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12月4日-12月5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舉行第八屆年會,主題為“中國教育大變革”。涂思美育內(nèi)容研發(fā)總監(jiān)鄭茹君在分論壇“家庭教育論壇”上進行了題為《家庭教育里的“授之以漁”》的演講,本文根據(jù)錄音整理而成。
鄭茹君,涂思美育內(nèi)容研發(fā)總監(jiān)
非常榮幸受到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的邀請。我發(fā)言的順序是最后一個,聽了前面嘉賓老師的分享,感覺這個順序安排真是挺蠻合適。如果說前面的老師們都是用自己多年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寫了一篇“大論文”的話,我這兒就特別像一個小小的個案分析,對于前面老師們講到的內(nèi)容,起到舉例論證的作用。這場論壇我的爸爸媽媽也一直在線上觀看,他們剛才還發(fā)消息給我,說這個論壇好像是對他倆的一個表揚大會,雖然沒有理論支持單就是不知不覺都做對了,覺得很開心。我說還確實是這樣,為你倆鼓掌,滿分父母。
其實這一次論壇邀請我,是希望能有一個90后的、“孩子”的視角,來參與家庭教育的討論,分享我的成長經(jīng)歷當中,家庭到底賦予我什么。說我的經(jīng)歷挺傳奇,應該來分享一下,我也正好借此機會仔細思考那些總是被反復問到、卻從來沒有認真回答過的靈魂拷問:你為什么學習那么好呢?你為什么有那么多時間追劇呢?你為什么不學會計改學藝術(shù)呀?你為什么從來不焦慮呀?所以,我的家庭究竟是怎樣塑造了今天的我呢?
用“授之以漁”四個字概括,我覺得還算準確。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賦予我的是最底層、最廣泛試用而伴隨終身的東西,是習慣。習慣的力量為什么可怕,是因為當一件事成為了習慣,它就幾乎不會耗費人的精力和意志力,憑著本能就可以做到別人要費大勁的事,那多出來的精力,就可以去做更多的事啦。
具體是哪些習慣呢?
我小的時候癡迷讀哈利波特,當時它還在一個持續(xù)的更新出版中。我不知道面對一個上自習的時候把小說塞桌斗偷看的女兒,其他父母會怎么做。我媽的做法是這樣的,在出第四部火焰杯之前,她有一天興沖沖地回家跟我說,你看的那個《哈利波特》出新的了,說著從包里掏出一本書。我當然很開心,趕緊讀起來。看了十幾頁就越看越不對勁,跟之前完全不是一個畫風呀。后來發(fā)現(xiàn),這是個盜版,類似金庸跟全庸的關(guān)系。我媽媽覺得非常對不起我,上當受騙白高興一場。后來第六部混血王子出版的時候,我們市的新華書店首發(fā),當時我正在讀高中,我媽就請假幫我去排隊買首發(fā),這次終于是正版了。
我還是個電視劇兒童,基本上從小學開始家里電視的控制權(quán)就牢牢掌握在我手里,我看啥爸媽跟著看啥。你看,不論是讀書還是看電視,我的父母似乎從來都沒有任何干涉。為了準備這一次的發(fā)言,我特意去采訪了他們,問了一個我們一直沒有討論過的問題:“你們真的從來不擔心我看什么不合適的東西嗎?”他們停了10秒鐘說,好像還真的沒有擔心過,確實是你看啥都支持。也真是放心呢哈哈哈哈。我又問,那你們?yōu)槭裁磿@么信任我呢?爸爸說,因為你都不白看呀。
怎么叫不白看呢。從這些閱讀和電視里,我究竟學會了什么呢?大概回想了一下,我跟著《魯濱遜漂流記》學到了獨自流落荒島求生技巧大全;福爾摩斯告訴我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專業(yè)上足夠厲害,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也是可以原諒的;老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幫助我背會了《出師表》,而且能感丞相之所感,“臨表涕臨,不知所言”,入戲滿分;跟著一部講紅軍長征的劇背誦《七律·長征》,順便把長征里的重要會議和關(guān)鍵戰(zhàn)斗搞了個門清……有用和沒用的知識似乎都增加了,真不知該不該讓人放心。
這種到處學習奇怪知識的習慣一直延續(xù)至今,現(xiàn)在我跟朋友同事們聊天時,由于經(jīng)常引用各種電視電影的情節(jié),大家都引以為奇,以至于我還在我們公司發(fā)布了一個神奇的內(nèi)部限定產(chǎn)品,叫做“看電視劇上北大”,分享了諸如“《大染坊》與中國早起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孝莊秘史》與滿族八旗制度”等主題。不過,這些東西真的有用嗎?還是僅供娛樂?我爸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說,你上高二的時候,當時播了一個電視劇叫做《東歸英雄》,結(jié)果那一年高考的文綜就有一道這個背景的大題。是不是看了電視劇就能答出題?當然不是。但由于之前看了這個劇,接觸了這個內(nèi)容,你對它就有熟悉感,熟悉就會減少恐懼、帶來興趣。正是因為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一直覺得不管是看什么讀什么,都應該支持你,沒有什么壞處。
