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以不同的“學習風格”因材施教?這個理論正在走下神壇

作者:OLGA KHAZAN 發(fā)布時間:

以不同的“學習風格”因材施教?這個理論正在走下神壇

作者:OLGA KHAZAN 發(fā)布時間:

摘要:一種曾經非常流行的教育觀點正在破產。

1.jpg

芥末堆注:風靡與從眾在教育領域屢見不鮮,甚至一個”新鮮“的學習理論能夠打破邊界壁壘,多年間激烈討論的教育問題“迎刃而解”。有人把理論奉為圣經,有人對理論嗤之以鼻,關于學習風格的測量能夠多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有人選擇跳出理論實證看待。

上世紀90年代初,一位名叫Neil Fleming的新西蘭人決定著手解決一下他在學校督學期間一直困擾他的問題。在他督學期間查看9000個不同課程的過程中,他注意到只有一些老師能夠做到跟每一個學生都有互動和溝通。他們有什么不同?

Fleming注意到,人們對于信息呈現(xiàn)的方式有著不同的偏好。例如,在問路的時候,你是喜歡別人直接告訴你怎么走呢,還是給你畫一幅地圖?

今天,有16個類似的問題組成了“vark問卷”,這個問卷是Fleming為了確定一個人的“學習風格”而開發(fā)出來的。Vark代表“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閱讀(Reading)和動感(Kinesthetic)”,通過測試將學生分為視覺型、聽覺型、閱讀型或動覺型學習者。(后來,F(xiàn)leming寫道:“我后來才知道,vark是荷蘭語里“豬”的意思,我也沒法弄到一個叫vark.com的網(wǎng)站,因為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寵物店已經捷足先登,用它來賣土撥鼠——土豬!)

他并不是第一個提出人們有不同的“學習方式”的人——過去的理論包括沒有“閱讀”的“VAK”和一些涉及“轉換”和“領悟”之類的東西,但vark成為了其中最著名的模型之一。

“學習風格”的迷思

專家們不確定這個概念是如何傳播的,但它可能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自尊運動有關。那場運動表明——每個人都是特殊的,所以每個人也必然有一種獨有的學習方式——老師們從小就這么告訴學生。 “老師們傾向于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方式來滿足每一個學生,甚至是那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密歇根大學的Abby Knoll說,他是一名研究學習方式的博士生。(與此同時,學生們喜歡將自己的學業(yè)失敗歸咎于老師未能將他們的教學風格與他們的學習方式結合起來。)

印第安納大學教授Polly Husmann說,不管怎樣,“當我們讓學生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把他們分成了不同類型的學習者了,視覺也好,聽覺也罷,或者其他什么的?!?/p>

然而這就是問題之所在了——他們不是?;蛘咧辽伲泻芏嘧C據(jù)表明,人們并不能被簡單地歸到某種學習風格中去。上個月發(fā)表在《解剖科學教育》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文章顯示,Husmann和她的同事們讓數(shù)百名學生用vark問卷來確定他們應該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然后,這些學生收到了一些學習策略指導,這些指導看上去似乎與學習風格相關聯(lián)。但Husmann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僅沒有反映他們的學習風格,而且那些為了適應自己的學習方式而改變學習方法的學生在考試中也沒有更好的表現(xiàn)。

Husmann認為學生們其實已經養(yǎng)成了自己的學習習慣,一旦養(yǎng)成也很難改變。學生似乎對確認他們的學習風格很有興趣,但興趣還沒有大到要因此改變自己的學習習慣。不過,即使改變了這個習慣,看起來也沒什么用。

“我認為作為一種純粹的反思運動,只是為了讓你思考你的學習習慣,(vark)可能是有好處的”,Husmann說,“但我們對這些學習風格進行分類的方式似乎并不成立。”

去年發(fā)表在《英國心理學雜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的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視覺型學習風格的學生認為他們長于記住圖片,而那些語言型學習風格的學生則認為他們長于背誦單詞。但這些偏好與他們記憶中的單詞或圖片沒有相關性。從本質上講,所有的“學習風格”意味著,在這種情況下,受試者更喜歡文字或圖片,而不是他們的學習風格更長于此。

換句話說,“有證據(jù)表明,人們確實下意識地按照他們認為自己所屬的學習風格來完成任務,但其實那些風格什么的并沒什么用”,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Daniel Willingham說。在2015年,他梳理了關于學習風格的文獻,并得出了“學習風格理論并沒有什么用處”的結論。

同年,《教育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paper)發(fā)現(xiàn),研究對象的學習風格偏好(視覺或聽覺)與他們在閱讀或聽力理解測試中的表現(xiàn)沒有關系。相反,視覺型學習者在各種測試中表現(xiàn)最好。因此,作者得出結論,教師應該停止嘗試向“聽覺型學習者”學習,作者寫道:“教育者們實際上可能是在對聽覺型學習者造成傷害,他們不斷地調整聽覺型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而不是專注于強化他們的視覺詞匯技能。”

Willingham在2009年發(fā)表了另一項研究,表明喜歡用視覺或語言來思考的人確實嘗試了這樣的想法:自稱的視覺型學習者試圖創(chuàng)造出某個形象。但問題在于,他說:“如果你是一個視覺型學習者,我給你看一張圖,你對圖片的感知并不比那些說他們是其他類型的學習者更好?!?/p>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擅長每一項技能。事實上,Willingham說,人們擁有不同的能力,而不是風格。有些人讀得比別人好,有些人的聽力比別人差。但是我們遇到的大多數(shù)任務只能匹配一種學習類型,比如說你就沒法把完美的法國發(fā)音可視化。

vark問卷本身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比如:

你正在組織一場旅行,你希望得到反饋,你會向成員們:

描述一些他們即將經歷的;

用地圖展示行程;

發(fā)送一份請打印好的行程表;

短信/郵件/電話告知

當然,任何在2018年的人都會通過電子郵件給他們的朋友發(fā)送電子郵件來協(xié)調團隊旅行,不管這封郵件是否包含了前三個元素。

理論逐漸走下神壇

但是其實這個理論已經過時了——2014年的時候,超過90%的國家的老師都相信這一點不過奇怪的是,大多數(shù)關于學習風格的研究都是以對該理論的正面描述開始的——在證明它不起作用之前。

Willingham甚至說這一套分類方法可以棄之不用了。而Husmann說,對于任何想要學習新東西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專注于材料本身——在她的研究中,最成功的學生就是這么做的。

弗萊明沒有回復記者發(fā)表評論的請求,但是他在2006年寫道:“我有時認為,學生和老師們可能過分迷信vark了。Vark會告訴你你究竟喜歡什么樣的交流方式。但它不會告訴你這種交流的質量如何?!?/p>

換句話說,它可能幫助你了解你自己,但它可能無助于你學習。

本文由36氪編譯,作者OLGA KHAZAN,原標題為The Myth of “Learning Styles“。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轉載文章,原文:36氪;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36氪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以不同的“學習風格”因材施教?這個理論正在走下神壇分享二維碼