億,但用戶質量、答案質量良莠不齊。不知從何時起,知乎涌出了大量水軍和噴子。匿名的堡壘使得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在優(yōu)質答案下為所欲為。

相對于此,“實名制”對于Quora,無論是前期發(fā)展,還是后期保質而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沒有太多人為因素,Quora的用戶數(shù)量一直保持自然增長。(因Quora單方從未公開過集體用戶數(shù)據(jù),因此用戶結構無從得知)

Quora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Adam表示,他希望人們在Quora上回答問題的動機,是建立自己的聲譽,或是從本質上幫助到他人。對于Quora的用戶而言,“實名制”讓參與全世界對話成為可能?!澳愕恼勗捇锇榭赡苁且幻绹憫?zhàn)隊老兵,一個印度IT學生,一位日本設計師,他們會分享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故事,也愿意聽聽你的”。“實名制”讓用戶對自己的言語負責,“Be nice, be respectful”避免淪為空話。

2011至2016年,時任市場負責人的Marc Bodnick甚至請來了時任美國國務卿的Hillary Clinton、白宮新聞發(fā)言人Josh Earnest、Facebook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等名門政要,在Quora上發(fā)表言論或答復民眾問題。Sheryl Sandberg“問我任何事”(Ask Me Anything)風格的論壇,為Quora帶來了數(shù)量可觀的用戶增長;Clinton2015年的一次論壇發(fā)言,為Quora帶來了1200萬次瀏覽量。

而有趣的是,知乎與Quora的區(qū)別也是知乎網(wǎng)友所關注的,“在Quora ,有一條執(zhí)行的很嚴格的規(guī)定,即答案必須是有益的,無助于問題的答案會被隱藏,這條規(guī)定在Quora 執(zhí)行得還是相當嚴格的。很顯然,在這種鐵腕之下,沒有段子手生存的空間。同時,這也保證了Quora 上答案的質量?!币幻涿W(wǎng)友直接抨擊了知乎目前“段子手”過多這一現(xiàn)象。

不過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無論是用戶下沉得到的用戶增長,還是優(yōu)質內容積累而成的用戶增長,都會對社區(qū)內容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用戶增長雖刺激盈利,但降低內容質量。所以無論是知乎還是Quora,都面臨著“用戶數(shù)量”、“內容質量”、“盈利”如何平衡的問題。

若超出平衡點,知乎和Quora的初衷將會何在?

知乎CEO周源在近期的媒體收集中表示,“在競爭層面來看,整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產品處在大的競爭背景之下,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策略,有可能會是橫向擴張,也有可能是縱向上把產品做得非常深入”。如果Quora是后者,那么知乎更像是力圖在橫縱方向上找到平衡點。

若將“用戶數(shù)量”、“內容質量”、“盈利”劃歸為簡單的線性關系,Quora、知乎的位置大致如下:

1545647857748270.jpg

知乎、Quora關系圖;圖源:芥末堆

知乎積極探索盈利模式,尋找內容質量和盈利之間的平衡點。伴隨著用戶數(shù)量增長,內容質量有所下滑,知乎的平衡點可能會降落在交叉點以前的區(qū)間。畢竟平衡在交叉點以后的知乎,或許便與頭條、微博別無區(qū)別。

Quora力圖占據(jù)內容質量高點,實現(xiàn)用戶數(shù)量的自然增長。而用戶數(shù)量的增長必將導致內容質量一定程度的不可控。從動態(tài)發(fā)展看,Quora應該是以較為可控、相對靜止的速度向知乎所在的位置靠攏。

同樣基于內容,知乎相比于Quora,更像是在盈利模式上打了頭陣,勇敢邁出探索的第一步。

知識問答社區(qū)何時能夠“守的云開見月明”尚且未知。不過就在撰寫文章的這個周末,知乎三個月前剛置辦的學清路東升科技園第二辦公區(qū),被清空了。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保守”的 Quora VS“激進”的知乎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