這話非常有道理,我今天也成為了一個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跟孩子們打交道,深以為然,就像鄧布利多所說,“人們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未知”。爸爸接著說了補充了一句富含哲理的話:“而且電視里有現(xiàn)在的時代,我們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不能讓孩子不接觸現(xiàn)在這個時代”——在制造名人名言這件事上,我爸其實也不輸鄧布利多。
實際上我小的時候跟父母的關(guān)系是共同學習的狀態(tài),我們經(jīng)常會互相推薦書和電視節(jié)目。雖然我爸媽的閱讀能力都遠不如我,他們也不是什么學霸高知,但絲毫沒有影響家里的熱烈氣氛。比如看《明朝那些事》的時候,每天飯桌上我都會跟爸媽講最新的篇章,仿佛評書連載。還有那個時候特別火的節(jié)目《百家講壇》,最早是爸媽推薦給我的,每天中午吃完飯一起看,還會點評哪個老師講得更好。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家會發(fā)現(xiàn),我們是一種相互信任、又共同學習和進步的家庭關(guān)系。這時候我爸又來一句名言:“家庭是共進退的團隊”。這一點也延續(xù)至今,包括最近我的工作會做很多藝術(shù)和博物館主題的直播,爸媽每次都會看我的直播,看了幾期之后還視頻開復盤會,提出一堆細致和專業(yè)的意見——專業(yè)到讓我的所有自以為可以掩蓋的問題都無處遁形。包括今天論壇的發(fā)言,在準備的過程中他們也給到了有力的支持。
這時另一個疑問又產(chǎn)生了,這種家庭里的信任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媽媽說,如果不放心,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到底在做什么,其實是很容易的,只需要讓他自己講出來。比如放學了問他今天在學校做了什么;在看一本不知道什么書的時候,可以讓他自己把書里的東西講給父母。父母一聽,發(fā)現(xiàn)孩子看的東西其實也沒什么,都挺好的,甚至可以一起看。我又問,那這種信任有什么先后關(guān)系嗎?是首先得有一個前提是我非常了解我的孩子不會出問題,才去信任他,還是天然就信任他,結(jié)果孩子果然不出問題了。我媽想了想說,其實信任是前置的,是先有了信任,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就會越做越好,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huán)。
這確實讓我深受啟發(fā)。我想到很多時候人們對孩子都是以一種“有罪推定”的態(tài)度在評判,你不聽話,所以我要嚴厲地對待你。但其實我們不應該讓一個孩子去自證清白,證明自己是個“好孩子”,才能獲得喜愛。這個邏輯是不對的。
所以大家看,這樣的經(jīng)歷讓我養(yǎng)成了一個什么樣的習慣呢?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自主汲取。我用了“汲取”這個詞,而不是學習,因為我覺得學習會讓大家有天然的壓力。而這種自主汲取的能力,其實就是學習能力,就像是任我行的吸星大法,任何外部的東西都可以為我所用,在這樣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真正是很有用的武功。不過作為一個孩子,想要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一定是需要家長的信任作為基礎(chǔ)的,他才能獲得這樣汲取的自由和自信。
另一個習慣,和時間有關(guān)。大家覺得“遲到”這件事情是會遺傳的嗎?其實也不是遺傳,就是會互相影響從而養(yǎng)成習慣。大家身邊肯定見過這樣的朋友,不論約什么,一定會晚十幾分鐘,也不會太多,但永遠不可能準時。我一度非常不理解這種情況,因為我的父母是永遠會提前10分鐘到的那種人。我媽對時間的控制精準到什么程度呢?我上初中時學校就在我家樓下,放學步行5分鐘到家,我媽站在廚房陽臺上就能聽到下課鈴。所以我媽會固定在聽到鈴聲看到有學生開始出來的時候開始切菜,這樣等我進門飯菜正好出鍋,誤差不超過5分鐘。誒這時候可能有個問題,如果你放學回來晚了呢?放心不會,我會在晚自習結(jié)束前2分鐘開始收拾書包,確保鈴聲一響我在全校前5名沖出大門。
