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何冉,新公民計劃流動兒童追蹤項目負責人,南都觀察特約作者
本文經(jīng)南都觀察 (ID:nanduguancha) 授權轉載
他們就像田地里的瓜果,隨季節(jié)萌芽、成長、茁壯,但是在收獲時,卻被遺忘了,悄無聲息地從枝頭落下,掉入泥土里,隨著秋冬的來臨,慢慢化成泥土的一部分,再也不被看見。他們一季一季地長,每一季都留不下痕跡。
2017年,我去拜訪一家位于珠三角服務于流動兒童的社區(qū)機構。在那個機構的大會客廳里我見到了很多工友。有孩子的工友基本都繞不過孩子上學這個問題。不同籍貫的工友們說到孩子教育問題時都滔滔不絕,有人的閨女從東莞回老家沒考上高中,去讀了技校,有人的兒子讀到初二就輟學,有人的孩子則在無業(yè)狀態(tài),等年齡滿16就去進工廠。那天,除去現(xiàn)場未婚及孩子還小的工友,根據(jù)他們父母所說,有9個孩子有過返鄉(xiāng)上學經(jīng)歷,其中能上高中的一個都沒有。
而那個輟學在家,計劃等到年齡滿16就進廠打工的孩子個案讓我極為好奇。同時也很懷疑工廠招工是不是真有說的這么嚴格,16歲以下的孩子進不去。第二天,我和工友一起去了招工現(xiàn)場。
招工現(xiàn)場很熱鬧,一個招工單位一張桌子,立著一張招工海報,整個招工現(xiàn)場長長的一條,有點像大學社團招新時的場景。立在地上的海報內(nèi)容都大同小異,基本列舉了公司簡介、招工要求,工資待遇等。海報最底下是一行紅色加粗的字:“工作一周即可預支工資”。
我裝作來應聘的樣子,開始詳細詢問工資、加班時長、社保等問題,沒問幾句就被對方人事打斷,我至今還清晰記得那個頭發(fā)顏色明亮、穿著個性的年輕男孩撇著眼打斷我說:“你不是來找工作的吧?你到底干嘛來的?”我愣了一瞬,很快恢復鎮(zhèn)定開始秀演技。我說我是幫家里親戚找活兒的,問詳細點好回去轉告,并且詳細“描述”了親戚家孩子的情況。他很快放松,并向我傳授經(jīng)驗說:“十幾二十歲的孩子找工作根本不關心什么社保、公司情況,他們最關注的是一個月工資發(fā)到手拿多少錢,放不放假。還有的是手上一分錢都沒有了,才想著趕緊進工廠包吃包住干活,干滿一周,就預支一周薪水,然后就不干了,玩幾天再換個地兒。”他吐槽說這些年輕人都是讀書讀不進,又吃不了苦,也不想著賺錢養(yǎng)家,對未來也沒什么打算,混日子的一群人。
這些年輕的打工者好像不太受他待見(雖然他自己也很年輕),我問他那為什么你還想著招他們?他說:“年輕、精力好、手腳利落、學東西快、上車間很快就能上手?!?/p>
他說的很矛盾,我聽得很懷疑。
后來,我只要有機會去打工子女學校,都會現(xiàn)場詢問學生,尤其是即將畢業(yè)的學生,他們將來怎么打算?問小學畢業(yè)的孩子他們會去哪兒上初中,問初中畢業(yè)的孩子他們還上不上學?他們的行為舉止都是純粹的學生模樣,對人生,對將來的看法都很符合教育所致力營造出來的主流觀念:要好好學習,將來好好工作,努力奮斗,為自己爭取一個好的未來。然而沒有幾年,他們就變成了那個招工者口中沒有方向、沒有動力、沒有未來的混日子的人。這個轉變是怎么發(fā)生的?他們怎么在短短幾年時間內(nèi)輟學了呢?返回老家考高中真這么難嗎?我想弄明白這一系列的困惑。
接觸流動兒童畢業(yè)班
2018年3月,我所在的機構(新公民計劃)啟動了“流動兒童返鄉(xiāng)追蹤項目“,通過實地的觀察、訪談和問卷,去追蹤記錄北京一所民辦打工子女學校43名六年級畢業(yè)班學生未來3年所發(fā)生的故事,記敘他們的遭遇和所思所想,試圖從他們的生命歷程里看到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
項目選定了北京一所打工子女學校的畢業(yè)班,從畢業(yè)前的最后一個學期開始,我們每周都去學校給孩子們上課。課程內(nèi)容不限,什么都能拿到課堂上討論。我們打辯論賽、講性教育、學攝影、討論音樂、電影和旅行,一方面希望通過輕松有趣的課堂內(nèi)容讓他們有所收獲,同時也希望能增進雙方了解,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
我們一方面希望通過輕松有趣的課堂內(nèi)容讓他們有所收獲,同時也希望能增進雙方了解,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
大家通過課堂相互熟悉后,我們開始家訪。
