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不少私立學校是由教會創(chuàng)辦的。我家大女兒上的寄宿學校,創(chuàng)辦者是一位基督教圣公會的牧師。他還在學校大門旁修建了一個Chapel小教堂。
隨著時代的變化,小教堂開放給不同宗教團體使用。而學校仍然規(guī)定,所有學生要參加一周一次的宗教儀式,具體什么宗教,圣公教、佛教、猶太教、伊斯蘭,等等,可以自選。
很多朋友問我,這個學校是不是宗教氣氛太濃了?孩子會不會被洗腦???
我也這樣擔心過。孩子在國內(nèi)長到13歲,受家庭影響,對于宗教認知有限。小時候去過上海衡山路禮拜堂的主日學校,和小朋友唱歌做游戲。再就是游覽各地古跡中少不了的廟宇,在肅靜的大殿里跟著點香拜佛。
這樣的她,在小小年紀離開父母,到學校里天天禱告,會如何感受?信教的老師同學們會不會給她壓力?
女兒離家一個多月,我去學??此s上周日禮拜。遠遠望去,金黃色的秋葉層層疊疊,深色石灰?guī)r的教堂前,身著紅白長袍的唱詩班正緩緩進入。正裝的學生和老師也三三兩兩從各個宿舍樓里走出來。幾位女生匆匆跑來,裙子和長發(fā)飄動著,其中一位正是女兒。
這個畫面,三年多之后想起來,還像是昨天。
經(jīng)過嘗試,女兒選擇了周日晚的佛教冥想。這一選就是三年,從9年級到11年級。她喜歡主持的老師,冥想也是難得的安靜時間,孩子經(jīng)常就睡著了,正好補覺。
高中最后一年,女兒說,學校的圣公會教堂這么有名,不體驗太可惜。恰好她熟悉的一位老師被任命為教堂牧師。這位哈佛神學院畢業(yè)的老師說,選擇做牧師,因為宗教,更因為想幫助周邊的人。
以后孩子回家,我們都會聊幾句宗教。女兒說,牧師常常結合時事和學校生活,對圣經(jīng)做解讀。她很喜歡聽。
“我們平時各忙各的。不同背景和想法的人定期聚到一起,在這樣美麗的場所聆聽和思考,哪里還能有這樣的機會呢?”
“只是我沒有信教,有時候會感覺有點兒抱歉?!?/p>
除了周末,學校還有每周四天嚴格記考勤的Chapel Talk。清晨8點,匆匆吃完早餐的師生們,無論有無宗教信仰,全體來到小教堂,在忙碌的一天開始之前先靜心怡神。然后,請各行業(yè)人士,還有畢業(yè)班同學上臺演講。
學校不大,每屆畢業(yè)班80來人。他們雖然只有十幾歲,但在學生中年齡最大,經(jīng)驗最多。畢業(yè)之前,他們提煉出最深的感受,選擇一個清晨,在教堂的穹頂下,面對著被彩窗和尖頂拱門環(huán)繞著的聽眾,分享出來。話題自選,也可以與宗教無關。這是高中生活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完全屬于他們自己的時刻。
臺下的聽眾里,有陪伴成長的老師,有一起吃住的學弟學妹,還有剛入學的新生。這些新生一年接一年地聽下來,等到自己畢業(yè)的時候,將有幸聆聽到三百多位學長的故事。難怪Chapel Talk被學校列為人人必修的早課。
女兒選擇在10月份生日那天上臺,她十分期待。這也是大學申請最關鍵的階段,我有些緊張,提前兩天趕到學校,一大早來到教堂。
師生們先是禱告和唱詩。之后,教堂里安靜下來。突然,話筒中傳出女兒柔和的聲音。循聲一看,女兒已經(jīng)走上小樓梯,站到了祭壇左邊一個高高的小講臺上。她講述著成長中的趣事,總共十來分鐘,觀眾們時而大笑,時而會意點頭。
結束后,師生們按照傳統(tǒng),排起隊,挨個上前擁抱女兒,祝賀她。女兒的朋友們特意留到最后,并拉著我在教堂前合影。面對鏡頭,我像是處于余震中,被這個保留了一百多年的儀式大大感動了。
在小女兒上的公立學校,宗教是個敏感詞。自1962年起,美國的公立學校就開始與宗教分離,禁止公開宣傳任一特定宗教,不設立宗教課,更不會設立教堂。在劇院公開演講算是近似Chapel Talk,當然氣氛很不同。
美麗的斯坦福紀念教堂離我家很近。2018年的第一個周日,1月7日,我們帶著妹妹,一起來到這里。
這個教堂自創(chuàng)立之初就對各宗教開放。那天主持禱告的是一位女性猶太拉比,也是斯坦佛大學宗教學院的副校長。她從圣經(jīng)講到了美國反抗性騷擾的公開討論,以及當今總統(tǒng)的言行。
來教堂,除了讓妹妹能像姐姐一樣有個體驗,我自己也有私心。大女兒的大學申請剛剛遞交完畢,對于結果,做媽媽的深感有太多不可控因素,不由就想像著,冥冥中有沒有超能力能照顧孩子。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心態(tài),在拉比面前,自然不太好意思。
然而在最后,拉比說,祝福那些即將開始新學期的學生們。
May they find their purpose. May they enjoy the exploration.
祝他們找到人生目標,也享受探索的過程。
這一句,讓我一下子釋然了。
(本文轉自菁kids上海,作者競波)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