所以你看,以分鐘為單位管理時間,也已經(jīng)成為了我的習慣。守時,是實現(xiàn)精準自我管理最基礎(chǔ)的要求,而一旦守時成為習慣,你會被所有人在心中默默插上一個“靠譜”的標簽,同時又能真正獲得支配時間的自由。
最后一個習慣,涉及選擇。說到我童年經(jīng)歷的一個特別之處,爸媽常常會舉一個例子,說我一到考試前幾天,總是要請假,然后直接去考試。為什么呢?是因為考試前幾天往往是瘋狂機械復習的時間,在學校只會第一百遍默寫古詩文,實在沒什么新鮮的好學了,所以我總是說不想上學,然后他們就會幫我跟班主任請假。最夸張的一次是中考二模之前,我爸說要帶我去旅游,我想反正一模成績挺好的,那就走吧,于是旅游一周。因為這些請假對成績并沒有什么影響,我的班主任們也都欣然接受了。
這似乎是一個演練,告訴我只要我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偶爾出格一點兒也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前提是自己要承擔這個結(jié)果。
不過在這種選擇中,膽子更大的似乎是我的父母。我覺得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真的聽憑一個十幾歲的青春期少年自行決定人生大事。然而回想一下,我的求學和求職之路,又似乎完全是我自己決定的。
升初中時,我不想去全市最好的初中,只想去樓下的學校,我爸媽覺得這個學校也不差,就這樣吧。結(jié)果是我初中三年穩(wěn)定的保持了年級第一的位置,當雞頭的感覺太好了,充分建立了自信。升高中時,省里的重點中學來地方招人,我拿到錄取后覺得實在無法放棄每天吃到我媽做的飯,于是還是留在了市里。我勸服家里的理由是我打算學文科,省里的學校都是搞奧賽的,我去了也沒啥用。他們覺得有道理。結(jié)果也很不錯,我以市文科狀元、全省第二的成績考進了北大。
當然,故事如果一直這么順利,那肯定是一部爛劇。上大學選專業(yè)的時候我在完全不知道光華是教什么的情況下,抱著一種考這么高分不能虧本的心態(tài),報了這個錄取線最高的專業(y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個領(lǐng)域毫無天賦,沒有點亮任何技能點。然而這畢竟是我自己的選擇,爸媽并沒有逼我“XX系沒前途,還是要讀商學院”,所以自己走進去的坑,跪著也得自己爬出來。怨天尤人的心態(tài)就不會存在了。
我橫沖直撞地尋找自救的方法,跑到藝術(shù)學院修雙學位,去美國讀藝術(shù)管理碩士,畢業(yè)后又一門心思想做博物館教育這樣一個冷門的行業(yè),千方百計找到了現(xiàn)在的公司涂思美育,在一個創(chuàng)業(yè)團隊中摸爬滾打了五年,居然公司還活著自己也沒有跳槽。而且每天早上醒來,腦中都不會蹦出“不想上班”四個大字,還收獲了一群不僅是同事、也是志同道合同伴的朋友。每一步回想起來,都是驚險萬分、幾乎沒有任何planB,面前是一片大霧,沒有任何人可以給你答案,只能勇往直前。在這樣一連串的選擇、為選擇承擔責任中,我成為了一個成年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父母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們給我選擇的空間,也讓我自己承擔選擇的后果,對了就鼓掌喝彩,錯了就自己想辦法改正。而我始終知道,在最差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互相抱怨,永遠能夠獲得父母的理解。這是最重要的底氣。
最后,回到我一開始的主題,家庭教育給到我最珍貴的東西,是受益終身的習慣,這是“授之以漁”。好的習慣當然不止我今天提到的這些,它們的體現(xiàn)方式也千差萬別。但它們的共同點是像人生的基本功、童子功,像內(nèi)力一樣,可以滋養(yǎng)人的一生,讓我們能夠終身學習和探索、成為一個靠譜的人、一個負責人的人、一個心態(tài)良好的人、一個擁有自由靈魂的人。作為孩子,能獲得這樣的滋養(yǎng),是像張無忌一樣幸運的。作為家長,能給予孩子這些基本功,也可以比肩張三豐這樣的一代宗師了。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有這樣的幸運。
謝謝大家。
本文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ID:ce30ce),作者鄭茹君。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guān)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