家訪前,我們?yōu)閷W生準備了項目告知書,對返鄉(xiāng)項目做了詳盡介紹,讓學生帶回去給家長看,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咨詢。
到了真正開始家訪時,我們還需要當面更詳細通俗地介紹我們的追蹤項目。有一個學生家長,我們是在她開的服裝店里完成的家訪。這期間,我們和她介紹項目、介紹自己、也分享孩子在學校的狀態(tài)。她很客氣地詢問了一堆關于我們這些來訪者的個人信息:我們上的什么大學、一個月工資多少錢、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不知道是我們的表達有誤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家長總覺得我們是常見的那種私立或民辦學校派來游說招生的,最終目的還是招生收錢。雙方并沒有達到互信的程度,這個追蹤訪問也就不能很順利地進行下去??赡芘c家長的態(tài)度有關,這個學生后來在學校也不怎么和我們親近。她返鄉(xiāng)后我們就失聯(lián)了,只能間接從其他同學那里知道她的大致情況。
通過課堂大家相互熟悉后,我們開始家訪。
還有一個學生,平日里在學校表現(xiàn)得很活潑,和我們也親近。對要去家訪這事兒,她表示很開心。家訪前幾天,我們打電話和家長約時間,她父親接的電話。父親說話口音很重,我們聽得比較吃力——大概父親聽我們講話,也是這個感覺吧。我們照例介紹自己,還沒等說完就被父親打斷:“沒什么必要家訪,你說的這些事兒我們也不懂,你有什么事情直接和孩子講,你讓她干就行?!?/p>
隔了幾天我們?nèi)W校,女孩看到我們就說:“何老師,我爸說你給他們打電話了,他那天態(tài)度不好,對不起啊?!彼f著話眼眶就紅了。我也有點難受,拍拍她說沒事兒,爸爸其實態(tài)度挺好的。我后來得到的信息也驗證了那天打電話的感覺:女孩兒和父母關系不太好,父母對她的事情并不上心,學校的家長會,父母也一直是缺席的。
從那時起我開始了解這些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會憤怒于有些家長對孩子漠不關心,覺得他們不負責任。
很快臨近畢業(yè),那段時間我去學校很頻繁,期待看到一些我記憶里的,類似于我自己從學校畢業(yè)時的場景。比如人手一本相互傳閱的同學錄,關系好的小伙伴拉著一起自拍,同學間相互打聽初中要去哪里上等等。然而,預想里的場景一個都沒發(fā)生,他們的日子和以前一樣,沒有任何區(qū)別。最后我忍不住了,趁休息時間把他們一個個拉出教室私下詢問:“你家里決定你初中去哪兒上了嗎?你的好朋友還會留在北京嗎?你們有相互討論上學的這個問題嗎?要畢業(yè)了你感覺怎樣?”得到的答案也讓我有些失望。原來他們之間從不討論這些問題,對畢業(yè)這件事,他們除了覺得有些對學校和老師的不舍外,再沒有什么多余的想法了。
后來,當我更貼近他們,進一步了解到他們的境遇,我開始理解他們那時的反應。
2018年暑假過完,這個43人的小學畢業(yè)班,有25人返鄉(xiāng)了。
孤獨的返鄉(xiāng)兒童
那段時間,我們共建的QQ群會一直響個不停,他們在群里興致勃勃地交流自己對新生活的適應或不適應,分享陌生環(huán)境中的所見所聞——吐槽學校的飯菜難吃,早晨跑步能把人累死,作業(yè)多得人想吐。但僅僅是兩個月不到,QQ群就逐漸安靜,我也時常聯(lián)系不上他們。我努力挽救著和他們的聯(lián)系:給他們的QQ留言,等到下一次放假還是沒有回應,我就給家長打電話。
即便這樣,慢慢還是有人“消失“了。他們先從QQ群里失去蹤跡,然后在同學們和我的QQ聊天頁面“失聲“,最后連家長的號碼也打不通了。他們就像田地里的瓜果,隨季節(jié)萌芽、成長、茁壯,但是在收獲時,卻被遺忘了,悄無聲息地從枝頭落下,掉入泥土里,隨著秋冬的來臨,慢慢化成泥土的一部分,再也不被看見。他們一季一季地長,每一季都留不下痕跡。
好在因為我們的“強參與“,大部分同學都和我們保持聯(lián)系,時間長了,彼此也越來越信任和親近。
有時候我會在周末的深夜接到語音電話,對方向我講述在寢室的遭遇:同寢室的同學說自己學習不努力,性格也有問題;也有人會在春節(jié)放假的大早上發(fā)過來數(shù)條超長語音,講自己剛剛和暫住他家的舅舅大吵一架,現(xiàn)在離家出走了。有的電話里,學生因為假期作業(yè)多到寫不完而崩潰大哭,感到無助。這些隱秘時刻,如果他們不講,我大都意想不到。
去他們家鄉(xiāng)回訪返鄉(xiāng)獨居的孩子時,我事先預想過他們可能遇到的負面情況:吃的不好,衛(wèi)生很差……尤其是心理上,會很孤單。
當我站在一個學生家大大的院子里,我脫口而出:“你害怕嗎?”
