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幾年我寫過很多文章,講家庭教育的經(jīng)驗。其實這都只是分享,而不是唯一真理。當然里面也有一些一般性的教育學原理,以及兒童乃至青少年的心理學特征。但總之呢,教育都是很個人化的事,每個家庭的文化背景不同,每個孩子的個體也不同,都需要區(qū)別對待。
還是我常說的一句話,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原則,更不存在一種神藥可以包治百病。作為父母,養(yǎng)育一個孩子,那是艱難而又漫長的旅程。我自己的體會,首先是用時間去陪伴,然后陪伴的過程,則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腦。在當下這個時代,做父母,確實是一件蠻艱難的任務。孩子們?nèi)諠u成長,有很多關(guān)鍵期,做得不恰當,就可能有后果。很多父母便會有感慨,甚至有挫敗感,總覺得自己的努力澆灌,而這棵幼苗卻完全不按照我們的預想生長。但家長這種的自我反思里,仍沒有反思到,問題在于,你早早地、自以為是地、識別了這株幼苗,而沒有考慮,這究竟是棵什么苗。
教育神秘的地方就在于,你只要花費心力,其實都會有好的結(jié)果,無非是你不要太偏執(zhí)于自己早期的一些預設(shè)而已。
這種預設(shè),其實有一定的爹媽的自私在里面。自私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年輕時,覺得自己有理想有才華,理應成就一番事業(yè),便會認為育兒只是小道。這自然是誤解。但同時我覺得這還是爹媽的自私。尤其是一個帶有很多傳統(tǒng)遺留的社會,育兒這件事多數(shù)由母親承擔,父親的缺席,會產(chǎn)生很多問題。
此外,其實,要真能和孩子一起成長,這個父親一定也會受到很多教益的,會帶來這個男人的二度成長。反正我是從娃的成長過程中得益很多的一個人。當然,恐怕也只是因為,自己比較笨,一直認為自己只有中人之資,難有什么大的成就,安心做一個奶爸,能夠跟孩子一起成長,已經(jīng)很滿足了。但竟然,做奶爸這個經(jīng)歷,恰恰是我這輩子思想感悟、人生見識,進步最快的時間段。
即便高冷如魯迅他老人家,居然都寫過“憐子如何不丈夫”的句子。他總是個偉人吧。早年寫“肩住黑暗的閘門”,后來有了周海嬰,會趴在地上給他當馬騎,也是俯首甘為孺子牛了。這無損于他的偉大。
還有一種傾向,屬于思維的懶惰。就是,會把孩子的成長,簡單歸因于某一個單純的外在因素。比如讀不讀培訓班,有沒有一對一家教等。我娃小學時,確實是不讀學科類培訓班的。當時考試分數(shù)也不高。但這不代表娃學習力不好,也絕不影響我對娃的判斷。因為我們自己是做教育的,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自然心里有一個尺度,考試分數(shù)多少或有影響,但絕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基本判斷。一個孩子,要是內(nèi)心世界充盈,并且能得到家人的無條件信任和支持,考分差也不會使他自卑。自卑是一種自我判斷。這種自我判斷,其實很大程度來自父母家人的判斷。
我聽過一些特別外行說法。有人剛了解我的教育觀,就會說,阿老師你膽子真大,敢拿你的孩子,去做你教育思想的試驗品。這句話說的,簡直是不知四六。誰會拿自己的孩子去做試驗。瘋狂到什么程度才會拿自己的孩子去做試驗。我之所以秉持這樣的理念,那不是我在做試驗,而是因為這些東西,是經(jīng)過理論和實踐所檢驗的。上千年來的教育史,上千年來的教育理論,上百年來的兒童心理學研究,最現(xiàn)代的腦科學的研究,都在支持我的這些做法。同時,也有更多的真實案例,在支撐這些理念。
問這個問題的人,除了證明自己淺學無知,而又從來不讀書之外,還能說明什么?
時至今日,我們知道做爹媽是要有責任的,這個責任在于你的承擔,用時間用精力,也用你的聰明才智。當然,最基本的部分,基于人性的根源,就是愛。那么,在這里,自私,就更可以理解了。偉大的事業(yè),有時候,只是一個借口。你愛的,不是你的孩子,而是另有其人,或者,另有其事。
有些東西,是恒定的。像愛啊、陪伴啊之類,愛是很難的,愛是恒久忍耐。我在做了父親之后,才知道,愛是恒久忍耐這句話里,有多少驚心動魄。
本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噪音”(ID:eken_1919),作者蔡朝陽。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guān)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