那個13歲的男孩愣了一下,“有點害怕?!?/p>
家長對他們并沒有太多擔心。吃的可以花錢買,衛(wèi)生差點也沒關系。家旁邊都是鄰里,安全也是無虞的,生活的基本條件都沒問題——“至多孤單些?!?/p>
但孤單并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無足輕重的問題。沒有父母,沒有玩伴,他們離開了熟悉的城市生活,一個人“回到“鄉(xiāng)村。一個人起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做作業(yè),一個人睡覺。站在那間空曠的房子里,你會發(fā)現(xiàn)晚上太安靜了,如果不人為制造點聲音,會幽靜得嚇人。所以這些孩子整夜整夜地開著手機,玩累了自然就睡著了。
但孤單并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無足輕重的問題。 ? Schoolboyy
期待和希望
袁凌老師在《寂靜的孩子》一書的序言中說道:“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是一條奔騰的瀑布。他們各有一份生命的悲喜和期待?!?/p>
我越來越深刻地感知到,“期待”是一個多美好的詞??!不管是自己對未來的期待,還是被別人所關注,所期待。
回訪那天我和一個學生站在學校門衛(wèi)室里聊天。一位女老師騎著電動車經(jīng)過門口,他拉著我的衣服示意我抬頭看,老師走了他才說,這是他之前的班主任,脾氣特別大,很偏心,對學習不好的同學態(tài)度奇差,從來沒有好臉色。
這個學生學習中等,座位被排在倒數(shù),班上七十多人,坐在后面根本聽不清,想好好學都沒辦法。越學不好,老師態(tài)度越差,給家長打電話“告狀“,家長無非是訓斥一頓了之。家長的訓斥對學習成績的提高自然沒什么幫助。學習成績繼續(xù)下降,老師繼續(xù)給家長打電話……循環(huán)往復,最后學生就是上課睡大覺、作業(yè)也不寫,像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又一名”差生“誕生了。他們不被老師、家長、社會看好,自然也生不出什么對自己將來和對這個社會的期待。
另一個姑娘初二就瞞著父親,拿著學費去自主創(chuàng)業(yè),然而從她的出生起,她好像就是不被期待的。
媽媽生下姐姐和她兩個女孩,被奶奶嫌棄,婆媳時常吵架。4歲時,媽媽出走了。那之后她和姐姐、爸爸一直生活在北京,幾乎不回安徽的老家。初中返鄉(xiāng)上學,周六日放假回奶奶家住。她從不主動說話,只默默做自己的事,這讓奶奶更不喜,覺得她不懂事、不可愛。每次只要放稍長一點的假,她獨自一個人坐一晚上的普快硬臥也要來北京。
初二下學期她說自己不想上學了,爸爸不同意,就自己偷偷地瞞下了學費,沒去報名。學校里不讓帶手機,平日爸爸也很久才能聯(lián)系上一次孩子。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爸爸壓根沒發(fā)現(xiàn)女兒已經(jīng)輟學了。女孩拿著學費,去做微商,學美容、賣護膚品,想著創(chuàng)業(yè)賺錢。
所有這些孩子,每一個生活的節(jié)點,每一點隱秘的心思,你都能看到其發(fā)展的脈絡。
在未來,如果時機合適,我想將記錄這些隱秘時刻的,獨屬于他們的成長記錄還給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成長其實還被很多人關注、關心,并期待,那些隱秘的時刻,并不是無人知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都觀察家”(ID:naradainsights),作者何冉。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